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姜狼豺尽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自古官场都是文武两道并行,文的一手和武的一手都要抓,否则国将不国。
古代武将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就是南北朝。在南北朝之前,武将制度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大将军、骠骑、车骑、前后左右、四征四镇四平四安诸卫,外加一些杂号将军。南北朝至唐之后,武将制度越来越复杂,到了宋朝之后,干脆连将军名号都懒得用了,取而代之的是行营招讨使、经略安抚使等等。
在两汉时期,大将军是公认的武将之首,凡出任大将军者,基本都是兼领宰相职务的官场首辅,比如霍光、王凤、梁冀、何进等人。到了汉末三国,虽然夏侯惇曾经做过大将军,但这不过是荣誉性的虚职。
从这之后,大将军也基本成为虚职,因为大将军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当皇帝的不放心。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先后担任魏国大将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要篡位,这样的大将军,和真皇帝没什么区别。
魏国武将中真正挑大梁的职务,主要还是四征四镇四平四安。所谓“四”,是指东西南北,比如征西将军、镇南将军。四征将军在武将班中品秩最高,位在三公之后,属于官场中的一线职务。
由于三国鼎立,魏国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于西线的蜀汉和东线的吴国,所以在这些征镇平安将军中,以东线和西线的专职将军为重。曹魏武将中的一线人物,比如征西将军夏侯渊、张郃、郭淮、邓艾,征东将军张辽,安西将军曹仁,安东将军曹休,镇南将军毌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镇西将军钟会等。
杂号将军是指大将军、四征四镇四平四安诸卫将军之外非常置的将军名号,属于二线武将,一般都由官场上的二线人物担任,但有时也由一线人物出任。三国比较著名的杂号将军有破虏将军李典(孙坚)、讨逆将军文聘(孙策)、鹰扬将军曹洪、武威将军于禁、横江将军鲁肃、牙门将军赵云等人。
在武将制度中,除了各号将军外,下面还有许多次一级的武官,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中郎将了,比如大名鼎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中郎将系列中比较重要的职务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东西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桓阶)、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
还有一些中郎将属于专职,比如专门对付匈奴的匈奴中郎将,专门对付南越的平越中郎将、专门开采金属资源的司金中郎将,当然也包括曹操专门发死人财的发丘中郎将,呵呵。除了匈奴中郎将这样的专职武将外,曹魏还延袭东汉,设有全权处理对羌事务的护羌校尉,邓艾就担任过这个职务,以及护乌桓校尉。
许多重号将军经常在地方上驻防,有时也兼任地方刺史,但武将和地方官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下面就讲一讲魏国的地方官系统。曹魏和东汉一样,都是在地方上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即州刺史——郡太守——县令、长。
东汉总共有十三个州,所以能当上州牧刺史的,都是官场一线人物,到了东汉末期,各州牧基本上都衍变了割据军阀。曹魏也有十三个州:司、豫、徐、兖、青、幽、冀、并、凉、秦、雍、扬、荆。州刺史位高权重,如果辖境内没有驻防的重号将军,则刺史在辖境内文武两道通吃。
而州刺史以下的辅官,史书上称为“佐吏”,比较重要的州辅官有别驾、治中、主簿。别驾的全称是“别驾从事史”,因为这个职务每逢州刺史出行时,可以享受专门配小车的待遇,所以称为“别驾”,是州官员系统中仅次于刺史的二号职务。勾引刘备入川拐走刘璋江山的张松,就是益州别驾。
州实际上是政权的地方微缩版,除了名号级别降一等外,实职功能是上下对接的。州牧刺史是“皇帝”,别驾就相当于丞相,治中是诸曹尚书,专管具体的政务。还有就是主簿,具体职能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比如最有名的一个主簿——杨修。
