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
宗承灏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6-20 08:19:03
洛阳被围几个月以后,跟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围城一样,粮源断绝,饥荒蔓延,家家皆有饿死之人,路边尽是倒毙之尸,先吃死人,后吃活人,甚至互相换对方的孩子来吃,洛阳成了一座饿殍鬼城。
围城八个月,洛阳城中三万户人家已经降至三千户——真正的十室九空。
王世充仍然在顽强的抵抗着,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也更加佩服王世充的能耐。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出城投降,没有出现人民暴动。
唐军现在也疲惫不堪,人心厌战,不断发生军士甚至大将逃亡之事,以李世民的统帅才能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见情况之严重。李世民不得已颁下强硬军令:“敢言班师者斩!”以稳定军心。
上面双方各尽其招,均不能制服对方。下面进入比拼内力阶段。表面看去王世充同学稍逊一筹,可李世民同学也不能将其一击就倒。
双方都耗尽真气、形同废人,一个武功平平之人这时候就能把他们轻松搞定。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向往追求美好,无论你陷入何种境地。只要你愿意去看见未来,未来的希望就会闪着光。就在这时,有光从洛阳城外照进来。
镜头切换:远处烟尘四起,音乐哄然,夏王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腾而来。
镜头推近:王世充站在城楼之上,拿着麦克风,激动地唱到“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镜头特写:无数白鸽从王世充背后扑棱棱振翅高飞,只见他手举长枪摆出POSE。我军必胜!
镜头拉远,声音淡出!
日期:2009-06-20 08:20:25
【视觉盛宴】
窦建德同志很能打!
至武德二年(619年),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南与洛阳的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唐李渊鼎立对峙。
说起来窦建德与李世民还有亲戚关系,李世民的母亲也姓窦。还有聪明人居然推算出按辈分窦建德应该算李世民舅舅。
窦建德在江湖中闯荡,名声极好。
他的手下大臣们评价:夏王是个老好人,对人实在,不阴人。
他的老婆评价:老窦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很抠门,当了皇帝,还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要求我平时也不要穿好衣服到处显摆。
他的士兵评价:夏王很大方,每次打完仗,都会把缴获得战利品让兄弟们分了,自己从不拿。
他的同行评价:窦建德挺仗义的,有需要帮忙的,说一声,扛着刀带着人就过来了。不计报酬,哪怕把自己给埋进去,也死而无憾。
他治下的百姓评价:夏王来了,有地种,咱们的日子有奔头。关于这个说法,还是有依据的,唐统一以后,山东、河北一带的老百姓还在悄悄修建纪念窦建德的“夏王祠”,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窦建德同志是个好同志。鉴定完毕!
李世民兵出函谷以后,王世充曾经请窦建德过来助拳,那时窦建德正在忙着扫荡虎牢关外最后剩余的孟海公和徐元朗两股小势力。
不是见死不救,关键是腾不出手,腾不出手也就帮不上忙,如果将来条件允许,我也许会去替你收尸。
不过他还是给予了王世充精神上的支持,修书一封给李世民。
请你把原本属于你老李家,后来被王世充占领,现在又被你夺回来的土地奉还给王世充。李世民看得哭笑不得,真是老实人不说老实话。
你要真以为窦建德是个缺心眼子,那就错了。窦建德拒绝出兵不仅是因为抽不开身,他还有自己的考虑。
日期:2009-06-20 08:21:59
经历无数次战斗洗礼的窦建德也当然明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硬道理。
战争一开始就和士气正盛的唐军正面交锋,不论胜负,必然损失惨重。就算最后把对方干掉了,自己也会被砍个半死,何况也不见得能从王世充那里捞到什么好处。
窦建德的如意算盘是,王世充和李世民对砍到半死不活的地步,自己再出马干掉唐军主力,顺便吞并已经奄奄一息的王世充。
两大高手过招的走势尽在窦建德掌控中,局势的发展不仅完全符合窦建德的预料,而且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北方的突厥趁机南下,蚕食李唐的地盘,使得围洛唐军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
从士气上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气势正盛。
从实力来看,自古以来河北多好汉,‘天下精兵尽在赵代’,夏军的战斗力应该强于王世充的洛阳军,看后来刘黑闼的战斗力就可以知道了。
事实上夏军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胜多负少,当然,窦建德从来没有和李世民指挥的唐军最精锐的主力交过手。怎么分析夏军都应该是一支战斗力强,见过世面,打过硬仗的虎狼之师。
从河北赶到虎牢,夏军推进速度极快。唐军牵制夏军的主力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便被击溃。对于洛阳攻坚战中疲惫不堪的三万多唐军来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到来的确让人崩溃。
窦建德出兵的消息传到唐营,李世民立即在青城宫召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包括屈突通等名将在内的大多数唐军将领都认为王世充固守坚城,一时半会难以搞定。如今窦建德刚刚打了几个大胜仗,风头正劲。唐军腹背受敌,主张暂时先退回新安(河南省西北部)以避敌锋。
这不太适合李世民的作战风格。跟了领导这么久,竟然摸不透领导喜好,看来都不想进步了。有没有别的意见了?
