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
姜狼豺尽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和曹魏前期相比,蜀汉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相权”非常突出,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后,实际上诸葛亮才是蜀汉官场的第一人,皇帝刘禅只能排第二。从名义上讲,刘禅第一他第二,由于这种政治特性,所以蜀汉有意无意的废止了三公的设置,不能允许有人名义上的官位大过诸葛亮,否则让诸葛亮如何施政?
就江湖地位而言,蜀汉早期还真有一位名望江湖超过诸葛亮的大佬,就是司徒许靖。诸葛亮这样的牛人权臣,见着许靖,都要老老实实的下拜,这是江湖规矩,半点马虎不得。在劝刘备称帝的蜀汉官员排序中,时任汉中王太傅的许靖第一,诸葛亮第三。
不过许靖早在公元222年就去世了,许靖的死,其实是解放了诸葛亮沉重的压力。如果许靖多活十年,诸葛亮再气焰喧天,也要生活在许靖的阴影之下。自许靖后,除了诸葛亮之外,蜀汉几乎不再设置三公,给足了诸葛亮面子。
继诸葛亮之后的蜀汉首席执政官蒋琬和费祎都不再担任丞相,而是以大将军的名义节制两川军政。至于其他诸卿百官,则和曹魏几无差别。蜀汉也有尚书台,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以下也设诸曹尚书、尚书郎。不过由于蒋琬和费祎是以大将军衔录尚书事,尚书台是他们的后花园,尚书令有名无实。
虽然笑面奸臣陈祇做过尚书令,也是真宰相,但这是由于刘禅喜欢陈祇,和尚书令本身的职能权限无关。蜀汉制度:凡录尚书事为真宰相,两晋南朝因袭此例,就如同唐宋时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的宰相不是真宰相。
蜀汉的武官系统比较简单,除了大将军外,主要有骠骑、车骑、四征四镇外加前后左右、诸卫将军。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杂号将军,最有名的一个杂号将军——翊军将军赵云,不过赵云后来也当上了征西、镇西这样的重号将军。
至于蜀汉的地方官编制则有些特殊,因为蜀汉只有一个益州,而益州刺史基本上被首席执政官诸葛亮、蒋琬、费祎给承包了,所以蜀汉的地方官实行的是双重负责制。益州的地方官一方面要向朝廷(中央政府)间接负责,另一方面要向益州刺史直接负责。
由于蜀汉国土狭小,只有二十二个郡,所以蜀汉的郡太守在官场上的分量很重,几乎相当于曹魏州刺史的分量。在蜀汉的郡中,有几个一线重郡:蜀郡、巴郡、巴西、汉中、广汉、犍为。而吴蜀边境的巴东郡虽然分量不重,但由于巴东是永安都督的驻防区,所以在官场上的实际地位并不低。益州南部的庲降都督,虽然名义上属于益州管辖,但由于南中问题的特殊性,庲降都督区实际上相当于大军区编制。
无论是曹魏的官制,还是蜀汉的官制,都基本脱胎于东汉的官制,魏蜀都自称自己是东汉的继承者。而东吴的官制和魏蜀皆有不同,魏国实行的是群体决策制,一个皇帝加若干重臣;蜀汉实行的是相臣决制,首席执政官包揽朝政;东吴则是双头鹰的权力格局,孙氏主扬州(交州),陆氏主荆州。
扬州(交州)和荆州名义都是孙权的地盘,但荆州实际上是陆逊的私有领地,荆州大小事务都是陆逊说了算。孙权也不敢和陆逊硬顶,他知道,没有陆逊就没有荆州的安全。从某种意义来说,荆州是东吴的自治区。
在东吴中央政府的行政编制上,实行的是强君弱相制度,即东吴虽然设有丞相,但丞相一般只负责日常政务,东吴真正的大掌柜还是孙权本人。无论是孙邵还是顾雍,他们都不具备诸葛亮那样的权力。如果说诸葛亮是蜀汉首席执政官,那顾雍等人只是孙权聘用的职业经理,凡事还是要听老板的。
东吴也有三公的设置,但东吴三公时有时无,而且东吴三公多是荣誉性职务,没有实权,比如孙皓时期的太尉范慎、司徒丁固、司空孟仁。倒是太傅诸葛恪手抓东吴军政大权,不过诸葛恪真正的身份是大将军,身兼太傅而已。孙权这么安排,无非是在官场上强行给诸葛恪增加威望,让官场都服诸葛恪。
从整个东吴行政编制来看,东吴丞相向来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倒是东吴的武官系统,则基本上可以视做真宰相。且不说坐镇荆州的上大将军陆逊是东吴的二号皇帝,再看看其他武官,比如继任的上大将军吕岱,大将军诸葛瑾、左大司马朱然、右大司马全琮,这些人才是东吴权力层的核心人物,丞相倒成了花瓶。
