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96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10-19 21:07:47
      
        心理诸葛24
        曹操并不是因为身心疲惫而导致的上当受骗。曹操的这个错误判断,其根源在于“错觉相关”。
        所谓“错觉相关”,就是指人们非常善于在本来毫无联系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貌似还经得起逻辑推理。
        1969年,查普曼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要求32位心理医生使用罗夏墨迹测验来诊断男同性恋者(当时,同性恋普遍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此一观点现在已经被否定)。
        罗夏墨迹测验是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其中7张为水墨墨迹图(5张为黑白墨迹图,2张在黑白墨迹图上附有红色墨迹),3张为彩色墨迹图。这些图片在被试者面前以特定的次序出现。主试者简单询问被试者:“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能是什么?”、“这使你想到什么?”,以诱导出被试者的生活经验、情感、个性倾向等心声。被试者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因为他在讲述图片上的故事时,已经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入情境之中了。
      
        这些心理医生观察了大量的测验结果,认为相对于其他男性而言,男同性恋者更加倾向于将墨迹解释为:(1)臀部或肛门,(2)生殖器,(3)女性打扮,(4)性别模糊的体态,(5)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体态。
        事实上,这些反应与同性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查普曼据此认为,绝大多数的心理医生是基于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而形成了这一种“相关错觉”。
        最能形象说明“错觉相关”的例子就是“守株待兔”。
        回到曹操的话题。
        曹操本就多疑,蔡瑁张允二人不战而降,曹操对他们的忠诚品格早就打上了问号。相反的例子可以参看关羽。关羽投降前后的举动,充分表现了他的忠义之心。这样的人,曹操才是不会怀疑的。
      
        曹操连胜刘备刘表,对于战胜东吴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却首战告负。这本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一次的胜负也不能决定整个战役的结果。但却让曹操觉得蔡张没有尽力。这背后自然存在疑点。
        再加上蒋干偷回的密信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蒋干为了邀功,必然添油加醋描绘自己此行的艰辛与不易。而且蒋干颇善于运用“自信的表达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说服力。他此前正是凭藉这一招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在惯性的锚定下,曹操显然是倾向于听信蒋干的密报的。
        当曹操把这几个因素贯穿起来,很容易就把不忠诚这个特质和蔡张二人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符合逻辑的结论:蔡张确实是在和周瑜勾结。
        而蔡张二人在曹操的质问下,表现慌张,更加验证了曹操的判断。
      
        另外,当时帐内没有其他的谋士在场,不能为曹操提供第三方的客观意见。仓促之间,蔡张的人头已经落地,再也无可挽回。蔡张人头刚落地,曹操就醒悟了过来。但是出于维护面子(自身行为的前后一致性)的需要,曹操还是不会认错的。面对下属的疑问,曹操只是说:“这两人怠慢军法,迁延日久,故而斩之。”
        曹操只好任命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替代蔡张。
        消息传来,周瑜大喜。他一手策划的“蒋干盗书”,成功诱骗曹操自毁长城,斩了蔡张二人,对战争的未来走向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都是有炫耀心理的,尤其是那些在自尊心上受到过极大压抑的人,一旦功成名后,必然要“衣锦还乡”,像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曾经蔑视过自己,曾经打击过自己的人昭告。所以,苏秦掌了六国相印后,要回家羞辱一番恶嫂;刘邦称帝后,要戏问老爹自己和二哥的产业到底谁都更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人人高于平均水平”的倾向性。具体到某一个个体,就是:我肯定高于平均水平。进而扩延至我是天下第一。
        周瑜也是如此。他一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但近来却接连被诸葛亮挫败,甚至是戏耍。周瑜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现在,周瑜终于有一个好机会可以好好炫示一番了。这也是周瑜沉不住气的一种表现。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这一点,最终导致了周瑜的悲惨命运。
      
        周瑜找来鲁肃,让他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如果诸葛亮对此妙计一无所知,识看不破,就足可证明自己还是高他一筹的。
        鲁肃领命,来找诸葛亮。诸葛亮开口就是一句:“恭喜都督啊!”
        鲁肃一惊,忙问“何喜之有?”。诸葛亮说:“周郎派你来探听我知不知道的,就是这件喜事啊。
        鲁肃更是吃惊,急忙问:“先生如何得知?”
        诸葛亮说:“周郎使的妙计,只能瞒过蒋干,让曹操斩了蔡张。哪里能瞒过我啊!”
        诸葛亮是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的呢?
        实际上,正是鲁肃的到来让诸葛亮做出了最后的正确判断。周瑜探看曹军水寨后的担心,诸葛亮是知道的。如果有精于水战的蔡张在,东吴是很难占到上风的。正好蒋干来,周瑜必然要利用这一机会。但诸葛亮并没有把握周瑜能否利用好这一大好机会。实际上,他自己也还没有想好能够用足这一机会的良策。
      
