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32节

木唐子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依照本人的推断,熬过四年艰苦的陇州生活以后,李刺史终于在仁寿元年(601年)之初调任岐州,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岐州便是杨广统治时期的扶风郡,辖下九县,人口九万多户(由于杨坚、杨广父子二人都爱折腾,隋朝的行政区划不断变迁,岐州长官李刺史辖下的属县及人口在当时并没有这么多),与陇州相比,条件要好得多。
      
        由陇州调任岐州,明显能够看出这是李刺史活动的结果,须知岐州东边与京城大兴紧邻,而且它的治所便是李家“别墅”所在地武功县,这更方便了李刺史与窦夫人团聚。
        从谯州到陇州再到岐州,这一路走来,眼见得李刺史离老家越来越近了,或许在内心深处,回到大兴城是他挥之不去的一份渴望。
        然而李刺史能够谋到这个肥缺,恐怕也正是他七姨夫的意思。
        何以见得?
        因为在岐州普闰县(今陕西麟游县)境内有一座著名的宫殿,仁寿宫。此宫由杨素督建,规模宏大,“制度壮丽”,所处之地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算得上是杨坚晚年纳凉消夏、放松身心的一座避暑山庄。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之后,杨坚经常携独孤皇后到此游玩,有时一住就是半年多。至仁寿年间,独孤皇后去世后,更是把许多朝政细务推给杨广,专门来此享乐。这时候,安排一位亲近贴心,且又熟悉安保工作的刺史接驾守境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岐州长官李刺史正是这个位子的上佳人选!
      
        相信李刺史在调任岐州以后,在收入和待遇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档次。于是他再接再厉,继续把老李家的规模做大做强。至仁寿四年,李刺史卸任之时,他又有了两个儿子。其中窦夫人所生的那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便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角之一,李元吉。
        至此,李渊已经有了总共十位子女,而且子女各半,平分秋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已完全和他的七姨夫一家持平,仅此一点,便足以告慰他的父母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仍旧是李刺史在工作或者说政绩方面的软肋。无论是在艰苦的陇州,还是条件不错的岐州,我们都没发现李刺史搞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名堂来,这个莫说与杨表弟差距太大,便是与同时代一些地方官员们相比,也不值一提。
        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李刺史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什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和理念,也没有半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豪情与洒脱。这位贵族出身的官僚在他的衙门里高高在上,不知民生疾苦,除了盘算自己的小日子以外,整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须知他的七姨夫是个赏罚分明的人,不只会派调查组,搞一些“钓鱼式执法”之类的把戏,也会经常举办表彰奖励活动,把那些成绩优异、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提拔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上去。由于这些事情都曾专门下诏布告天下,想必李刺史也有耳闻或目睹,只是不知他心里作何感想。
      
        难道他眼看别人建功立业、步步高升,就从来没有一丝心动?
        当然不会。
        事实上,李刺史在本性上虽偏于被动性格,但也绝非甘居人下、庸庸碌碌的寻常人物。他不但有抱负,有热情,甚至也不乏霸气和血性,只是这些都被他深深地藏在心里。
        要破解李刺史内心的密码其实并不难,答案就在他几个儿子的名字中。
        建成,即所谓建功成业,代表了李渊青年时代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壮志雄心。
      
        世民,即所谓济世安民,说明他不仅关心民生疾苦,也有着胸怀天下的志向。这个比起建功成业来,境界显然又高了一个层次。
        玄霸,这个不是很好理解,但颇有雄霸天下的意味,也颇能体现其身上的一份霸气。
        元吉,此时的李渊年将不惑,他已经意识到,做事情要想成功,是要依靠一些运气的。
        可以看出,这些名字很有特点。虽然都是双字名,却毫无规律可言,不像家谱中的排序那样,一看就知道是某字辈的兄弟,此外念起来也不是那么文邹邹的,与李刺史军人之家的特色很相称。
        但有一点我们不解,李渊在“开皇之治”下,如何会有济世安民之类的抱负和想法呢?
      
        应该说这并不奇怪,须知那时候,中国大地刚刚结束了长达四百年的乱世,而李渊自己也有二十多年生活在南北朝时代末期,对于战乱、分裂、以及民生之艰难都感受极深,虽有七姨夫和他的开皇群臣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都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遇上灾年或外敌入侵时,很多老百姓仍然免不了流离失所,比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时,当地人民只能拖家带口跑到洛阳一带逃荒要饭。尤其李刺史曾有四年的陇州经历,其辖下人民即使不遇灾年和战乱,想来日子也好不到哪里,所以他对此更有切身体会,能有济世安民之志,并以天下为己任,实非空穴来风。
      
        此外,他虽然在三度刺史任内均默默无闻,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他是混日子的,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比起那些瞎指挥、乱折腾、尽情挥洒长官意志,热衷大搞政绩工程的古今官员们来说,李刺史的默默无闻要好得多。
        据说李暻氨驳蹦暝诎仓葑芄苋文诠偕淮恚小拔蚓病敝谖铱蠢矗龅秸庖坏闫涫挡⒉荒眩蔷褪牵朊裥菹ⅲ尬危灰橙黄舳切┛瓷先ズ苊赖恼üこ蹋脖鹫煳纳交岷#煌昝涣耍?br>  或许李刺史当年就是这么做的。
        果真如此,那么李刺史便是一个很实在的,也很有良心的官员,他的默默无闻不仅无可厚非,更是俯仰无愧!
        仁寿宫的特殊功用使它成为开皇末期以至仁寿年间的又一个政治中心,或许正是它的名字启发了大隋皇帝改元仁寿的灵感。日后李刺史也做了皇帝,按说只要他愿意,在此住多久都不成问题,但他却从未呆过一天,且唯恐避之而不及。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当年发生在仁寿宫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
      
        日期:2011-04-09 09:02:29
        ★★★(连载21)
        仁寿年间与仁寿宫中那些事
        仁寿这个年号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在大隋皇帝家中却发生了许多大事。
        首先一件是,独孤皇后去世了。
        仁寿二年三月,独孤皇后随丈夫杨坚又一次驾临仁寿宫中,在这里,她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岁月,之后便与世长辞,时距杨广当上太子还不到两年时间。
      
        这位强悍的女权主义者兼血统论者走得无牵无挂。在她看来,能把帝国这份家产给她最疼爱的儿子及其嫡孙们留下,此生已然无憾。
        在独孤皇后离去之后,杨坚表现出了典型的男人本色。一方面充满了悲痛和怀念之情,一方面则是喜得自由之身,在后宫中如鱼得水,从此翻身当家作主人。
        作为杨坚的结发妻子和他风雨同舟的战友,独孤皇后陪伴了杨坚四十多年,也管束了他四十多年,杨坚的悲痛和怀念,以及怒放男人第二春的一些放纵之举,应该说都在情理之中。只是大孝子杨广的表现就不怎么样了。
        据史书记载,独孤皇后丧事期间,杨广在公开场合里悲痛欲绝,哭得昏天黑地,但在私底下,却是“饮食言笑如平常”,大伙都以为他难受得吃不下饭,只能喝点米汤之类,但在背地里,他却是大鱼大肉,照吃不误。
        独孤皇后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返回目录

[29]   [30]   [31]   32   [33]   [34]   [35]  

[首章]  [尾章] 32章/共17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4b00d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