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4节

易读整理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科学家、政治家等大人物。
      
        这时,有拒绝分离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遇到的认同对象经常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认同对象是单纯分离模式,那么对象会主动远离他。如果认同对象是拒绝分离模式,那么两个人会腻在一起,但这并不甜蜜,因为两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会因为亲密而慢下来,新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促进他成长,反而会成了累赘。
        ——————————————
        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
        温暖的过客:我们的拯救者
      
        也有可能,在与家分离的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幸能碰上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地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黏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他们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分离模式。
        我上初二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临时老师。当年,她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来我们学校做一段时间的数学辅导老师。初二上学期的一次模拟考试,我正飞快地写答案时,她悄悄走过我身边,对我说:“细心点啊,我都看到好几个错误了。”
        等考试结束后,我问她为什么对我这样说,这好像违反了考试纪律的。她回答说:“你是最好的学生,我不忍心看你犯错误。”我很感激,但也很纳闷,接着问:“可我只在班里排七八名啊。”
        “我相信你是最好的,”她回答说,“虽然现在还不是。”
        她这句话让我感动坏了,她从此成为我的一个偶像。后来,我没辜负她,果真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这位老师不久离开了我们学校,并没有教我多长时间。可以说,她和我的关系,是一种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事情,但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之一。现在,我知道,在这个瞬间,这个老师给我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她没有因为我成绩好而明显喜欢我,也没有因为我成绩差而明显疏远我。这是一种无缘无故的爱,这种爱就仿佛是我们生命中的烛光。一般时候,我们会忽视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一些黑暗的时候,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
      
        并且,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就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样的过客,我称之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如果我们本来温暖,他们回让我们更温暖。如果我们本来冰冷,这样的温暖会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那些好的恋人,会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拯救者,这个话题,本版将于2月11日继续讨论。
        第五篇:2006年的6个爱的谎言
        过去的一年里,“健康·心理”版做了许多沉重的话题,譬如邱兴华特大杀人案、董姓大学生的弑父案、易上潮和飞琼芬的爱情悲剧、溺爱、分离和自杀等等。
      
        这些沉重的话题,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都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都错用了爱的名义。
        这些沉重的话题,看似典型而奇异,但实际上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日常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可以清晰地归为“六个爱的谎言”。
        这些谎言,少数时候是意识层面的,是我们有意借用爱的名义,而行使欺骗之实,但多数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即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用爱的名义,而行使仇恨之实。
        我们必须对这“六个爱的谎言”有足够的警惕,否则我们必然会严重地伤害自己最珍惜的亲密关系。
        谎言(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
        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
        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
        尽管发生这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许多人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们不讲逻辑漏洞,而强调说那些案件是特例,一个朋友对我说:“父母不爱孩子的,我估计是千分之一。”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上百度的“爸爸吧”、“妈妈吧”、“父亲吧”和“母亲吧”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是太多太多。
        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虐待,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写信向我求助。
        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从这个角度上看,最终展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虐猫的时候,不过是把父亲对待他的方式转移到他对待猫的方式上而已。
      
        并且,直面这个事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这种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这种转嫁机制,是很多恶行的基础。经常有人给我写信说,他想杀人,他想伤害别人。假若你和这样的人对话,他们一开始会对你说,那些人如何如何对不起他,但随着聊天的深入,他最终会承认,最对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亲至爱”的人。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恶最初是如何孳生的,从而让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
      
        切记: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谎言(二):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
        这个谎言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它源自我们共同的一个经历:1~3岁时,当孩子蹒跚学步并开始探索世界时,大人们忍不住要替孩子们完成任务。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们递给他;孩子四处爬来爬去时,大人们因担心而制止他;孩子快乐地玩耍并大喊大叫时,大人们警告他们小声一点……
      
        总之,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而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
        并且,等孩子长大后,我们变本加厉地这样做。譬如,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家长们在这样做,老师们也在这样做。
        这样做,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返回目录

[80]   [81]   [82]   83   [84]   [85]   [86]  

[首章]  [尾章] 83章/共147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77191 大小: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