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6-1319:15:31
回到正题,话说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求援信,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这岂止是天上掉馅饼,简直是掉金山啊!
当初父亲阿保机敲李嗣源的“竹杠”,畏畏缩缩提出割让幽州、定州、镇州,结果被姚坤一口回绝,死也不给。如今凭空多了个儿子不说,还能将幽云十六州收入囊中。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祖宗坟上冒出的青烟啊!
兴奋的劲头过去之后,耶律德光也得琢磨琢磨、准备准备。以往“打短工”,挣闲钱不上心,随便派支队伍出去,要么捞回点外快,要么被揍得鼻青脸肿。这次可是大买卖,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至少得对好儿子石敬瑭负责啊!
耶律德光盘算了一下,正式答复石敬瑭的使者:你们再坚持坚持,这一年的秋天,本王亲率契丹主力南下,绝不食言!
跟契丹搭上了线,石敬瑭略微松了口气,河东的局势却急转直下,张敬达率官军乘胜围攻石敬瑭的老巢晋阳。
由于刘知远太能打,晋阳城防又比较坚固,张敬达只能选择在城外扎营,打持久战。李从珂等不起啊,他已经得到情报,契丹军准备入秋后南下搅局,因此一再催促张敬达啃下晋阳,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
张敬达倒是想快,可官军不给力,天气更不给力,大雨接连不断,官军要精神没精神,要粮食没粮食,很快就濒临崩溃。当然,石敬瑭在晋阳的日子也一天不如一天,战马相互啃毛充饥,都啃成“葛优”之后,接连饿死,成了军士们的美餐。
九月,耶律德光率领的五万精锐骑兵如约而至。
说起来有些令人费解,李从珂早就接到契丹即将入援的消息,但唯一的动作是催促张敬达加快速度,却从来没有想到在雁门关、代州一带加强防御,迟滞契丹援军。结果,耶律德光相当意外地顺利通过雁门关,并绕开代州、忻州,直奔晋阳而来。
耶律德光以三千骑兵轻装冲击张敬达的主力,并佯装败退,将追赶的官军引入埋伏圈。张敬达轻敌中计,损失近万人,被迫从晋阳撤围,退守晋安寨(今太原市小店区附近)。
此时,张敬达麾下尚有五万大军,却被耶律德光和石敬瑭联军死死围困在晋安寨,勉强可以自保,突围就甭指望了。时间一长,官军也是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几万人将战马啃得一干二净。
官军原本打算包石敬瑭的饺子,结果遭遇强悍的外援,饺子没包成,自己倒成了“饺子馅”。李从珂哪里还坐得住,赶紧派出第二拨进剿的官军,具体的作战部署是这样的:
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符存审之子)率部分洛阳驻军前往河阳(今河南孟州)防守,天雄节度使范延光率两万魏州军队增援榆次,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率幽州军队抄后路,耀州防御使潘环闸率部运动到慈州、隰州一带,伺机解晋安寨之围。
李从珂跟着李嗣源南征北战,实战方面并非外行,因此这个部署还是挺像样的,但好不好使得两说。朝廷的军令下达到了各地,但耶律德光在河东四处晃荡,除了晋安寨里到死不活的五万人马(人差不多活着,马差不多死了)以外,其他的官军,毛都没见到一根。(契丹主移帐于柳林,游骑过石会关,不见唐兵。)
其实,接到命令的官军并非抗命,而是坚决按朝廷的指示进行部署,特别是幽州的赵德钧老同学,执行命令更是坚决。朝廷让他做的,他做了,朝廷没让他做的,他也做了,比如借机吞并各路官军,壮大实力之后准备自取中原。
由于图谋不轨的赵德钧四处瞎搅和,其他的官军就不敢再动了,纷纷撤出战场。作为第二拨主力的范延光,眼看赵德钧野心毕露,索性不来了。
第一拨成了“饺子馅”,第二拨迟迟不动作(要么就是大动作),李从珂只能咬咬牙,派出了第三拨——他自己。
李从珂亲征,不是自愿的,夸张一点说,是被宰相张延朗等大臣轰出去的。李从珂不是白痴,虽然自己身经百战,但胜算渺茫、九死一生的活,还是能躲就躲。因此,刚走到怀州(今河南沁阳),李从珂打死也不往前走了。
事态眼看已经无法收拾,吏部侍郎龙敏抛出了一个“浑水摸鱼”的解决方案。具体做法是这样:立突欲为契丹王,由天雄、卢龙二镇派兵护送前往契丹都城,一路上加强宣传攻势,将水搅得越浑越好。契丹后院起了火,难免会分散注意力,耶律德光率主力回撤扑火的可能性极大。这样一来,官军就可以利用地形优势,敲契丹军的闷棍。
这个所谓的“浑水摸鱼”,其实是吕琦“外交新思维”的“精编版”。由于剔除了“和亲”、“赠与”等敏感信息,无计可施的李从珂还是觉得挺靠谱的。
当然,搞这么大的动作,光李从珂一个人说了也不算,于是交给群臣商议。李从珂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派来了商议的结果——没有结果。(议竟不决)
李从珂真没辙了,打也不是,撤也不是,只有整日借酒消愁,靠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偶尔有人提起北征的事情,李从珂马上酒醒了一半,哀叹道:“别提了,我这心哇凉哇凉的啊!”(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战端刚开,主将就成了“鸵鸟”,一头扎进了沙堆之中,这仗还有打的必要吗?
创建缓存:7fdc7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