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6-2518:30:13
桑维翰忽悠石敬瑭留下,等来的却是滑州发生内讧。这次刘知远忽悠他留下,等来的才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
在东线,孙锐、冯晖率领的叛军再次被杨光远揍得呜呼哀哉,损失三千多人,哥俩带着一群残兵败将,气喘吁吁地逃回魏州。
在西线,亲军将领杜重威(石敬瑭的妹夫)率领的援军在汜水关大败张从宾。张从宾渡河逃窜,不幸溺水身亡。
不久后,跟着范延光起哄的博州向官军投降。范延光自知无力回天,将孙锐拉出来做替罪羊,以其人头向朝廷请降。
石敬瑭窝了一肚子的火,正没地方撒呢,哪里肯轻易受降,继续打!
奉命围剿魏州的是亲军总司令(侍卫诸军都指挥使)杨光远,但跟“吴愤青”的云州一样,魏州也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围了整整一年,冯晖扛不住了,出城投降,并告诉石敬瑭,范延光其实也快撑不住了。
石敬瑭终于解气了,但他现在不想置范延光于死地,虽然他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两个。
其一,朝廷太穷,再打下去就真成乞丐了。
其二,对范延光赶尽杀绝,未必能杀鸡儆猴,反而可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留着范延光,让他做皇帝“宽仁为本”的“活证据”。石敬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石敬瑭向范延光许诺:第一,不会要你的命;第二,还要给你安排一个藩镇。范延光跟石敬瑭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知道他说话是算数的,随即出城投降。
石敬瑭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仅赦免其罪,还赐他免死铁券,委任为天平节度使。范延光也“懂事”,很快办理“退休”手续,留在汴梁陪“小伙伴”玩儿。
范延光在汴梁平静地度过了两年时光,石敬瑭表面上和颜悦色,心里难免有些疑虑:你老在我眼前晃悠,等我归西是不是?
石敬瑭想把范延光打发到外地去,不好当面说,就派宣徽使刘处让有意装作无意地给范延光带话。刘处让煞有介事地告诉范延光,辽国那边派人来问,几年前在魏州造反的同学死哪儿去了,干脆弄到辽国去吧,省得给中原添麻烦。
范延光一听就吓傻了,心想耶律德光抽的什么风,都过去好几年了,怎么现在想起来提这事儿?
刘处让说得跟真的似的,范延光也不敢认为是假的,拉着刘处让就哭上了,得帮我想个辄啊。
刘处让出于“好心”,建议范延光暂时去洛阳避避风头。范延光不敢去,因为那里是死对头杨光远的地盘,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范延光想回河阳老宅,石敬瑭表示同意,去哪儿都成,别在汴梁晃荡就行!
怀着对平静生活的渴望,范延光匆匆上路了。范延光以为,这条路是通向安宁的,但他何曾想到,老冤家杨光远竟然将这条路变成了自己的黄泉路。
范延光终究没有抵达想去的终点,而是死于杨光远的威逼之下,积攒了一生的不义之财,全都装进了杨光远的腰包。
事后,杨光远的说法是“意外溺水”,石敬瑭不予追究,不了了之。
日期:2014-06-2718:51:24
范延光之死,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焦点在于石敬瑭是否知情。撇开野史不谈,仅在主要的正史当中,已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
其一,石敬瑭不仅是知QingRen,还是幕后的指使者。《旧五代史?范延光传》记载,杨光远提议收拾范延光,石敬瑭“允之”。
其二,石敬瑭知情,但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旧五代史?杨光远传》记载,石敬瑭对杨光远的提议“持疑未允”(《新五代史?范延光传》说的是“犹豫未决”),杨光远自作主张,把范延光干掉了。
其三,石敬瑭开始不知情,后来得知原委,由于对杨光远有所顾忌,只好息事宁人。《资治通鉴》记载,石敬瑭“知其故,惮光远之强,不敢诘”。
我个人觉得,石敬瑭要杀范延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没啥收益啊。范延光已经不再构成威胁了,把他干掉,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言而有信”的声誉还会受损,这不是赔本引吐槽吗?
话说回来,无论孰是孰非,曾经在魏州火了一把的范延光终究是死了。不过,石敬瑭这个“救火队长”未必很称职,但他还得坚持做下去。
——等着吧,砍头不要紧,只要本事真,死了范延光,自有后来人。
创建缓存:762ff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