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宗承灏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6-25 21:16:26
【并不文静的刘文静死了】
文静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刘文静是一个不安份的人,不安份的人叫一个安静的名字,是对闹哄哄的历史无声地讽刺。
刘文静被杀作为初唐政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史官对武德朝历史多有篡改。因此旧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模糊不清,刘文静作为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他的被杀是李世民集团与李建成集团斗争即将公开化的标志。
以后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玄武门之变等均和此事有一定的联系,武德朝的党争也从刘文静被杀拉开帷幕,至贞观三年(629年)裴寂丢官后郁闷而死,这出戏才算真正谢幕。
刘文静作为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策划者,按照史书上说这个人应该相当有智谋,不然不会在当时用“当代的人面子(时人之冠)”这个词来形容他,也就是说此人在当时也算人中翘楚。刘文静听起来像个女孩子的名字,文静如处子。可人与名却大相径庭,人却毫无半点文静之气。
《旧唐书》说他“伟姿仪,有器干”,可就是这么一个仪表堂堂的人,在为人处事上却是个恃才傲物的二愣子,可惜了一个好端端的人才。
性格决定命运!
刘文静在隋朝干晋阳县令的时候,因为他和李密有亲戚关系,后来李密造反,他也受到牵连,被抓进太原监狱。在蹲班房的时候,李世民同学跑到监狱去探望,刘文静就趁机和李世民合谋太原起兵、乘虚进攻长安、初定天下。
等到李世民想办法把他营救出狱,真的准备起兵的时候,刘文静又参与了谋划,杀掉了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促成了李渊的起义。
进军长安之前,他又提出了外联突厥、解除后顾之忧的军事和外交战略,让人叹服,也博得高宗赞赏。
刘文静更是亲自出使突厥,冒着生命危险忽悠始毕可汗出色完成了这一任务。所以,大唐开国,刘文静功不可没,也难怪他本人自认为是大唐第一功臣。结果到最后是他只排在了外臣的第二位,这成了他解不开的心结,也成了他生命的死结。
这时候天下硝烟还未散去,就在李渊夺取长安不久,隋末起义的另外一支豪强薛举这时候也打到了与长安近在咫尺的扶风。
日期:2009-06-25 21:21:16
这个薛举与李渊都是在大业十三年(617)举兵反隋,很快就拥兵数十万,几乎完全控制了陇西之地,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相当当的名号“西秦霸王”。这个完全是抄袭项羽的“西楚霸王”,有点沽名钓誉学霸王的意思,霸气可以学,结局可不要学。
就在刘文静这个醋坛子开吃裴寂醋的时候,“西秦霸王”薛举率军进攻唐的领地泾州。高祖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帅八路总管的军队去抵御。刘文静被任命为李世民的元帅府长史,随同李世民出征薛举。刘文静跟着李世民跑到前线立功去了,不知道这打了胜仗,再度立功回来,他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征讨薛举,必须先摸清底牌。李世民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毕竟这是唐朝开国后的第一战。薛举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武力强,二是财力厚,三是儿子猛。他的大儿子薛仁杲(一说薛仁果,不过鉴于仁果这个名字太土,还是暂且称他为仁杲吧),的确是个猛人,力大无穷,也非常善于骑射,号称“万人敌”。
不过,千万别以为薛仁杲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他还是很有谋略的。
薛举对他这个酷似自己的长子的勇武智略也是很满意的,当然父子俩还有一个共同特性——残暴。据史料记载,薛举每次击破敌阵所俘虏的敌方士卒一个不留,统统杀掉,而且杀人还变花样,比如割舌头、割鼻子,或者用石杵捣死。
而他的儿子薛仁杲就更为变态了,据说曾把不肯投降的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做成了烧烤分给部下吃,还把秦州的富户统统抓起来倒吊着,用醋往鼻子里面灌,用尖的木锥插进肛门,来勒索金银财宝。
开始,李世民一路奏凯,打得薛举父子满地找牙。
日期:2009-06-25 21:23:28
让刘文静欣慰的是李世民的地位没有受影响,武德元年的中秋前后,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立(老天爷及时要了薛举的命,给了唐王朝喘息的机会)。李世民再次率军,征讨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刘文静也得以第二次随军出征,两个人都渴望有这么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世民吸取前一战失利的教训,养精蓄锐,坚壁不战,先与敌军对峙六十多天,把敌人的粮食消耗殆尽。饿着肚子的敌军将士逃的逃,降的降。唐军见饺子熟了,就揭盖开吃,一通狂吃海塞。薛仁杲见大势已去,被迫出城投降。唐军俘获敌兵万余人,男女百姓五万余口,薛仁杲被押至长安,唐高祖令斩首示众,一代恶魔魂飞天外。得胜还朝之后,开始论功行赏。李世民理所当然地受到封赏,受封太尉、陕东道大行台,蒲州及黄河以北各府的兵马都受他指挥。
这时候李世民没有忘记自己的亲密战友,他在朝廷上力挺刘文静,说他在本次征战有大功,唐高祖就把刘文静的爵位封邑都恢复了,还任命他担任民部尚书、兼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但原来的宰相位置却再没有得到,失去这个最为重要的职位,对刘文静来说,这种打击无异于要了他的命。
经历了起起伏伏,刘文静不但没有收敛对裴寂的态度,反而更加憎恨。最后发展到恨不得在朝堂之上,李渊的眼皮子底下开骂,啐裴寂一脸吐沫。上朝时,朝臣们讨论朝政,只要裴寂一表达看法,刘文静就会和他唱反调,而且是不管裴寂说的对与错,都一概SAYNO,还经常毫无遮拦地出言羞辱裴寂,像个乡野村妇。
于是,两人的隔阂越来越大。唐高祖看在眼里怒在心里,很快产生了对刘文静的不满和厌烦。裴寂本人对刘文静的这种行为也肯定很恼火,但老裴这个人很虚伪,会装老实,玩阴谋。每次面对刘文静对自己的人身攻击,他都装聋作哑当春风拂面。很多时候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不鸣则已,一鸣就要你命。
恰在这时,朝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李渊已经意识到秦王府的势力范围正在慢慢扩张,是到了该适当压制的时候了。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就在有意识地聚敛人气,拉拢将领,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为将来谋划。现在不仅功臣刘文静已经是李世民的私党,朝中高官萧瑀、屈突通也明显和李世民亲近(屈突通在李世民征薛仁杲时在帐下听命,被李世民拉拢为私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很有才能的人,作为秦王府的属僚,更是忠于李世民。加上李世民剿灭薛仁杲有功,威望日隆,势力发展更是迅速。这种形势如果继续下去,极有可能发展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对太子李建成形成不利影响。
日期:2009-06-25 21:25:26
唐高祖开始有意识地把李世民手下的一些精英人物调离秦王府,到其它地方任职。李世民对朝廷这样的做法很不满,但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阻止。有一天,朝廷又要把李世民属下的兵曹参军杜如晦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时任秦王府记室的房玄龄听说了这个消息,急忙去找李世民,说:“我们这里虽然很多人被调走了,但大部分都不足惜。只有杜如晦这个人不同!他才能卓越、智谋深远,是王佐之才!如果您日后只想安安心心地当个亲王,那就用不着留他,但如果您有登上大宝、君临天下的志向,非得留住此人不可!”李世民听后大惊:“你怎么不早说?差一点就失去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编个理由上奏,把杜如晦留在了府中。这时候唐高祖也不会想把事情弄得太露骨,李世民要留住个别人在秦王府,朝廷还是会允许的。
创建缓存:5e771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