        但鲁肃匆匆而来,内心充满了好奇,他是个不善作伪的人,喜怒哀乐全部写在脸上。诸葛亮察言观色,从鲁肃的身体语言上就可判断出周瑜的计策已经成功。加上他从此前数次斗智中加深的对周瑜性格的了解,诸葛亮就知道了周瑜是派鲁肃来探听自己是否知晓,以达到炫耀的目的的。(当然,当诸葛亮详尽了解了周瑜之计后,还是由衷地表示佩服的,如此急智,他也自愧不如。)
        鲁肃支吾几句,就要回报周瑜。诸葛亮叮嘱说:“子敬,你千万别把这些言语告诉公瑾。他要是知道了,恐怕要寻隙害我啊。”
        鲁肃就是来探听这个的,怎么能不向周瑜回报呢?所以,诸葛亮这句话说与不说,都不能改变他向周瑜汇报的必然性。但诸葛亮说这句话绝非画蛇添足,而是别有深意。
        诸葛亮本来是可以假装不知,满足一下周瑜的炫耀欲,也可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但是,两人各为其主,为各自组织的利益而交锋是无可避免的事情。该来的迟早会来,躲是躲不过去的。如果诸葛亮俯首示弱,周瑜当然会放他一马。但日后的战争红利就别想多要了。所以,诸葛亮必须强悍地宣示自己的强大,一定要压住周瑜。即便这样做会激怒周瑜,也是在所不惜,别无选择的。
        诸葛亮对鲁肃说这句话,其目的就是要造成鲁肃的愧疚感。周瑜本来就是要加害诸葛亮点,和鲁肃汇报与否并无因果关系。但诸葛亮事先点明后,却让鲁肃觉得是自己的汇报导致了这一点而心有不安。
        让别人对你感到愧疚,实质上也是一种施惠。你可以利用别人的这种愧疚心理,轻易地索取适当的回报。
        鲁肃回报后,周瑜果然大怒,妒火猛升,决意立斩诸葛。
        次日,周瑜升帐,开门见山地问诸葛亮:“水路交战,以何种武器为胜?”
        诸葛亮知道周瑜不怀好意,但在没有摸清他的真实意图之前,只好正常应对:“大江之上,弓弩为先!”
      
        周瑜大喜,说:“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现在军中正缺利箭,我要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枝箭备用。我们两家联合抗曹,请先生不要推辞啊。”
        周瑜这句话也很厉害,“联合抗曹”的大帽子一扣过来,任何人都是无法推却的。
        诸葛亮只能说:“没问题。不知都督什么时候要这十万枝箭呢?”
        周瑜说:“两军交战,迫在眉睫。十日之内,能否完成?”
        十日之内?那就是要日产万枝了。造箭是一项技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靠增加人手来克日完成的。以当时的工艺水平,以当时东吴的箭匠人数,日产万箭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
      
        但周瑜有“军情紧急”和“两家联合”这两把“尚方宝剑”,诸葛亮是无法推脱的。眼看诸葛亮在劫难逃。
        一般人的应对是,接受命令(实际上不接不行),但在工期上讨价还价,多争取一点时间。但其实还是没用。
        周瑜的这一招,属于“杀人不见血”的暗招。就算你多争取了工期,但他照样可以让你人头落地。因为他还有很多环节可以暗中使坏,比如箭匠的配备,材料配件的供给等。总是可以让你无法如期完工,从而以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砍掉你的脑袋。
        但是,周瑜太过于强调“光明正大”地杀人,反而自我设限了。如果是曹操,杀人不眨眼,根本不需要理由,十个诸葛亮也被杀光了。正是周瑜这样的“心理局限”,让诸葛亮一次次死里逃生。
        那么,这一次,诸葛亮又该如何应对呢?
      
        ×××××××××
        心理学家感悟:一般来说,满足他人的自尊需求,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义务。
      




返回目录

[93]   [94]   [95]   96   [97]   [98]   [99]  

[首章]  [尾章] 96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2d73b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