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7-0120:11:58
※ “怒火遍地”之遥相呼应(下)
安从进在南面野心毕露的时候,北面的安重荣也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扣押辽国使臣拽剌,并派出轻装骑兵“越境”北征,驻屯博野。
安重荣制造事端不是一天两天了,辽国似乎已经习以为常,除了按惯例写信骂石敬瑭以外,并没有过激的反应,这极大地鼓舞了安重荣“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等等!安重荣不是一门心思跟石敬瑭对着干吗?怎么突然迸发出“民族气节”了?
——石敬瑭出兵出钱,安重荣近水楼台先得月,打下地盘归自己,这就是“安铁胡”同学的如意算盘。
安重荣向石敬瑭上了一封“血气方刚”的奏疏,要求朝廷出兵出钱,抗击辽国、收复失地。
安重荣认为,此时出兵,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吐谷浑、突厥、契苾、党项等部落不堪辽国的暴虐统治,纷纷要求中原出兵,他们愿意出兵协助,粗略统计可达十万兵力。其次,朔州节度副使赵崇将辽国任命的节度使驱逐出境,愿意归附朝廷。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尽管安重荣将有利形势吹得天花乱坠,但如果站在石敬瑭的角度,纯属扯淡!
其一,与辽国交恶,等于掀翻自己的后台。搬起石头砸主子的脚,石敬瑭今后怎么在中原混?
其二,朝廷出兵出钱,名义上是收复失地,其实是替安重荣扩充地盘。养肥了向来不安分的安重荣,石敬瑭将来是不是还得腾位置?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石敬瑭此时考虑的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面对着安重荣手握重兵,自己还能不能过下去的问题。
辽国是不能打的,但安重荣也是不好惹的,石敬瑭又玩起了装聋作哑的把戏。
石敬瑭不置可否,这可吓坏了“主和派”桑维翰。他以为石敬瑭被安重荣说得心动了,赶紧一封奏疏上去,坚定石敬瑭继续做“儿皇帝”的信心。
作为俯首称臣、割让国土的最初倡议者,桑维翰对形势的分析是十分透彻的。
桑维翰坚决反对动武,理由有四条:
其一,石敬瑭能做皇帝,全凭辽国之力,不能忘恩负义。
其二,安重荣也好,吐谷浑、突厥这些部落也罢,都是想让朝廷为自己打工,安重荣想取而代之,吐谷浑等则是报私仇。
其三,辽国相当强大,耶律德光智勇双全,国内安定团结,咱们这副熊样(四分五裂、君臣不和),打不赢。
其四,退一步说,即便勉强打赢,又能如何?边境守不守?兵少无济于事,兵多后勤困难。咱们出兵找不到人,刚撤回来辽军就来了,兵得累死,民也得累死!
桑维翰认为,咱们每年进贡三十万,这不假,但不能什么事情都往“屈辱”上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旦开战,多少个三十万都能打出去,还不一定能赢,赔得更多,损失更大,那才是真正的屈辱!因此,现在要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等将来自己有实力、辽国有内乱,咱们再新账旧账一起算!
关于桑维翰的这番逻辑,当然可以嗤之以鼻,痛斥其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毫无气节可言。但我要说,桑维翰说的句句是实,没有半点粉饰。他是真小人,而不是涂脂抹粉、为自己的不齿行径找理由开脱的伪君子。
我佩服桑维翰的勇气!
继续说安重荣。
由于这次动静闹得太大,石敬瑭不得不有所动作。为了防患于未然,石敬瑭将悍将刘知远调往河东,在侧翼牵制野心勃勃的安重荣,太原留守李德珫则调往魏州,防备叛军南下。
形势愈加紧张,石敬瑭还是不放心,遂以“巡幸”为幌子,亲自前往魏州布防。在魏州,石敬瑭向安重荣下达了“最后通牒”,让他认清形势、三思而行,不要蚍蜉撼树、遗恨终身!
安重荣当他放屁,该干嘛干嘛,朝廷不“入股”,他自己闯江湖!
石敬瑭一边给安重荣施加压力,一边也在辽国那边给安重荣擦屁股。——“安铁胡”闯了这么多祸,又杀使臣又越境的,总得给个解释吧?
忽悠耶律德光,石敬瑭可谓手到擒来。这一次,耶律德光是真火了,石敬瑭说什么都不好使,最后又是满脸的无辜,耍起了无赖:干爹,父母难教恶子啊譬如人家有恶子,父母所不能制,将如之何?)
耶律德光的火气暂时被压了下去,石敬瑭也不想对安重荣开第一枪。眼看形势即将陷入僵持,还是河东的刘知远比较给力,上任伊始就策反了吐谷浑酋长白承福。
白承福一倒戈,突厥、契苾、党项等部落也纷纷效仿,安重荣耐以自立的臂膀被活生生敲断了。
安重荣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安从进又闹出了大动静。天福六年(941年)十一月,安从进率部进攻邓州,东京留守石重贵迅速调兵征讨。
邓州守将安审晖一点也不顾及“同宗之谊”,率领为数不多的守军拼死抵抗。安从进啃不动,被迫撤兵,结果与围剿的官军撞个正着,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溜烟逃往襄州。
担任此次围剿行动总指挥的是西京留守高行周,眼看安从进跑路,高行周会同荆南、湖南的军队合击襄州。安从进的弟弟安从贵出城反击,被人多势众的官军击溃,安从贵也被俘获,砍断双手(一说双脚)送了回来。
创建缓存:51120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