除以上州辅官之外,还有部郡国从事史、祭酒从事史、中正等职务。部郡国从事史具体负责州下各郡的监察工作。每州有几个郡国,就设几个专职,相当于省区纪委驻各地市的特派员。祭酒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专职副省长,具体负责实际事务,“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事”。中正,大体就当相于现在的人事部长,专门给朝廷和州里选拔优秀人才的。
州以下是郡,就是现在的地级市。不过在名称上,不是所有的二级行政区划都称为郡,如果某个郡是亲王的封地,那么就称为“国”,比如中山国、北海国。按汉魏制度,郡守称为太守,而“国”则称为“国相”,或简称为“相”,晋朝改为“内史”。国相和郡守的职责权力相等,只是换个称谓罢了。
如果某个郡是国家的国都,那级别和待遇就比太守、国相稍高一些。魏国国都定在洛阳,所以洛阳的“郡守”就称为河南尹。河南尹在天子脚下,实际上不算是地方官,而算是京官。
因为经济或军事上的原因,郡和郡之间在级别上平等,实际上在官场上的地位有重有轻。比如魏郡,做为魏国早期法理意义的国都,魏郡太守的分量就明显高于其他郡。比较大的郡有中山、河间、赵、南阳、河内、太原、河东、弘农、颍川、汝南、谯、京兆等,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城市。
在汉魏时期的郡下属吏中,有一个著名的职务,因为《三国演义》而名扬天下,就是督邮。演义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很出名,实际上让督邮吃鞭子的是刘备。为了突出张飞的鲁莽形象,刘备的血性就这样被罗贯中给抹掉了。督邮的职务其实就是州里“部郡国从事史”在郡里的功能,相当于市纪委在各县的巡视员。
郡以下是县,按汉魏制度,每个县的人口过万户,长官称为县令,不过万户的称为县长。县级行政人员编制也比较多,比较有名的几个职务如县尉(刘备就当过安喜县尉)、门下书佐、小史。
在魏晋时代有一个极著名的美男子,就是周小史。周小史应该不是他的本名,这个姓周的美男子可能做过县小史这个职务。古代将姓与官位合称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孔北海、刘豫州、张江陵。
还有一个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小人物也做过小史,晋元帝司马睿的生父极有可能并不是琅琊王司马靓,而是小史牛金(或作牛钦)。这个小牛金的职务是琅琊国小史,有机会接近王妃夏侯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牛金悄悄的钻进了夏侯王妃的被窝……
县并不是地方行政编制的最后一级,在县下面,还有“乡官”,就是村镇级的行政编制。三国时期的乡官建设基本沿袭了秦汉以来的旧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县下面就是乡,如果一个县人口过万户,则置四个乡,过五千户的置三个乡,过三千户的置二乡,五百户以上的一个乡。
乡的行政事务负责人称为“啬夫”,财政一把抓,尤其是上级分配下的税收任务。在啬夫之外,还设有“三老”,就相当于现在的乡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如评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好人好事等等。
乡下面是亭,每乡一般设有十个亭长,亭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乡派出所所长,主要维持地方治安。亭长可能是历代所有乡官中最有名的一个职务,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就当过泗水亭长,东汉末年的超级名士陈寔也做过西门亭长。
汉制,亭长的下一级是“邮”,一亭有两邮,也是主抓地方治安的。每“邮”下设五个“里”,“里”的头称为里魁,一个里约管百户,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了。里之下就是什,管十户人家,相当于村民小组组长。什之下是伍,管五户人家。他们的具体工作就是监督百姓,如果发现谁有不法举动,立刻报官。
日期:2010-03-10 21:36:02
四十三 冠盖如云——说说三国官制
下
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的区别不大,基本上是一脉相承,而魏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三国官制的模板,至于吴蜀,因为偏霸一方,与东汉朝廷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而且国势弱小,所以篇幅稍短一些,简单介绍一下。
因为蜀汉坚持认为自己才是东汉王朝的正牌继承者,所以蜀汉官制也不可能另起炉灶,否则岂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蜀汉官制其实和曹魏没有本质的区别,大致上的行政编制,都在上一节讲过了。
调用缓存:69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