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陈士陈观水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这个结论初看似乎不合情理,人死了,怎么能没人受到惩罚呢?但细想却是合情合理,因为许悼公之死其实是意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不可控的,任何惩罚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进而言之,惩罚许止这样一个“孝”子“忠”臣,并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因为类似悲剧本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于情于理一个人都不应为他不可控制的事情接受惩罚,再进而言之,如若惩罚许止,会传递出一个可怕的信息,告诉人们当“孝”子“忠”臣可能会承担,无法预料、无可控制、无力承受的恐怖后果,如此还是不要当“孝”子“忠”臣的好。
在此,许止是真诚的,他忠于了自己的心,听从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声音,本能地做了一名“孝”子“忠”臣该做的,而组织上是认可、赞同、保护这种真诚的,这使得这种真诚,使得源于这种真诚的“孝”“悌”“忠”“义”得以在中国千古传承。
这里,组织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这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这是一个真诚的决定!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古老传承中是极其讲究与推崇“诚”的。《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说的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贵于一个“诚”字。
我们感动于“赵氏孤儿”的传奇,感动于那些视死如归,那些杀身成仁,那些舍生取义,那些忍辱负重,因为我们诚心诚意地相信那些前赴后继是“诚”的。
说到“诚”,说到中国文化中的“诚”,不由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乱世中关于“诚”的故事。故事同样发生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故事与我们熟悉的晋国有关,故事不是关于“赵氏孤儿”那样的晋国内政的,是关于晋国外交的,不是如同“数典忘祖”那样关于晋国委派使者出访别国的事儿,而是别国委派使者出访晋国的事儿。
究竟是什么事儿呢?
他解下了剑。
日期:2012-02-23 20:47:23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二〇一
他解下了剑,小心翼翼地将剑挂在树上,树旁是一座新坟。
新坟里躺着的是一个新亡不久的人。
这人是位国君,是徐国的国君。
这位新亡不久的徐国国君不久前盛情款待了他。
不久前接受盛情款待的时候,他发现徐国国君一直在看他的剑,显然相当喜欢。
于是,他做了个决定,在心中默默许诺要把剑赠送给徐国国君。
但那时候他不能没有剑,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完成他的使命,他的使命是作为吴国使者,出访晋国。
出访晋国的他在路过徐国的时候,发现徐国国君很喜欢他的剑,便在心中默默许诺要把剑赠送给徐国国君,但身负重任的他,需要佩剑前往晋国,以示郑重,所以他决定在完成出访晋国使命后的回程路上,再见到徐国国君时,再送出剑。
再见时,物是人非。
当他完成了出访晋国的使命,回程到达徐国的时候,徐国的国君已经亡故了。于是,他把剑挂在了已亡故的徐国国君坟前的树上。
虽然那时就有人劝他大可不必如此,虽然那时之后的千百年来有许多人都认为他大可不必如此,但他还是将剑挂在了已亡故的徐国国君坟前的树上,虽然他并未对亡者说过什么承诺,但他在心里已经许下了一个诺言,最终他实现了这个诺言,最终他听从了心底深处的声音,他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推崇的“诚信”典范。他是春秋战国时的吴国人,名季札,他的这段事迹史称“季札挂剑”,这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诚信”典故。
这是个关于“诚”的故事,清楚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这还是个关于“信”的故事,清楚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故事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由诚生信”的,是谓“诚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将“诚”与“信”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论语”中,有二十余处提到“信”,而这些被提到的“信”,都是含着“诚”的意思的。
前面刚说过“中国文化古老传承中是极其讲究与推崇‘诚’的”,由此也不难理解,中国文化古老传承中是很讲究与推崇“信”的。
还是以“论语”为例吧,“论语”中有一段记述的是弟子向孔子询问治国理政之道的情形。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也就是说治国理政的关键是粮食充足,兵备充足,政府受到信任这三项。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如果不得已要去掉这三项之一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去掉“兵备充足”一项,弟子继续追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回答说那就去掉“粮食充足”一项,保留“信”吧,从来是“无信不立”。
“论语”作为官方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指定教材的四书五经之一,里面的理论是为历朝历代官方所认可推崇的,而孔子作为千古圣人,是被官方与民间共同认可推崇的,所以不难理解,民间对于“信”那是相当认可,虽然千百年来总有些“砖家”对于孔子孔圣人在“粮食”与“信”两者间的取舍颇有微辞,但广大群众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哪怕是反对官方做了强盗的群众也是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对此,有看官或许未必“信”,无妨,在此,我们不妨看一段小故事。
他回来了。
日期:2012-02-2421:17:50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二〇二
他在一片诧异的目光中回来了。
这里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他还能回来,虽然他说过他是要回来的,但这里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不会回来的,因为对他而言,回来就意味着死亡。
这里所有的人都想他死,因为只有他死了,大家才可以活下去,大家才可以吃了他活下去。是的,吃了他活下去,虽然本章前面提到的岳飞的“满江红”里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那样的词句,但那是写的词,写写而已,岳飞在此只是表示自己忠于国家,抵御外敌的志向与决心,并不打算是真的要吃人。但这里所有的人都是真的打算要吃人,真的打算要吃了他。
这是个战乱的年代,这里所有的人因为活不下去,都做了强盗,到处抢吃的,只为了活下去。
但做了强盗,其实也未必活得下去,因为到处都没有吃的,真的没有吃的。
他刚才就是因为没有吃的才被这里的强盗们抓住的。强盗们抓住他的时候,他正在找吃的,正在挖野菜。被抓住后,他从强盗们饥饿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于是他跪下,他是哭着跪下的,跪下后他哭着请求强盗们放了他,这很好理解,很不好理解的是,他答应他去去就回来,回来受死。他说他只是想回去一趟,回去把挖到的野菜送给他的母亲,他说他的母亲正饿着等这些野菜,他说等他把野菜送给母亲后,他就再回来,回强盗们这里来受死,他说如果他不回去,如果他不回去给母亲送野菜,他母亲就会饿死的。他说的时候是很诚心的样子,于是强盗们感动了,为他的真诚的“孝”所感动,为他的“诚”所感动,放了他。
他回到了母亲那里,带给了母亲吃的,然后告诉母亲他要回来,回到强盗这里来,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强盗,然后他就真的回到了强盗们这里,然后强盗们被感动了,真的被感动了,为他的“诚信”感动,因为强盗们本来根本不“信”他会回来,会回来受死,感动后的强盗们放了他,真的放了他。
他名叫刘平,他的这段经历被记在了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里,可“信”度很高。他的故事再一次说明了中国传统中从官方到民间对于“诚信”的态度,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重“诚”重“信”,重视推崇“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相信,一个真“诚”的人,才是一个能“信”的人。
调用缓存:68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