第78节
李幺傻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当年在滇西,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见到美国人,都会这样“顶好”;美国人也会还以“顶好”。滇西,是另一支中国远征军准备反攻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中国军队仅仅步兵就有六个军和一个师,人数多达十余万。这六个军是第11集团军的第2军、第6军、第71军,第20集团军的第53军、第54军,滇西远征军司令部直属的第8军,和第11集团军直属的第200师。
这些部队,无一不是当年中国战场上的精锐。
当年在抗战初期威风八面的第五军,现在在哪里?
当年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天之骄子第五军,此时已经不存在了。
第五军参加第一次缅甸战役时,下辖第200师、新22师、第96师,在大撤退的时候,又把新38师编入第五军。据当时200师598团团长郑庭笈回忆,200师入缅有上万人,回国仅有4600人;新22师在廖耀湘的带领下,历尽艰辛,走入印度,仅剩2000人,后来补充兵员,参加反攻,一路高歌猛进,被誉为“中国虎”;据96师师长余韶回忆,96师当年入缅9863人,回国后仅存3000人。后期划入第五军的新38师,在孙立人的带领下,几乎零伤亡,退入印度,也参加了这次反攻,一路势如破竹,被誉为“中国鹰”。
回到国内的第五军,仅有200师剩下的4600人和96师剩下的3000人,这些人合为一处,又补充兵员,改编为第200师,这就是当年威名赫赫的第五军仅剩的血脉。在滇西反攻时,200师师长是高吉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担任200师副师长。
200师在第一次滇缅战役中,在同古独立阻击日军两个师团;而在滇西反攻中,不显山不露水,几乎见不到它的影子。
曾经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的200师,在昆仑关斩将夺旗的200师,在缅甸死战不退的200师,已经成为了记忆。
在滇西,中国军队投入了六个军和一个师展开反攻。
而在缅北,初期担任反攻的,仅有两个师,这就是中国鹰和中国虎。后期,因为日军进攻印度,英帕尔战役爆发,影响到中国在印度的美援物资,中国又向印度紧急空投了三个师,这时候,缅北远征军一共也才有五个师,然后又分为两个军:新一军和新六军。
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进入了正面战场的五大主力之列。
在缅北,由于语言不通,中国人和美国人见面,也是互相“顶好”。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个“顶好”的手势是谁最先发明的,但是,这个手势,用我们报纸上的语言来说:表达了中美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缅北反攻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大迂回大包抄战术,常常让日军断绝了后方供应,他们没有东西吃,就冒险走进了中国军营。他们来到中国军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填肚子。
有一天,一个伙夫刚刚蒸好米饭,突然闯进来四个士兵,用手抓起米饭就往嘴巴塞。伙夫说:“小心烫着。”可是这四个士兵不听,只顾吃。伙夫感到奇怪,就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四名士兵一言不发,抓起两手米饭就跑进了丛林里。伙夫愈发感到不对,就喊来宿营的中国士兵,可是那四个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原来,那是四个饿疯了的日军溃兵。
国军中做饭的人不叫炊事员,叫伙夫。而八路军中做饭的人叫炊事员。八路军中不但有炊事员,还有司号员、勤务员、司令员等等。这种称呼,是刘伯承将军发明的,后面都有一个“员”,表示官兵平等。
还有一次,一个美国人在帐篷里,突然走进来一个士兵,抢过美国人手中的饼干,一把塞进嘴巴里。美国兵做出了“顶好”的手势,可是那个士兵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还以“顶好”,吃完饼干就急忙跑出去。
美国人正在纳闷,中国一名辎重兵路过这样,看到这名抢吃饼干的人形迹可疑,就一把抓住了。原来这是一名日本兵。
可见,当年的日本人在缅北战场上,有多恓惶。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这是一张让人非常感动的照片,美国兵和中国百姓互相竖起拇指,表示“顶好”。
