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
陈士陈观水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诸位网友,是时候了,让我们突破时空的限制,溯历史长河而上,走向宇宙的最深处,走向心灵的最深处,探寻那古老的秘密,寻找那失落的密码,那或许是纷乱尘世中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或许是日益残酷残破世界里人类实现和谐幸福的要诀,前方路或许坎坷,前方路或许曲折,或许吧!但既然路在脚下,又何妨前行?将失望与绝望留在身后,向着希望前进,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同的明天。准备好了吗?出发!
既然秘密往往被保存在最普通的地方,以最为寻常的方式,那我们就不妨从最基本的人生原则与社会规范开始,开始我们的探秘之旅。
中国传统中,最基本的人生原则与社会规范是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说过了,相信许多网友已经明白了,这就是“孝”。
那么如何行孝呢?
答案是无穷解!
“差序格局”告诉我们,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行孝是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的,因此《孝经》煌煌十八章,也只能用列举法,将人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粗粗分为五大类,简单讲述一下各类人该如何行孝。而《论语》中,面对弟子们请教的关于行孝的问题,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是不同的回答。有趣的是,我以为关于行孝的关键虽然被记载在了《论语》里,但却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他弟子子夏说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天意还是人意,《论语》里做了这么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设置,请大家记住这个设置,在我们后面的探秘之旅中,我们会共同领略其中的深长意味。所谓万法归一,老师孔子口中的行孝种种,到了弟子子夏口中化成了一句话,是谓一语中的。
子夏一语中的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日期:2011-12-0310:56:30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一九
子夏说的不过短短七个字:“事父母能竭其力”!
既然神奇的秘密往往被保存在最普通的地方,以最为寻常的方式,那伟大的道理自然也常常是最为普通寻常的。“孝”是天经地义的,是天性,按着“天人同构猜想”,天性对应着人性,宇宙最深处对应的是“心”灵最深处,因此不难理解行孝的关键很简单,“尽心”就好,“尽心”了就自然会“竭其力”。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说的就是这个“尽心”“竭力”的道理。行孝讲究的是心,而不仅仅是行为表象,富贵人家或许天天给父母奉上山珍海味,贫家能孝敬父母的或许不过是每天一碗薄粥,但山珍海味与一碗薄粥在行孝评估的天平上,却很可能是相当的,因为这都是“尽心”“竭力”的表现。
行孝很简单,不过是倾听与感悟来自心灵的声音,那或许是宇宙深处的天籁之音。《论语》中记下了孔子这样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说的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如此一来因为父母长寿年年而欣喜,一来又因为父母年老体衰而时时恐惧。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网友能常常记得父母的年纪,并能由此去体悟理解父母的感受。许多上了几岁年纪的父母很喜欢又很不喜欢说自己的年纪,喜欢说是因为觉得长寿是福,对于一个生命,还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有意义,更值得骄傲呢?不喜欢说是因为觉得年纪大了,活着的目的也就是活着,当生命的意义只剩下生命本身,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呢?老了,活着,仅此而已。经历过太多太多,如今再多再多也似乎不再相关,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主角主宰,曾经为这个世界做过太多太多,但如今却渐渐疏离于这个世界之外,世界或许还是原来的世界,我却肯定不再是原来的我,但世界还在,我还在,我还属于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已不再属于我了,此中的无奈与痛苦,做儿女的又有几人能感知与理解呢?
父母们渐渐老去,往往会变得似乎行为古怪,甚至让儿女们觉得不可理喻,比如天天担心自己身体上有什么毛病,闹得儿女们不胜其烦,其实,只要想一想,当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当生命的意义仅剩下生命,天天关注与担心的又还能有什么呢?世界的一切,一切的世界,于父母们而言,或许已是另一世界,而父母们的世界里,或许剩下的唯一依靠也只有骨肉天伦,儿女或许走不进父母的世界,但已失去了世界的父母的世界里却不能再失去儿女。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儿女的,都去“尽心”理解与感悟一下父母的纠结与无奈吧,为他们日益延长的生命及因此而能获得的喜悦而喜悦,为他们日渐不能自已的生活及由此而感觉的恐惧而恐惧。
人是需要尊严的,需要尊严地活着,需要尊严地死去,死后也需要尊严,这是生命的尊严!
所谓行孝“尽心”就好,最起码就是要“竭力”让父母们活着能感受到尊严,要尊敬父母,从心灵最深处真诚地尊敬父母。
当我们逐渐长大,父母们会逐渐老去,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越来越多,父母们则将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少,不是不想明白,而是世界变得太快,太不容易明白!父母们已搞不清楚“苹果四代”和“四袋苹果”的区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一句古老相传的名言吧,为了日益老去的父母,为了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那是来自远去的圣人的信息……
日期:2011-12-0419:44:25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二〇
《论语》有云: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某次某弟子请教孔圣人关于如何行孝时,圣人的回答,圣人告诉弟子,行孝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而已,因为连狗与马都能获得物质上的喂养,对于父母在物质赡养之外,更需要“尽心”去真诚地尊敬,这是比物质供养更为重要的精神赡养。
当然,世界变得太快,孔圣人去了太久,他那时候不会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不但不能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而且还反过来需要父母的物质支持,这些人被称为“啃老族”,在这个房价越来越高的“蜗居”时代,“啃老族”的队伍日益壮大,不知道孔子孔圣人如果来到我们这个时代,来到我们这个五湖四海到处修建孔子学院的时代,面对“蜗居”着的“啃老族”们,会说些什么?当然,在孔子的时代也好,在我们的时代也好,有一种人总是会被鄙视的,那就是宁愿每个月花几千块钱去喂养宠物,而不肯每个月供给父母几百元生活费的人。
“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切“尽心”就好。
中国传统十分讲究“礼”,因此我们中国常常自诩为礼仪之邦,当然,中国传统中“礼”的涵义相当丰富,绝不次于“孝”“悌”,对此我们日后也会像讲述“孝悌”般,以专门的章节讲述。这里要说的是,根据我们反复说过的道理,中国传统中的诸多道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孝”的问题,在中国传统中就密切联系着“礼”,此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礼”有着礼貌与礼仪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礼貌与礼仪的意思,因为不“尽心”的礼貌与礼仪仅仅是行为表象,我们前面说过“行孝讲究的是心,而不仅仅是行为表象”。
“人是需要尊严的,需要尊严地活着,需要尊严地死去,死后也需要尊严,这是生命的尊严!”
请记住,无论年轻还是衰老,无论强壮还是柔弱,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高贵还是卑微,每一颗心,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生命的尊严。生命不容亵渎!心灵不可欺骗!
创建缓存:a3314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