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7-1021:15:16
==========更新==========
就不说今后吧,就说眼下,杨铭化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能独揽大权。原因有二,一是内阁本身的委员制特点,自己无法一言堂,何况还有个何腾蛟在当次辅。二就是皇帝一贯利用的官宦力量来制衡文官集团。
说杨铭化,有带兵御敌之才,有治理一方之能,有统筹朝政、厉行变法之力,却偏偏和宦官们的关系处理的相当不好。目前司礼监有四大秉笔太监,高起潜、韩赞周、卢九德和王坤。这四个宦官大佬没有一个和杨铭化关系融洽的。
说高起潜,他是崇祯朝的司礼监太监,深受崇祯皇帝信任,并且多次出任监军,而且在1639年的冬天清军入寇之际,与卢象升分统京师勤王兵马,尾随清军而不战,导致卢象升孤立无援而战死。杨铭化因为这件事情,上疏参过高起潜一本,两人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说韩赞周,他是崇祯朝的南京镇守太监,掌握着南京守军的部分军权,杨铭化曾在南京担任过户部主事和员外郎,这期间,两人有过矛盾。
说卢九德,是四个太监中最憨厚也是最年长的一位,崇祯朝末期任中都凤阳镇守太监,与杨铭化倒是未曾有过联系。但问题是,卢九德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首领,杨铭化曾建议过削弱司礼监的权利,这些话传到了卢九德的耳中,所以卢九德对杨铭化颇有成见。
而说道王坤,他曾跟随卢九德一起镇守凤阳,跟杨铭化也没有交集,也没有冲突,但问题是,王坤的品行不佳,杨铭化从来就没正眼看过这位公公。
总的来说,宦官集团与杨铭化就完全不是一路人,而一旦杨铭化的政敌们被逼急了,联合宦官,那么后果就严重了。
杨铭化决定做一件明朝历代宰辅都没做过的事情,废除司礼监之权。
明代的司礼监,拥有极大的权力,不仅奏疏传递由司礼监把持,而且司礼监还有代行批红的惯例,此外,司礼监还有一项最令文官集团胆寒的秘密武器,特务机构东厂。明代司礼监的权重已经达到了与内阁不相上下的水平,两者俨然是明代的中枢权力机构,相权由两者共同组成,而且在两者之间游走。
行政权力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游走,这种政权运作体系,被称作监阁共理。监阁共理体制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就不仅是阁臣,还有权宦。有杨士奇就有王振,有杨廷和也就有刘瑾,有张居正还有冯保,有温体仁也有魏忠贤。如果抛弃东林主导的舆论眼光来看,其实明代的宦官并非十恶不赦,他们除了身体不完整以外,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和儒生是一样的(魏忠贤除外),准确地说,明代的宦官政治,其实从权力运作上来看,并不是宦官政治,而是相权游走到了司礼监而已。宦官不是通过挟持或架空皇帝来干政的,而是他们本身就具有参政的权力,也有合法的参政程序,他们不像唐代的宦官,而更像是身体不完整的宰相。
长期以来,宦官在历史上是被鄙视的“残废之物”,是历史的垃圾。的确,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确实干了许多坏事,甚至导致政权危亡的后果,但是文官集团并非不出人渣,严嵩和魏忠贤就难分伯仲,晚明的文官素质之败坏甚至不如宦官。其实宦官不一定就都是印象中的坏人,明代宦官有人渣,也有精英,完成下西洋壮举的郑和就是宦官,与万贵妃斗争、用生命拯救明孝宗朱佑棠的张敏也是宦官,帮助张居正进行改革的冯保也是宦官。
日期:2013-07-1120:42:30
==========更新===========
但这并不能说明监阁共理的制度好到哪里去,恰恰相反,监阁共理正是导致明代衰亡的体制原因。监阁共理导致了行政权力无法稳定,而是在监阁之间来回游走,从而导致了中枢机制的不稳定性,在处理内政外交等事物上,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除此以外,监阁共理还是党争的最好温床。文官集团内部有党争,文官与宦官也有党争,到最后发展成一拨文官与宦官结盟,与另一拨文官搞斗争,再加上御史的权力巨大,极易成为党争的枪手,明代的党争有了御史制度、监阁共理两大温床,极容易对朝政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其实导致明代体制问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宦官,也不是文官,而是皇权的阴暗性。
因为皇权希望至高无上,希望不受制约,所以在保住疆土国势的同时,皇帝们是希望整个帝国大公司的员工分裂成许多派系的,哪一派强大,皇帝就支持另一派。总之,就是不能让一派独大或者各派合作,一旦底下的这些派系合作或者一派独大,皇帝就会变成年轻的万历了。但是这么做,就会导致内耗,内耗就会对帝国的利益产生损害。说白了,不是宦官的错,而是不受制约的皇权所追求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相重合的错。
但是晚明的皇权明明受到制约了。不过这种制约要么是皇帝不想管事,使得文官集团可以放开手脚做事情,比如徐阶高拱。要么就是文官与宦官合作,趁着皇帝没法管事,放开手脚做事情,比如张居正。要么就是文官集团通过前赴后继的上奏折骂皇帝,然后被打板子罢官,然后继续骂,这是以辞职的威胁来限制皇权,比如国本之争。以上的这些限制,的的确确是限制,但却不是制度性或者哪怕是惯例性的限制。的确,制度来源于惯例,惯例来源于长期的实力对比。晚明的文官集团实力足以限制皇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文官们迟迟不把这种实力性的限制变为惯例性的限制,并进一步变成制度性的限制。
现在杨铭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似乎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日期:2013-07-1122:34:11
==========更新==========
解决这个问题,好处是多多的,如果能做到惯例性甚至制度性地限制皇权,不仅于公来说能缓解党争内耗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还能于私来说让自己功高震主却不必担心有名声及性命之忧,而且还能让自己在有生之年看到新政推行出现好的效果。
限制皇权的第一步,干掉司礼监,让文官集团增大实力,同时让皇帝失去用来制约文官的宦官集团。
在舆论上,司礼监已经臭名昭著了,尽管它事实上司礼监并非如此。通过大造舆论,杨铭化已经有了废除司礼监的人心支持。
在实施上,需要百官支持,需要群臣上疏,请求皇帝废除司礼监,而后群臣廷议。在这一点上,杨铭化有本派系的众多官员的支持,而弘光朝的司礼监权力因为路振飞、杨铭化两人内阁权势的强大而萎缩,东厂从南京失陷后又一直没有恢复设立,司礼监无法控制锦衣卫,实力非常弱小,可以说在杨铭化这一派面前,不堪几击。
问题就在其他派系上。但从人心角度来看,即便是其他派系,也希望废除司礼监,但要看是谁主导废除的,还要看废除后,谁得到的政治利益最大。很不巧,现在文官集团两大派系,加上宦官集团三足鼎立,而杨铭化一派实力最强。如果在杨铭化任首辅的期限内,废除司礼监,那么杨铭化无疑就独霸了,所以何腾蛟等人能同意吗?
创建缓存:b942c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