有!郭孝恪、薛收两位同学举手发言:“王世充部下都是江淮精锐,能征善战,只因缺了粮饷,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毙。若夏军与之会合,输粮相济,其势益强,则统一大业,遥遥无期。今王世充将败,窦建德又来,看来是天命要让二人双双败亡于此。机不可失,今请分兵继续困住洛阳,大王亲率骁锐,先据虎牢,以逸待劳,定可破灭建德,建德既破,洛阳自克,不出旬月,两贼俱缚。”
好,就这么定了。李世民拍板。
其实李世民这时候早已定下了围洛打援之计,民主决议不过是想听听同志们的意见,同时他希望自己的想法由下面的人说出来,借此也可以观察一下诸将的反应。看看这就是领导艺术,不搞一言堂。所以薛收一说,他马上表示了赞成。屈突通等人又出来反对,李世民既然已经表明态度,也就不等薛收等人开口,自己做了解释:
“王世充兵疲粮尽,上下离心,不必强攻,可以坐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气虽高,但骄傲疲惫。我军据守虎牢,易守难攻。窦建德若冒险争锋,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再过数月,我军攻陷洛阳,然后合兵一处,可以轻取建德。若不如此,待夏军入虎牢,两贼并力,其势必强,害莫大焉。吾计决矣!”
有些人还想站出来过过辩论的瘾,准备拿个最佳辨手的什么的。对不起,不给机会了!领导已经“吾计决矣”。
日期:2009-06-20 08:24:21
随后,李世民进行战前紧急部署,他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不要让王世充有喘息的机会。
自己率精兵3500人前去抢占虎牢关。
也就是说,他要用这3500人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有没有听错,三千多对十万,是的,我说的没问题,你的耳朵也没问题。
翻遍军事史料,我只能说这也许是人类战争史上兵力最为悬殊的战役之一。
我们不得不叹服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和胆略,心有多高,路就能走多远。
三月二十四日,当王世充登上城楼瞭望唐营,只见人喊马嘶,烟尘滚滚,一溜兵马向东而去。王世充竟不敢派兵阻拦,他知道这是唐军去迎战窦建德了。他也猜到,李世民必然会选择在虎牢关迎击夏军。
虎牢关的战事将会如何呢?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
听天由命地等待,对王世充这样的枭雄来讲,是不可忍受的。
不过当他得知李世民只带了3500人前往虎牢关时,他抚着胸口开怀地笑了。唐童就是唐童,天真幼稚,3500人就想守住虎牢关,除非奥特曼加入战团,不然会死得很难看的。
你看见过神话吗?!你亲身历经过神话实现的那一刻吗?!
王世充觉得自己已经快要上岸,很快就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唐军这一段时间围得他快窒息了。
由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李世民带着3500人是在和时间进行一场赛跑,经河阳、过巩县,二十五日下午到达虎牢时,窦建德已经离虎牢关不足三十里了——好险!
如果夏军占领虎牢关,从虎牢到洛阳无险可守,唐军就只能从洛阳撤军了。
第二天上午就带着五百骑兵直奔虎牢关以东的夏军大营挑衅。一路上令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布下埋伏。自己和尉迟敬恭一起,带着四个骑兵继续前进,在距离夏军大营不足三里的地方,遇到了一队巡逻的骑兵。
这几个骑兵见他盔甲金光闪闪,看来身份极高,自然想不到是秦王,却又实在不知本军中还有这样年轻的高级将领。正在纳闷,李世民大吼一声:“我乃秦王也!”说罢,一箭射将过去,干掉了领头将官。二十一世纪的帅呆酷毕估计也只能达到这种境界了吧。
李世民还没来得及摆个造型,让随军记者拍下来。瞬间,夏军大营里杀出骑兵五六千人。李世民弯弓搭箭,射倒了冲在前面的两人,众人惊恐,怕有埋伏,不敢追赶。
创建缓存:67a4b 大小: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