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4章

袁腾飞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第5节学习、同化两不误
      
      皇帝开始追时髦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从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能力和战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给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顽强的民族
      
      除了穿着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维吾尔族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一样。在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后来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由此可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但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在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在1750年时,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
      
      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难。
      
      第6节改革缘于形势变
      
      大家一起干私活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这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更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缴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干,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缴税。这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
      
      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各国纷纷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以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但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
      
      秦国在变法中崛起
      
      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徙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并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人们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在秦孝公时,商鞅的变法顺利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得有多严厉。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关键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今天,中国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织,也不会有人受饥受寒,当时可没有袁隆平这些人,如果老百姓弃农经商的话,国家就完了。所以一开始搞重农抑商,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得重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搜罗一打翡翠玛瑙都不一定能换几串麻辣烫。直到中唐以后,民生用品才逐渐多了起来。但再往后,比如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那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袭世禄制,生下来就有俸禄[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秦国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彻侯是第二十级。从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叫首级。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骁勇,割头不倦,被人称做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可见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强调法制,要求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
      
      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样的话,会给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美国人开车去加拿大绝对会超速的,因为美国是用英制单位,汽车里程表上显示的是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限速80公里/小时,美国人一踩油门,准超速!再比如,咱大陆1斤等于500克,台湾是600克。如果台湾游客来大陆买水果,就会觉得短斤少两。
      
      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隐患,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造成天子与诸侯的脱节。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设31县,由国君委任县令。后来县上又设郡,郡守和县令都由国家来任命,这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的土地私有状态。
      
      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第7节百家争鸣,科技发展
      
      无为才能无不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春秋时期,两位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家跟道教不一样,道教是中国古代神仙方术、原始巫术的集合体,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后,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后,神话老子,把他捧为太上老君,就是在炉子里炼孙悟空的那个白胡子老头。不过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叫老聃,也有人说叫李耳。
      
      他的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朴素辩证法;第二,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无为好不好?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有为什么样?谁有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这些人有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这帮人有为,有为的结果是生灵涂炭,烽火连年。老子看到这种情况,提出咱们应该无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状态最佳,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战争。




返回目录

[1]   [2]   [3]   4   [5]   [6]   [7]  

[首章]  [尾章] 4章/共161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0c5f3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