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陈士陈观水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具体到西天取经工作上,组织对业务核心骨干孙大圣同学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教育培养,孙同学最终认识到一个人是不行的,离开了组织,神马(什么)都是浮云,从孙“大圣”到孙“悟空”,孙同学终于想明白了,以后在取经路上,他时时刻刻依靠组织,到过南海找观音菩萨,去过天宫找玉皇大帝,甚至到过西天找如来佛祖。事实证明,组织是战无不胜的,什么妖魔鬼怪都搞得定。经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孙同学在战斗中成长成熟,最后在西天取经团队圆满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后,被组织授予斗战胜佛的崇高荣誉。
回首来时路,孙同学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在此,值得关注的是,组织的培养是如何落实的?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形象落实的,唐僧、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各方神佛都在孙同学的成长道路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孙同学是幸运的,虽然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比起前面我们说过的苦孩子“舜”来,“孙”虽然也没有母爱,没有父爱,但有关爱,在各方神佛的共同关爱下,“孙”最终茁壮成长为一只对人类有用的猴子,得道成佛,这是爱的力量,这是爱创造的奇迹!
在此,创造奇迹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在此的爱是巨大的,这里汇聚了各路神佛的爱。这告诉我们,一只中国猴子也好,一个中国孩子也好,成长的道路上将接受来自各方的关爱,接受一切长辈,比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叔伯伯、阿姨婶婶等等的关爱,好好接受这样的关爱就是“孝”了,这是源自祖先信仰的“孝”的体现,由此,中国人是很能接受不同权威的,受此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是能够接受不同神灵的,从太上老君到玉皇大帝,从观音菩萨到如来佛祖,中国人都会信仰,并且是会同时信仰,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各种宗教并存的,“西游”里的孙悟空遇到麻烦,是可以从太上老君到观音菩萨,从玉皇大帝到如来佛祖,一路找下来的,对此,中国人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西方人可以说不,因为作为西方文化主要渊源的西方基督教是只信仰上帝一个神的。据说有个原来给上帝打工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使,也希望被信仰,分享上帝的荣耀,结果因此和上帝闹翻了,这个天使后来被称作撒旦,也就是魔鬼。明白?按没有祖先崇拜,不推崇“孝”的西方文化,凡除上帝之外的信仰都是魔鬼!不信仰上帝,哪怕是不仅仅信仰上帝,都是不允许的。
看到这里,有网友怕是要问了,这么说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原则岂不是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中是如何消解这样的矛盾冲突的呢?
日期:2011-12-2719:50:17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四三
话说基督教当初传入中国的时候,的确是因为太过执着于只信仰上帝一个神,公然挑战中国的传统祖先信仰,禁止信仰上帝的中国人拜祭祖先,受到广泛质疑,以至于一次次濒临绝境。而基督教在中国的一次次绝处逢生,正是因为不再将中国传统的祖先信仰与上帝信仰对立起来,而是将中国人拜祭祖先的行为仅仅当作一种纪念仪式,而不是宗教仪式。惨痛的教训中,基督教的传播者们最后终于醒悟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公然无视中国人的传统与祖先,公然以“神性”的名义践踏“人性”,公然对抗“孝”,是不行的,当然这一醒悟过程是极其痛苦的,这一漫长的醒悟过程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饱受曲折与磨难!
与基督教相反,佛教就能放下执着,传入中国后,积极融入祖先信仰,比如佛家的果报之说,原来都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谁做的就报在谁身上,由谁自己承受,是标准的自作自受,哪怕此生承受不完,来生继续,反正有轮回转世,生生世世承受完了为止,而传到中国后,佛家的果报不仅可以报在自己身上,还可父子相传,代代相承,从祖先到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样的改变显然是为了化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传统中基于“孝”的祖先信仰而产生的对传承的珍视。对此种珍视,我是很做过些功课,是颇有些感受的。
记得那一年,我十六岁。
十六岁那年,记不清为什么,我突然对青铜器大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到处找资料,四处参观欣赏实物,每每在那些千万年传承下来的浑厚古朴,或雅致或狰狞的青铜器皿前一看就是大半天,常常看着看着就恍惚起来,仿佛神游天外,不知魂归何处,不时生发出些今昔何昔,此生何来的感慨。
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总是有着传承祖先,不辱没祖先的意思,而且最后往往会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看来推崇“孝”,怀有祖先信仰,珍视传承,习惯于上溯祖先,下达子孙,的确是中国古老的传承。是啊,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最重视的交情就是世代传承的世交。而因为珍视传承,中华文明极其重视历史,世代传承下来的历史典籍那是相当丰富,其中不但国家有记录国家历史的国史,比如著名的“二十四史”,地方上还有记录地方历史的地方志,甚至每家每户都有记录家族历史的家谱。当古老的埃及文明希望用金字塔木乃伊封冻时间以达成不朽的时候,古老的中华文明用传承在时间的延续中实现了不朽。
其实,对于“孝”,对于祖先信仰,对于传承,我们的珍视早已化入骨髓,成为我们文明本能的一部分。比如前面说过的,清明时节拜祭先人的风俗习惯。实际上,传统上,拜祭先人的礼仪程序要比现在我们通常的扫墓过程复杂许多,讲究许多。比如现在人们供奉先人的食物,往往是放在墓前,后人一走,先人的食物常常就在凄风苦雨中变成垃圾。而在传统上,供奉先人的食物是要由后人们庄重虔诚地分食掉的。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传统上拜祭先人的祷文都以“尚飨”结尾,意思是希望先人能享用后人供奉的食物,而拜祭完毕,后人们通过分享供奉过先人们的食物,保持了和先人间的神秘联系,寓意传承先人们的所有。
当然,分享祭品习俗的失传是有客观原因的!
这客观原因是什么呢?
日期:2011-12-2822:45:55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四四
传统上分享祭品往往在祠堂进行,现在祠堂都拆得差不多了,即使是传统上在先人墓前分享祭品的简单行为仪式,现在也往往由于墓前场地狭小,而难以举行。
如今,当我们后人们蜗居着的时候,先人们也都是蜗居着的。其实,从某个角度而言,能蜗居的先人还是比较幸福的。
记得前一段,看到网上有报道,说是某地墓地紧张,据有关部门测算,几年后,后到的先人们就将面临无处安身,想蜗居而不可得的窘境。按“财富守恒定律”,土地是有限的,墓地也不例外,所以这报道的也算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报道后面网友们的回帖,蜗居活着的人民群众面对死后求蜗居而不可得的可能前景,表现出了无组织有纪律的朴素感情和自觉性,广大网友们,在这则报道后热烈跟帖,我大约统计了一下,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饱含深情地不约而同写下“让领导先死”!
多么好的人民啊!敬爱的领导,请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脑子是好使的,您所做的,人民都会看到,您所做的,人民都会记下,请相信,按“财富守恒定律”,所有的付出终将会有收获,您所做的一切都会得到回报。永远不要担心人民会不明真相,广大人民群众虽然总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其实心里都知道。谁惦记着人民,人民就惦记着他!
人民群众的心声初看似乎在意料之外,细想却在情理之中。生死抉择之间,这并不是个艰难的决定。知道领导心里总装着大家,却唯独没有他自己。敬爱的领导,活着时,您想咋样就咋样,死了,可就由不得您了。您日理万机,一次次习惯性晚到先走,太辛苦了,也该歇歇了。
创建缓存:7205d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