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6-1112:37:53
==========更新==========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由十三个布政使司和南北直隶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分别在各省首府及南北京城。每三年一次,在生员科考次年即子、卯、午、酉年举行,又称乡闱。考场称贡院,因乡试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乡试考中称中举,生员由此变为举人,又称孝廉(寓古代举孝廉之意)。乡试第一名称作解元,唐伯虎就是乡试考了第一,故而后人称其为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因放榜之日,正直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举人汇聚,巡抚主持鹿鸣宴为其庆贺。考取了举人,就有了正式做官的资格,不过按照惯例,举人为官需待在任官员卸任出现空缺才能就任,而进士则可直接为官,管你职位上有没有人,吏部公文在手,替了就是。
所以大多数还是再接再厉,参加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每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因考期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会试同样分为三场,分别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会试的主考官一般都由高级官员担任,有时候甚至礼部尚书亲自担任主考。考中会试者称贡士,通过考试又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作会员。
如果说中举之后,参不参加会试是个人自由,那么出贡之后,可就由不得个人了,下面的殿试是必须参加的。
殿试在当年举行,时间最初为三月初一,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殿试考试只有一场,考时务策一道,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但鉴于有明一代出了顽正德阴嘉靖懒万历等,殿试有时候一般由阁臣代为主持),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后第二天阅卷,第三天放榜,因榜文用纸为正黄色,故又称黄榜、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录取分三等,叫做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一百来号人;三甲叫“同进士出身”,也是一百来号人。
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这就是科举的正式程序。历来有一佳话美谈,叫连中三元,就是在这三级考试中每一场都夺得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有明一代,得此殊荣者,洪武朝黄观、正统朝商辂两人而已。
那么见识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只知道它考了一场又一次,那么它到底考的是什么呢?(第三方面啊)
日期:2013-06-1112:45:55
==========更新=========
有的人也许一口就说出来了,八股文。
答案不是错的。但是要是再问,具体的呢?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乡试、会试不都是考三场的吗,只有头一场是考八股文的,第二场考策问(时政论述),第三场考诗赋,而殿试则只有一场策论,综合来看,八股文只占到七场考试中的两场。其实所占比例并不大,不过很重要,几乎阅卷的标准,就是先看八股文的好坏,然后再看后两者的水平。
第一场的八股文考试,实际上正式称呼为明经,即考察对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的学习情况,实际上就相当于今天的政治考试(马列毛邓近代史等)。当时拿孔孟的学说来为难人,后代拿马克思那帮家伙的学说来为难人,其实目的都是考察应试者对官方正统思想的认同程度。因为回答的形式为八股承文的格式,故而俗称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为题,让应试者作解释(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当然肯定是要死记硬背,不能自己瞎吹了),以一句话破题(简单解释题意),两句话承题(接着话题继续说),然后接着四大段,每段分两小段,详细解释开头的话题,这四大段就称作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后来一段总结,称作复收大结。这种文风与高中学校语文老师交代的高考议论文写作要领是极其类似的,先是道出论题,然后发表观点,在罗列出几个论点,稍加论政,最后一段总结,大功告成。
实际上,科举就是考三样东西,官方意识形态性议论文(四书五经八股)、时政问题的个人见解(策问)、文学水平(诗赋),八股文只是其中的一类,历来人们误以为科举考试就是只考八股文,那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
日期:2013-06-1112:46:26
==========更新===========
最后来看看第四方面,科举考试之后的分配问题。
中举之后就可为官,但是一般都要从九品八品的小官坐起,像海瑞就是以举人身份从无品级的教谕做起的。
而进士则享受着很好的待遇。状元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中优秀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经一段时间的实习后进行考核,合格者继续留在翰林院,称作“留馆”,不合格者直接外放为官。外放者在地方从七品知县做起,在中央从各部主事做起。而庶吉士学习三年之后,需要进行“散馆”考试,优者继续留在翰林,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位,次者分发各部担任主事、郎中,或到地方担任推官、同知、州府长官。庶吉士的升迁十分地快,一般都能当上地方大员或中央高官,并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在规则。
四个方面都说完了,现在该对科举制度品头论足,说说好与不好的地方了。
创建缓存:e0786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