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
姜狼豺尽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1-28 21:55:43
三十七 强镇卫边——东吴的荆州和交州
下
与荆州军防重点防御魏、蜀的进攻相比,东吴另一个边镇交州的军防任务相对要轻松一些。吴蜀第二次联合抗魏后,军防重点都在北线,吴蜀长达千余里的边境线数十年不见大规模战争,甚至连吴蜀之间零星走火的交恶事件都少见。
我们都知道,蜀汉的立国战略是北伐曹魏,统一天下。至于蜀汉的东线——南线战略,诸葛亮的思路是以稳定为主,毕竟南中是蜀汉的大后方。不过南中和东吴的交州接壤,诸葛亮是否考虑进攻交州,扩大地盘和战略纵深?
从《三国志.蜀书.李恢传》那句“(李恢)使持节领交州剌史”史料来看,蜀汉确实是准备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拿下交州。因为南中发生大规模叛乱时,东吴在南中下了黑手,和雍闿等人勾搭在一起,企图窥视南中。孙权想拿南中,蜀汉做为回应,自然不会给孙权好脸色看,借李恢给孙权提个醒:我们想要交州。
不过后来吴蜀结盟,双方共同放弃了对对方领土的窥视,蜀汉以官方形式正式承认了东吴对交州的主权。其实早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前四年,孙权就已经控制了交州,也就是公元210年,孙权派步骘任交州刺史,接管了由前军阀士燮控制的交州。
步骘在交州共任职十年(公元220年去职),在这十年间,步骘通过软硬两手,一方面诱杀了不太听话的苍梧太守吴巨,树立了威信,另一方面安抚交州各界人心。史称“南土之宾(服),自此始也。”
继步骘之后,东吴的第二任交州刺史是吕岱。吕岱可能是感觉到交州的形势太复杂,他未必能驾驭住这里的地头蛇,吕岱在公元226年,很油滑的上书孙权,在交州分出东半部分另置广州,自己求任广州刺史。
孙权也觉得交州是太大了,而且交州的主要问题是西交(交趾),应该在交趾设置高一级行政区划,由专人管理。孙权同意了吕岱分置交州的建议,让吕岱坐镇广州,另派倒霉的将军戴良为新交州刺史,陈时为交趾太守。
之所以说戴良和陈时倒霉,是因为他们刚刚上任,就遭到了士燮的儿子士徽的强烈抵抗,士徽甚至带着本部兵拒绝戴、陈二人入交趾。吕岱真会挑日子做好人,随后吕岱出兵西进交趾,杀掉了士徽等叛乱分子,平定了交趾。吕岱坐视士徽叛乱,然后再干掉士徽,捞尽了头功。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吕岱实在油滑。
吕岱虽然会打小算盘,但能耐还是有的,至少他有魄力,能镇得住大场面。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官,必须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有枣子,另一手要拎着大棒子,恩威并施,才能做得大事。
不久后,孙权又废除了广州建制,恢复旧交州的辖境,吕岱全权主政交州。吕岱在交州呆了十二年,他对东吴政权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以强硬手段稳定住了交州局势,孙权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曹魏。
吕岱并不是一个安抚型的地方官,他的开拓能力更强一些。在交州主政期间,吕岱不断向南发展,向中南半岛上的一些部落国家宣示大吴帝国的威武,这些小国慑于吴国的强大军事压力,纷纷与东吴建立了朝贡关系。
东吴统治下的交州面临着与蜀汉南中同样的问题,一是民族杂居,二是当地豪强闹事。但这两个问题治理起来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软硬兼施,恩威并行”。
不过综合历史史料来看,虽然交州和南中都经常性的发生叛乱事件,但南中局面更稳定一些。蜀汉对南中的战略就是以武为经,以抚为纬,双管齐下。终蜀汉之世,南中形势比较平衡。而东吴治理交州的效果不算太好,大规模叛乱一起接着一起,这可能是东吴对交州以剿为主的战略有关。
虽然吕岱在职期间,交州相对稳定,但吕岱刚一离职,交州就发生大规模叛乱。孙权没办法,又将年已八旬高龄的吕岱从新调回交州,吕岱用了一年时间,才平定以廖式为首的交州叛乱。
吕岱是交州叛乱者的天生克星,但天下毕竟只有一个吕岱,而且吕岱年事已高,等吕岱彻底离开交州之后,交州接二连三的爆发叛乱。虽然后来新任交州刺史陆胤改变战略,对交州以抚为主,“重宣至诚”,安抚交州各阶层,效果确实不错。史称“贼帅百馀人,民五万馀家,深幽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陆胤在交州以抚为主,恰恰说明了在吕岱之后、陆胤之前的这十几年里,东吴对交州的管理模式过于生硬。据史料记载,东吴的赋税征收率一直非常高,尤其是孙权晚年,加重赋役,江东苦不堪言。交州做为东吴财政大宗,自然免不了孙权的零敲碎打。把老百姓当成自家的提款机,老百姓被逼的没办法,造反是他们唯一能选择的道路。