这么小的孩子,也会竖起手指表示“顶好”,夸奖美国人
日期:2012-05-03 01:46:23
【5-3】
中印公路,又叫雷多公路,以后叫史迪威公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人为了感谢史迪威对中国抗战所做出的非凡贡献,为把这条道路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
因为英国人横加阻挠,这条道路只能只能选择在印度西北部无人区的雷多作为起点;因为英国人的鸡肚心肠,这条道路只能选择翻越荒蛮崎岖的野人山;因为英国人的干涉,这条道路只能在最不可能筑路的地方筑路。英国人认为,想要从这些地带穿过,修筑一条公路,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地方,一到雨季,就变成了一片沼泽。
可是,中美联合筑路队硬是从不可能筑路的地方,筑出了一条可以通行车辆的道路。不仅仅如此,道路的旁边,还有输油管道和电话线,将坦克汽车急需的油料,输送到前方。
新一军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输油管道就铺设到哪里,电话线也铺设到哪里。
领导着这支筑路大军的,是美军准将刘易斯.皮克,他认为这条道路,是美国工兵有史以来在战时所接受的最艰巨的任务。
这支筑路大军刚开始在原始森林中披荆斩棘、砍伐树木、步步前行,他们手中只是十字镐、铁锨、木锯等等这些最原始的工具。40天后,美国的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才运过来,工程的进度才大大提高。
这条道路穿越了草木疯长的热带雨林,穿越了肆意泛滥的湍急河流,穿越了陡峭崎岖的高山峡谷,穿越了野兽出没的沼泽丘陵;这条道路穿越了酷暑,穿越了凶险,穿越了疟疾,穿越了磨难,也穿越了人类能够面临的最大困苦。
当年,总计有15000名美国人参与修筑这条道路,其中有9000人是黑人。而中国人和其余国家的人,有35000人。5万筑路大军,是在用生命修筑这条决定着中国抗战进程的道路。
这条道路跨越了10条大河和155条小河,他们在经过的每条河上都要建起桥梁,桥梁共建造了700座;他们还在伊洛瓦底江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浮桥,长达360米。
为了修筑这条路,中美两国的工兵们,挖出了1032万立方米的泥土。把这些泥土垒成一米宽、三米高的墙壁,可以横穿美国大陆,从纽约垒到旧金山。中美两国的工兵们,从河底挖出了105.7万立方米的砾石。如果把这些砾石装上火车车厢,火车车厢可以排列687公里。
为了修筑这条路,有1133名美国人长眠在路边;而中国工兵有多少牺牲?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多。
一位美国士兵在缅甸筑路时,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有很多妇女儿童也和成年男子一道修路,他们都来自附近村庄,这些妇女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我能感受到这些人承受的痛苦。我应为我抱怨这么多感到羞耻。”
美国士兵看到史迪威公路上有妇女儿童在筑路,就异常感慨。而在我们中国,当时修路,全是妇女和儿童。
由史迪威公路,我想到了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
抗战时期,我们中国人为了一条路,付出了太大太大的牺牲。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艰难程度,更胜过史迪威公路。
毕竟,史迪威公路大部分还是依靠机械修筑,而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都是依靠人工修筑的。
无论是滇缅铁路,还是滇缅公路,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悲壮。这是两条中国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用手指刨出的两条血路。
滇缅铁路从昆明出发,经过禄丰、楚雄、弥勒,通过边境小城术达,与缅北重镇腊戍相连,腊戍则有通往仰光港口的铁路。
滇缅公路也是从昆明出发,但是它的路径没有与滇缅铁路重合,它经过云南的楚雄、祥云、下关、保山、潞西、畹町,到达缅甸境内的兴威、木姐、腊戍,最后直达仰光。
先说说滇缅铁路。
这是一条苦难之路,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道路像滇缅铁路这样充满了悲壮与忧伤,这种悲壮与忧伤,也只有我们这样多灾多难的民族才会具有。
调用缓存:9f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