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章

袁腾飞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秦始皇一开始还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脸刷牙之后看600斤奏章。别怕,当时奏章是写在竹简上,要是看纸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让在寝宫里搁一杆秤,每天秤约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动竹简了,就拿绸布条挂到脖子上吊着翻,太累了!这种体力活远大于脑力活的工作,让他后来终于腻味,于是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转向炼丹了。
      
      官制设置,那叫一个森严
      
      政治方面第二个表现,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这套制度就是三公诸卿郡县制度。皇帝至高无上,其下设立三公,太尉主管军事,但是在秦朝太尉一般不设,是个虚衔儿。丞相,相当于国务院,主管行政,总领百官。史籍上说丞相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国家大事基本上都归丞相处理。然后是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还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反贪局兼检察院兼人民来访办公室主任。这三位称为三公。三公之下是诸卿,相当于各部部长。诸卿在史书上叫九卿,但一般可能不止九个。其中一些常见的比如郎中令,相当于宫廷警卫;典客,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务;少府,处理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廷尉,是管司法的。
      
      诸卿之下,地方设立郡,再往下是县,再往下是乡,乡下面是里。乡、里的领头人,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当地人自己选出来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员会,跟居委会的性质差不多。这种制度就叫中央集权。从皇帝往下,一直到县,一竿子插到底。这个让后来的班主任、班长、课代表、小组长都受益,从学生会到包工队一直在效仿。
      
      秦汉时期还没有品级,要区别一个官的大小主要看他的工资。太尉和丞相是万石,一年的工资是一万石粮食(好像是小米),1石是150斤,一年给150万斤粮食,你爱干吗干吗去,什么东西都可以拿粮食换。那个时候货币不是很发达,所以万石粮食很多是拿来当钱用。所以网上说,你MP3买来多少米就是花了多少钱的意思,比Money首字母的说法更有依据。
      
      此外,区别官员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绶带,就是系在腰间一直垂到下面的那条大绶带。还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会儿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万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印是金的,绶带是紫的;五千石的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以至于到后来的很多时候,官员加衔叫什么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就在这里,不过那时候已经有品级了,官印个儿太大,除了想锻炼身体的谁也不会系在身上,更不会戴绶带);再往下,两千石的诸卿和郡守是铜印黄绶;千石的万户县令(不到万户的是县长)是木印黑绶。下面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森严,层层管理,比以前分封制的封邦建国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政治方面的第三个表现是出台了秦律,秦律的特点就是轻罪重刑。你随地吐痰,吊起来打。
      
      两大功绩传万世
      
      再来看经济,经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承认土地私有。
      
      第二,统一度量衡。
      
      第三,统一货币(一律是那种圆形方孔钱,孔方兄)。
      
      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车轨是车轮之间的距离,轮间距。驰道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为什么要统一这个呢?比如说现在修的驰道是并行几辆车,你这个轮间距得一致啊!要不然宽窄远近各不同,你得买保险。
      
      而文化方面则是书同文。一律采用小篆和隶书。这个书同文和前面的车同轨是被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秦始皇的两大功绩,还用文轨、车书代表国家的统一,古文献、古诗词当中就经常看到这两个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颁布圣旨:“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然文轨未一。”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伐宋,作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车书一家、文轨未一、万里车书一混同,都是这个意思,象征国家的统一。
      
      第3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搞分封搞郡县
      
      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动作,秦始皇接下来干的事儿就有点缺德: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了国家之后,让大家伙商量商量,议一议,我大秦采取什么统治方式?丞相王绾就站出来了,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荆就是楚,那地方太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王绾同志主张搞分封,分封秦始皇的诸子。你把你的儿子分到那些地方做王,因为那地儿太远,所以封你儿子去治。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大臣们都认为高啊!结果李斯这老哥不干了,他怒了。李斯当时是廷尉,是司法部长,还不是丞相。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就是说,你分封同姓?文王、武王当时海内71国,姬姓诸侯53国,全是同姓啊!结果怎么样?照打啊!你跟你叔叔的孩子很亲,等到了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都长大的时候,关系就疏远了,再下一代就更远了,再下一代就根本不认识了。
      
      李斯接着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拍皇上马屁),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就是说您的儿子和您的功臣们,用公家的赋税赏他就完了,别让他掌权,别封什么同姓诸侯。所以自秦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封而不建,皇上封你为齐王,但你不可能在齐国建立自己的统治。你可以享受齐地的赋税,但行政、民政、军事这些东西不归你管,你的工作就是多挣点儿米。总之李斯曰了半天,意思是明确反对分封,主张搞郡县。
      
      秦始皇就接茬,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打了半天架了),以有侯王(就是因为有这些侯王)。赖宗庙(靠祖宗保佑),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就是说我好不容易把六国都灭了,一统天下,马上又去封疆立国,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培养敌人嘛,所以秦始皇同意李斯的观点,咱不搞分封,搞郡县制。
      
      焚书坑儒为哪般?
      
      后来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宫廷派对上,博士淳于越(这个博士跟今天的博士不一样,是一种官职,当时负责教授五经),这老兄可能喝高了,他跟秦始皇讲,你不搞分封,搞郡县是什么意思呢?是使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你拥有天下,你的儿子亲戚都是平头百姓)。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万一有那种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臣子怎么办?你的子弟没有兵,他怎么救你,他怎么帮你打田常、六卿,他怎么帮你干这个?
      
      淳于越说这话,当然是为了皇上,本来是好事,属于学术争论。但他多说了一句话: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说办事儿不学古代你能干好?没听说过。淳于越是典型法先王的儒家,一句话把法家的李斯惹火了。李斯说,你什么意思?我干的事儿就是古代没有。郡县制古代哪儿有,你恶毒攻击郡县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是反革命吗?所以李斯建议,这些儒生,谈论诗书,以古非今,罪大恶极,干脆把他们的书都给烧了,除了秦国的历史书和自然科学的书不烧,剩下的全烧,据说当时孔子的后代,把经书藏在孔府的夹壁墙里才保存了下来,要不然就也烧了。这个叫火劫。
      
      读书人视书为生命,把书一烧,他们就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听说之后就挖个坑把他们都埋了。说我闲话的460多人,全活埋。这个叫土劫,差水木金就能凑个五行劫。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这件事儿办得不怎么样,属于文化专制。
      
      秦朝为何如此短命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愚民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策略。所谓上智下愚,就是智慧掌握在统治者手里,下面的老百姓最好傻傻乎乎木瞪瞪,方便统治,因为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这种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轻罪重刑的干法最后把老百姓逼急了,就造反,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首先是徭役繁重,一年得征700万人的徭役。秦朝总人口上文提过,2100万,刨去一半女的,就1000万男的,700万徭役就是除了老头和小孩都干这个了。除了徭役,还有兵役,用来打匈奴、南越。当时的秦朝老百姓,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男的披挂打仗,或者劳役,女的送东西、运输。也就是说,基本上这个国家的青壮年,全都去干这买卖了,田地里剩下的就是坐公交车被让座的老弱病残孕。
      
      这不算完,还有沉重的赋税等着你呢。你说我服劳役去了,我们家该交的税交不交?不交,你试试,一文不能少!否则大刑伺候你,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剁脚,全是肉刑。肉刑太讨厌了,随便挑一项都能被整成残疾人,刑罚严重到这种程度,完全是破坏劳动力。另外还有土地兼并,农民又没有吃的,又没有地种,有地的也没力气种,这还不造反难道造飞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然后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建立张楚政权。




返回目录

[4]   [5]   [6]   7   [8]   [9]   [10]  

[首章]  [尾章] 7章/共161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27dae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