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6-1913:25:06
==========更新==========
先说好的地方,什么科举制度促进了门阀制度府瓦解,摧毁了士族地主政治,将中国的历史推入庶族地主的时代,再什么促进了文官制度的进步完善,促进了文官集团力量的壮大,保证了人才的充分选拔,保证从政的公平性等等。
这些都是陈腔滥调,不必再多加说明。但有一点,十七世纪,西方的传教士惊叹于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并将其与儒学一起带回欧洲,受到了西欧的热捧,并在十八世纪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化热”,在将中国美化成理想国的同时,西方各国惊叹于考试选拔制度的美妙,认为考试制度能够保证选拔出最精英的智者来治理国家,从而大加学习,进而导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问世,也一定程度上间接促进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但考试制度并没有像西方想象的那么完美,至少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有缺陷的,而且缺陷还不小。
缺陷之一,公平的易改动性与不完全性。什么叫易改动性呢?科举的公平就在于,不管你是达官子弟,还是三代贫农,只要考场一进,卷子一交,文字一誊抄,名字一覆盖,在阅卷官的眼里,全都是一样的。只看文章写的好不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富二代也罢,官二代也罢,全都是浮云。但是这样的公平是没有标准的,因为卷子的名次是由主考官来定的,不像选择题,这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样的文章,这个阅卷官可能很欣赏,给个一甲头名,换一个阅卷官可能就不喜欢,给个普通名次,甚至直接滤掉的也有可能。所以碰上了算走运,没碰上只能认倒霉,因此这样的公平并不具有标准性。
而不完全性,就很容易理解了。首先由于时代的局限,撑着半边天的女性同胞们是没有参加科举的权力的。此外,捕快衙役、戏子优伶、家奴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职业(比如龟公)的本人及后代,也都没有参加科举的权力。说到这里,科举已经不仅仅只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工具了,它已经升级具有了检验整个社会的公平性是否彻底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否有二等公民,看选票,一看就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否有二等公民,看科举,一看就知道。
缺陷之二,现行的科举制度并不能保证选拔的就是人才。科举考的是八股、策问、诗赋,其实作为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他它很明显缺少一点东西,那就是对应考者政治理论、管理水平、行政经验的考察,而且很明显也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无聊的八股文和无关的诗赋。说到底,眼下的制度,唯一有意义的就是策问的考试。但是,明代的策问并非重点,就像后世的高考一样,只有语数外是重点,而策问则是科举考试的副科,只要及格就行,关键看八股。有用的不重视,没用的倒瞎重视,真是奇了怪了。其实这也不能怪那些主考官,要怪只能只能怪朱元璋,是他将明经定为主科严加考察,并且将其定为祖制的。明代之所以两百多年没有太大的制度变革,就是因为祖制,这个祖制白纸黑字写在《皇明祖训》当中,比现代的宪法还要牛。
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稍微看几本书,了解了解政治是怎么回事,然后拼命背书,把儒家经典背个遍,把历次考试范文背个遍,然后按照规定好的模式,写一篇标准的模范的八股,后面策问吹一吹,诗赋再吹一吹,大功告成。虽然不会选拔出智商有问题的人,但是似乎也不能保证选出什么真正有能力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叫做纸上谈兵,往往纸上谈兵谈得越好的,科举成绩越高的,真正的水平却不怎么样,只足够处理一般政务,碰到大问题,反倒成了庸才了。有明一代,以状元的成绩干出一番大事的,几乎没有,而干出大事的,却反倒是那些水平一般的,甚至有些干过大事的,连进士都没考上。
缺陷之三,虽然科举不会选拔出什么弱智,但是为造就出大量的道德缺失的人,还是做了不小的贡献的。因为科举是当官的唯一途经,所以许多人从小读书,就梦想着一朝成就功名。纵然,还有许多人真的是在为了理想在读书,并且与先贤的理论产生共鸣,但是相当一部分仅仅只是为了当官而读书,忠孝仁义礼智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华美的伪装。这种极具功利性的风气感染了大部分人,这些人往往考上了科举,庸官一个,谈不上为民做主,只是脸皮越发地厚了,于政治无益。而考不上的,在民间做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就会继续将这种功利性的风气越描越浓。
晚明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批评反对科举制度的人,在“非君”的同时,呼吁科举制度改革的呼声也渐渐强烈起来。
日期:2013-06-1913:30:52
==========更新==========
配图:
1.1643年年底,明顺清形势图
[配第一章【崇祯朝的十七年】]
(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
2.1644年4月,明顺清形势图
[配第一章【崇祯朝的十七年】]
(李自成占领北京)
3.1644年下半年明顺清形势图
[配第二章【大顺朝的胜败之间】]
创建缓存:4a436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