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7-0818:21:00
※ “愤青”当国
石重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荒淫,留下了“乱伦”的花边新闻,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他奢靡,一手发动全国“大洗劫”,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生不如死。
当然,这并不是石重贵的全部。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石重贵,或许最合适的莫过于——愤青!
愤青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社会严重不满,急于改变社会现状。对于石重贵而言,让他严重不满并迫切希望改变的,不仅是石敬瑭实行的内政方针,还有屈辱、无耻的“认爹外交”。
石重贵通过“非正常途径”继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向辽国通报。干儿子死了,总得给干爹说一声吧?还有,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是耶律德光“册封”的,也就是说,石重贵做皇帝,也得履行一道“册封”的手续,认认真真走完过场,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不提这事儿还好,石重贵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吃饱喝足睡婶子,简直是天上人间。可想起这一茬,石重贵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不禁怒火中烧:爷做皇帝,还要辽国批准,凭什么?耶律德光只比爷大十二岁,在他面前装孙子,爷还要不要脸了?以后在天子界怎么混?
血气方刚的石重贵想一举荡涤屈辱的外交,这在朝廷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坚决支持这个想法的是景延广,但他比石重贵这个“愣头青”要务实一些。景延广是“主战派”,但他认为,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咱得抓紧时间慢慢走。
具体一点说,就是把“称孙”和“称臣”区别对待,没必要搅和在一起。屈辱外交的核心是“称臣”,咱就搞一个“称孙不称臣”,这样做有三点好处:
其一,“不称臣”,体现国家尊严,使屈辱外交成为历史。
其二,主动“称孙”,说明石重贵是“合法”继承,也体现国家的信义。
其三,“称孙不称臣”,给耶律德光留点面子,可以避免辽国的过激反应。
“主战派”是这个想法,那么“主和派”呢?
此时,头号“主和派”桑维翰实际上已经靠边站了,出来说话的是枢密使李崧。李崧认为,“称孙称臣”是既定国策,如今国家遭遇新丧,社会不稳定因素极多。内忧都应付不过来,哪里还有工夫对付外患?这不是欠揍找抽吗?
李崧虽然身居枢密使的要职,但跟有“扶立之功”的辅政大臣景延广比起来,实在是人微言轻。
石重贵最终如何决策,关键还得看另一位辅政大臣冯道的态度。冯道倒是很爽快:不持立场!——关键时刻装聋作哑,正是“十四哥”混迹官场的独门秘籍!
在是否结束屈辱外交的问题上,一位天子加仨大臣,两票赞成,一票反对,一票弃权,结果已经毫无悬念。
——按景延广同志的意见办!
日期:2014-07-0918:27:49
晋朝的使臣奉命前往辽国,称孙不称臣,不再承认辽国的宗主权地位。对于耶律德光而言,“宗主”也好,“干爹”也罢,都是虚头衔,不能当饭吃,他最关心的是两件事:幽云十六州、三十万岁赋。
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石重贵这个“愤青”还没有“愤”到“放弃治疗”的地步,幽云十六州的事情,提都没提,那就算是默认吧?
不过,石重贵说得很清楚,既然已经不再“称臣”,三十万岁赋就免了吧。生意不成亲情在,咱们以后还做亲戚。
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耶律德光想着都心疼,跟割他心头肉似的。
石重贵如此“蛮横”,耶律德光彻底怒了,派使臣前往汴梁问个明白。结果景延广比石重贵还要“蛮横”,当场将辽国的使臣给骂跑了。
中原与辽国的关系瞬间跌入冰点,或许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但也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时任卢龙节度使的赵延寿便算一个。
赵延寿在前面提到过,他是赵德钧的养子,父子俩都投降了契丹。赵德钧在担任卢龙节度使期间,好几次对回撤的契丹军“痛打落水狗”,耶律德光想起这些旧账,气得牙痒痒。因此,赵德钧投降了也没好果子吃,被述律太后教训一番之后,坐起了冷板凳,最后郁郁而终。
赵延寿倒是很会来事儿,深得耶律德光的信任和器重。攫取幽云十六州之后,赵延寿就被派到干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担任卢龙节度使。
晋朝跟辽国交恶,赵延寿有什么可乐的呢?其实他的想法跟安重荣如出一辙,安重荣想借朝廷之力为自己扩地盘,赵延寿的野心更大,想借辽国之力做第二个石敬瑭!
当年的石敬瑭不上安重荣的套,如今的耶律德光也不是草包。赵延寿到底想干什么,耶律德光心知肚明。
——想做“儿皇帝”?先撒泡尿照照,你有那模样吗?
其实,赵延寿这么搅和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至少让盛怒之下的耶律德光决定暂不付诸武力,继续观望。
耶律德光不想帮赵延寿打工,他想看一看,石重贵下一步会怎么办。
已经回到汴梁的石重贵还真是有些犯难,“称孙不称臣”的消息传给了辽国,但对方派人来吵了一次架之后,居然没动静了,这让石重贵倍感空虚寂寞。
接下来,该干嘛呢?
景延广又跳出来了,说辽国不鸟咱,咱们主动鸟他呀!没事找事,这可是咱们的拿手好戏!
先下手为强,这事儿容易办,军队拉出去收复幽云十六州,不信耶律德光没反应。不过,打仗打的是银子,石重贵自己都没钱花,哪儿来的闲钱打仗?
所以,景延广不会出这样的馊主意,他建议在中原搞一场“排辽运动”,具体来说分成两步:
第一,扣押辽国使臣乔荣,将其财产货物全部没收。第二,通杀境内的辽国商人,没收全部财产。
乔荣曾是驻守河阳的牙将,跟随赵延寿投降契丹,后来频繁来往于两国之间。正式身份是低级别的使臣,同时也利用职务便利,搞一些贱买贵卖、互通有无的生意,就像现在有些飞国际航线的空姐“代购”之类的,此时身在汴梁。
景延广提议,以打击“投机倒把”、“职务犯罪”的名义将乔荣羁押,再推而广之,扩展到整个辽商群体,反正经商的没啥好人,找点借口还不容易?非法经营、哄抬物价、强买强卖、扰乱社会治安、聚众淫乱……理由一抓一大把!
如此一来,朝廷不就有钱了吗?有了钱,咱们不就有资本跟辽国死磕了吗?
一说到钱的问题上,石重贵眼睛都绿了。不过,搜刮辽商的钱,跟搜刮自己百姓的钱,那是两码事。真把耶律德光惹毛了,晋朝估计得吃不了兜着走。
石重贵虽说是个“愤青”,但绝不是“楞头青”,激进的“排辽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必须认真权衡。
思来想去,石重贵决定打个折扣来实施:财产没收,乔荣驱逐出境,给耶律德光留点面子
创建缓存:47279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