东吴的尚书台建设是三国中最不完善的,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当然是尚书令,可东吴的尚书令居然是由九卿之一的太常兼任的。具体人物是出使魏国期间,和曹丕斗嘴皮子的陈化。东吴的尚书台只有四个分曹:选曹、户曹、左曹、贼曹,下面的尚书郎设置不详。
不但尚书台有名无实,就是中央政权百官象征的九卿,东吴也是丢三拉四的,在孙权时代,九卿从来没有设齐过。东吴早期只有六卿,直到吴景帝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三月,才将九卿凑齐。
相比于尚书台,东吴的御史台比较完备,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前益州军阀刘璋的儿子刘阐就当过东吴的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以下还有御史中执法,专门负责京师的官场都察工作。东吴的御史监察部门还设有专门的对口监察职务,有专门监督军粮的御史,有专门监督农业生产的御史。
在东吴的监察系统中,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监察职务,就是“察战”。察战相当于朝廷派到地方上监察日常政务的巡视员,同时肩负体访下情的任务,官员百姓,都在察战的监督范围之内。
东吴的地方行政编制比蜀汉略复杂一些,东吴有三个大州:扬州、荆州、交州,后从交州中析置出广州,时设时省。东吴州的最高长官是州牧或刺史,但有一点奇怪的是,在东吴建立以后,在现有史料中很难发现有别驾、治中、主簿这样的高级辅官。
在郡一级的编制中,东吴还有一个特殊情况:不是所有的郡一级区划都称为“郡”。在扬州的区划编制中,曾经设立过“典农校尉”,典农校尉是郡级待遇,而且单独治理一个郡级区划,比如现在江苏的镇江、常州、无锡,当时就是东吴的毗陵典农校尉辖地。
东吴的县和郡一样,有些县不设县令或县长,而设部校尉,比如会稽郡的长山(今浙江金华)西部都尉、桂阳郡的始安(今广东韶关)南部都尉等,但数量不多。
下面还有一点篇幅,讲一讲三国官制的品秩等级,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九品”官阶。
第一品:三公、大将军、丞相;
第二品:重号将军,如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以及将军加“大”者;
第三品:侍中、诸散官、尚书令、中书令、九卿、司隶校尉、河南尹;
第四品:诸杂号将军之上者如振威积射、有武将衔的州刺史;
第五品:诸杂号将军之下者如鹰扬折冲、无武将衔的州刺史、太守;
第六品:尚书左右丞、郎、各专业中郎将校尉(如司金中郎将、司盐校尉)、县长官禄千石者。
第七品:各将军之下的长史、司马、门下督、舍人、县长官禄六百石者等;
第八品:诸重号将军之下的参军、郡以下的长史、诸县丞尉、军司马等;
第九品:校尉部司马、军司马等;
我们在阅读汉魏时代的史书时,会经常看到“二千石”这样的名词,其实这是汉魏官员的俸禄级别。
万石,每月实发三百五十斛大米:三公;
中两千石,每月实发一百八十斛:御史大夫、九卿、河南尹;
二千石,每月实发一百二十斛:太子太傅、将作大匠、司隶校尉、步兵校尉、各州刺史、郡守国相;
比二千石,每月实发一百斛:光禄大夫、侍中、各中郎将、护羌校尉、射声校尉等;
千石,每月实发九十斛: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各重号将军长史、万户以上县令;
比千石,每月实发八十斛:大将军军司马、太中大夫、谒者仆射、九卿丞等;
六百石,每月实发七十斛:太史令、郡丞等;
比六百石,每月实发六十斛:光禄议郎、中郎、太常博士祭酒、等;
不过有时未必都是发米谷,朝廷可以通过折价的方式,按市价将米谷折算成铜钱,给大臣们发工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一半米谷,发一半铜钱。其实就算是发米谷,大臣们也可以将米谷在市场上出售。在汉末三国的战乱时代,粮食是稀罕物,宁要粮食不要银子,所以粮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不愁没钱花。
调用缓存:6c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