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节
李幺傻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纵然日军的坦克出现在缅北战场,也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是轻型坦克,重量轻,装甲薄,火力弱,不但无法与中国军队的坦克对攻,而且侧面的装甲,也能够被中国军队装备的重型机枪击穿。至于它的下腹部,更是最薄弱的环节,用手榴弹就能够击穿。所以,在反映中国抗战的电影中,经常能够看到中国军人抱着手榴弹炸日军坦克的情景,比如《血战台儿庄》,这样的情景就出现过好几次。
日军的坦克和当时的德国坦克、美国坦克比起来,相差好几个等量级。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是日军军事观念落后,过分强调武士道,认为步兵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所以,他们在步枪的前面装上了半米长的刺刀,动不动就要与对手拼刺刀,惹得在诺门坎战役观战的德军顾问大笑不已,认为日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和现代军事思想格格不入,更不懂得什么叫机械化作战。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国内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决定的。日本的重工业发展水平还是不如同时期的德国和美国,建造重型坦克的技术,日本还没有达到;而且日军认为,与其建造那样的重型坦克,不如用同样的材料多造几辆轻型坦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的经济,也就在亚洲可以称霸;要和欧美强国站在一起,还是矮了一截。如果要说日本的工业发达,德国人和美国人都要笑了;如果要说日本的武器先进,德国人和美国人更要笑了。据参加过太平洋战役的美国老兵回忆,他们把缴获的日本三八大盖,架起火来烧了。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战场,能够缴获一把日军的三八大盖,大家都比过年还兴奋。
中国战车营向着日军阵地步步紧逼,翻越了一面山坡后,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座日军的炮兵工事。那座工事里,有日军两门山炮。第一门山炮看到中国坦克,急忙调整炮位,可是,还没有等到山炮的炮口对准中国坦克,中国坦克先开火了,日军的山炮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那门炮位尚未调整好的日军山炮,轰然倒塌,变成了一堆废铁。仅仅一发炮弹,就打瘫了日军一门山炮。第二门山炮手目睹发生的这一切,吓坏了,忘记了射击,也忘记了逃跑。中国坦克开足马力,从日军的山炮上强行压上去,把日军的炮压成了铁饼,把日军炮手压成了肉饼。
中国坦克像传说中的巨兽一样,以排山倒海之势,轰轰烈烈地开过来。坦克后面跟着中国士兵,他们只需要对着视线里逃跑的日军瞄准射击就行了。
这不是一场战役,这是一场屠戮。
在中国战场上骄横惯了的日军,现在也终于尝到了被屠杀的滋味。
中国战车营继续前行,逼近了日军18师团55联队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的圆形防御基地,这里,也是日军在孟关最后的防御阵地。
第二大队的管尾大队长和第三大队的冈田大队长,都明白坦克如果冲到了跟前,意味着什么。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坦克轰隆隆地压向中国士兵坚守的阵地,中国士兵只能用手榴弹去炸毁日军坦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现在的缅北战场,中国坦克轰隆隆地压向日军坚守的阵地,日军没有用手榴弹,而是用刺刀,用狂热的武士道武装起来的日军,要用刺刀去与中国坦克肉搏。
冈田大队长一声令下,日军就挺着半米长的刺刀,严格按照步兵操典的教程,跃出战壕,以大无畏的精神,向中国坦克扑去。在这些被武士道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眼中,所有的对手都能用刺刀解决,当然也包括钢铁制造的坦克。日军步兵操典中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是最后五分钟的拼刺刀。”
可是,中国战车营才不会和你拼刺刀,上千名日军黑压压地扑上来,完全袒露在坦克的视野里,谁要是和他们拼刺刀,谁就是傻瓜。
战车营停下来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坦克一字排开,对着高呼口号的日军,毫不客气地打出了一场弹雨。
在第一泼弹雨中,第三大队冈田大队长就像被砍掉的木桩一样,很不情愿地倒了下去。
中国坦克在攻击,中国的炮兵也在攻击。中国炮兵在坦克的夹缝中架好迫击炮,一边对着冲锋的日军发射炮弹,一边笑吟吟地看着炮弹在日军周围爆炸。这轮炮弹过后,第二大队管尾大队长也身首异处。
日军发起了疯狗一样的冲锋,却没有一个士兵冲到中国坦克的跟前。
据史料记载,仅仅这天下午的炮击,日军两名大队长战死,同时阵亡的,还有500名日军。
此役,战车营功不可没。
史迪威之所以到现在,才把战车营派上了用场,是因为中印公路修到了孟关,中国坦克可以一直开到孟关,而孟关刚好是一块较大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适宜坦克作战。
而田中新一只想到了缅北不适宜坦克作战,却没有想到孟关适宜坦克作战,尤其适宜中国坦克作战。
中国战车
日期:2012-05-06 09:56:35
【5-13】
新22师和中国战车营在孟关痛歼日军的这一天,是1944年3月1日。
也是在这一天,新38师和麦支队已经逼近了瓦鲁班。瓦鲁班是日军孟关的粮食库和弹药库,如果瓦鲁班被占,日军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中国军队就如同瓮中捉鳖一样,想用哪只手捉,就用哪只手捉。
孟关与瓦鲁班,只相距12公里。
在瓦鲁班,新38师114团因为连日征战,异常疲惫,就作为了预备队。112团在正面攻击日军,113团迂回包抄。
新38师不但要切割孟关日军的补给线,而且还要切断瓦鲁班日军的补给线。
大迂回大包抄的战术,中国军队屡试不爽,想不能明白的是,日军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破解的方法?
史迪威倚重的战车营,在孟关建立奇功。那么,史迪威倚重的另一支麦支队,他们的表现如何。
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新一军军长的郑洞国在《中国驻印军始末》中写道:“我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仍分左右两翼,依大奈何、南碧河相连之线为作战地境线,各在线以西和以东的地区向南攻击。战车也同时配合出动。另由美军一个支队(约步兵一团)在我军左侧前进,相机进攻瓦鲁班。经过十几天的激战,我军攻克孟关,占领胡康河谷敌军的心脏。但美军支队到达瓦鲁班附近小河东面,遭遇敌军两个中队的袭击,就立即叫苦救援。我新编38军一部经两昼夜的急行军,于3月6日占领拉干卡(瓦鲁班东北两公里),击退压迫美军之敌人。”
麦支队有人员2500人,日军两个中队有人员不到400人。400人向2500人发动攻击,而且武器不占据优势,而麦支队,还是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居然如此胆怯懦弱。所以,美军的特种部队,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那样,个个都是兰博那样的超人。
当时,麦支队和日军交战,具体是怎么样的情景,郑洞国没有记述。
郑洞国回忆文章中所说的新38师一部,就是方家绩所在的112团。
在孟关,史迪威交给麦支队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切断瓦鲁班日军的退路。这支全部由美国人组成的特种指挥,归史迪威全权指挥。
在迂回包抄瓦鲁班之前,也是负责包抄瓦鲁班日军的新38师113团,就与麦支队约定好,113团从东面进攻,麦支队从东北方向进攻,将瓦鲁班的日军装进口袋里,并扎进袋口。
可是,当113团按照约定时间发起攻击时,麦支队却没有出现。
麦支队在哪里?
麦支队已经被日军击溃了。
麦支队,后来演变成了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这支演变而成的特种部队在世界特种兵作战史上相当有名,先后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朝鲜战役、越南战役、海湾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凡是美国的重大行动,必有“游骑兵”的身影。
然而,在现在,它还很稚嫩。
调用缓存:16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