陆胤自吴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坐镇交州,直到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才离开交州。陆胤离职之后,交州再次习惯性的发生叛乱,东吴对交州的治理时坏时坏,根子一方面是出于交州方面大员是否有能力,另一方面还在于东吴对交州的压榨政策。
在蜀汉灭亡之前,蜀汉不便参与交州事务,所以东吴在交州面临的压力还不算大,有造反的,大不了剿灭了事。但自蜀汉灭亡之后,交州立刻从东吴的战略大后方变成了前线抗晋阵地。
晋朝不断的在交州施加影响,再加上东吴坐镇交州的大员们一个比一个贪暴荒唐,比如两个大活宝:交趾太守孙谞和察战邓荀。孙谞在交趾任内,专事欺压百姓,民怨沸腾。最搞的还是邓荀,此公来到交趾后,莫名其妙的下令在交趾征调三千头孔雀,准备进奉于内廷。
虽说南方多孔雀,但三千头孔雀也绝不是小数目,这些孔雀可能是当地百姓散养的。朝廷不拔一毛钱就想拿百姓的财物,百姓自然不答应,结果激起一场大乱。交趾郡吏吕兴杀孙谞和邓荀,举郡向晋朝内附。东吴辛苦经营五十多年的交趾,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司马炎的地盘。
晋朝占领交趾,对东吴的南线军防体系构成了极严重的威胁,如果晋军从南线进攻江东本部,再加上长江一带的晋军配合,以东吴的实力,未必能撑得住。东吴皇帝孙皓虽然残暴,但也知道丢失交趾对东吴意味着什么。
因为吴军的对手是强大的晋军,东吴收复交趾的战争屡遭失败,直到公元271年,十万吴军大举南下,在大都督薛珝与苍梧太守陶璜的率领下,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打败了已经弹尽粮绝的晋军,收复交趾。随后孙皓下诏,留陶璜镇守交州,与荆州一起建立起西线军防体系,共同分担来自晋军的军事压力。
陶璜是三国后期非常有实力的地方重将,只可惜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陶璜的父亲陶基曾经做过交州刺史,任期不详。陶璜坐镇交州期间,用强硬的军事手段打击当地武装豪强,完全控制了交趾全境。陶璜在交州的军事存在,基本上断绝了晋军抄南线回攻江东本部的奢望。
直到公元280年,六路晋军浩荡南下,孙皓穷途投降。虽然江东本部陷落,但大吴的旗帜依然骄傲的飘扬在交趾的上空。如果晋军用武力解决交趾,可能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为了避免这场战争,司马炎命令亡国皇帝孙皓亲自给陶璜写信,劝他投降大晋,不要再负隅顽抗了。史称陶璜接着孙皓的手书后,号啕痛哭,陶璜无路可走,只好违心的易帜。不过出于稳定南方大局的考虑,司马炎并没有动陶璜,依然让他坐镇交州。
像陶璜这样驻守形势复杂地区的方面大员,仅有军功是不能服人的,关键的还在于博取当地百姓的信任。让老百姓信任地方官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地方官有一颗爱民之心,做几件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老百姓是善良纯朴的,他们分得清谁是好官。
陶璜在交趾最出色的治绩就是开“珠禁”,所谓“珠禁”,就是东吴禁止当地以渔业为生的百姓下海采集珍珠。交趾近海,海产非常丰富,东吴的“珠禁”政策与民争利,并断绝了老百姓的致富路,这也是交趾屡发民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璜有限度的开放了“珠禁”,规定老百姓采得上等珍珠,三分之二交给朝廷,中等珍珠的三分之一上交,下等珍珠允许百姓自行买卖。老百姓有了活路,自然就能接受统治,老百姓没有野心,他们只想有口热饭吃。
陶璜虽然是统治阶层,但他至少知道在一定程度让利于民,所以陶璜在交州的口碑极好。包括晋朝统治期内,陶璜共在交州坐镇了三十年,史称“威恩著于殊俗”,无论夷汉,都衷心拥护陶璜。民心,万不可侮!把老百姓当成傻子的,才是天下第一号的傻子。
陶璜死后,交州由同样是东吴降将的吾彦接任,吾彦也是一代贤吏,主政交州二十余年,同样是“威恩宣著,南州清静。”不过这已经和三国没有什么关系了。东吴边镇的情况大致就讲到这里吧。
调用缓存:fd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