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节
鼎湖听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1-22 10:01:15
第62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三十三)
不过无辜的张九龄也难逃此劫,谁叫他是张说的人呢!地球人都知道他们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逃不了,最终张九龄也免不了受到牵连,先是被贬为闲职太常少卿(好像上官婉儿的舅父也曾当过此职),后来干脆就赶出京都出任地方刺史,简直就是无妄之灾。他先做冀州刺史,后授洪州都督和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使,皇上还把他的两个弟弟升为岭南道刺史,共同合力开发岭南,“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史载,他在任上大力打击铲除贪官污吏,提拔贤能,亲理刑讼,明察秋毫,多谋善断,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社会风气由此大大开化,从而使洪、桂二州“泽被膏雨,令行祥风”。
其实张九龄一开始做官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憧憬,立志“致君尧舜,齐衡管乐”,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据《旧唐书》载,他在任左补阙期间,吏部试选人及应举者,每令他同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次,都详正公允,不偏不倚,深得人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廉洁官员一个最出色最先进的组织干部是也。
正因为太过理想主义,太充满政治激情,甚至面对贤相姚崇他都敢上书劝其“远诌躁,进纯厚”,也就是说姚狐狸还做得不够好,姚崇是何等厉害之人,还能让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南蛮指指点点了不是?我老姚吃盐比你吃饭多过桥比你走路长,我知道该如何执政理政,让你在这唧唧歪歪教我做事,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小子,于是非常生气,很不爽啊。
牛人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由此不合。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眼看形势不妙的张九龄自己给自己下台阶,自我放逐回家修理地球,居然也修出了一条南北交通要道。
据说最能证明张九龄不趋炎附势能犯颜直谏的品性的可以由以下一则小故事来体现。
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做中书令时,有一年的天长节(李隆基八月初五的生日也是全国节日)小基子做大寿,当时的文武百官都纷纷献上珍玩异宝,并山呼万岁万万岁极尽恭维之能事,以求龙颜大悦给自己加官进爵,不错的政治公关嘛!唯独正直能谏的张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旧唐书??张九龄传》)这《金镜录》据说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论古代之兴亡盛衰之事,让皇帝引以为鉴吸取教训,号“千秋金鉴录”(又据说这也是张姓家族堂号“金鉴堂”的由来),当时还勉强能励精图治的皇帝李隆基为张九龄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君忠国特别举动十分赞许,甚嘉许赞美的样子。
张九龄敢于诤谏、不怕脑袋搬家的另一个故事就是他曾劝李隆基杀掉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大民贼安禄山。
安禄山这个不知老头是谁的聪明私生子特别会来事特别会伪装,尤其是能讨皇帝的欢心。这家伙打仗不怎样在行只会用诈计引人上当后杀掉,却能当上大军区司令,兵力最强时甚至比中央军还多。
日期:2010-01-23 12:11:08
第63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三十四)
当时老安被经常受他蒙骗的奚族人和契丹打败(可能是亏大了这次来真的了),被押到了京城受审,善于看相察人的张九龄也早就洞悉老安的奸诈和狼子野心,于是力主小基子把这个大唐“大麻烦”给办了,以绝后患。
于是他和皇帝老儿有了一次激烈的言语交锋。《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这君臣对话还相当有火药味的呵。反正是一个喊打喊杀,一个高呼刀下留人,大家又都是博古通今的政坛猛人,都引经据典对战败的老安是否该杀问题进行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较量。
哇,这也太精彩了吧?远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居然有如此大无畏的为真理而战的“南蛮”同胞,不大加赞赏都不行啊!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国君并不要他的大臣死,却要他的大臣服从自己的意志,也就是不杀有“反骨”的安禄山,最大的原因就是怕“误害忠良”,因为老安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满肚子都是赤胆忠心”的把戏和笑剧,而且居然也使得十分精明的隆基同学信以为真,悲哀也,难怪后来没什么真正大本事的安禄山也雄心勃勃想从他认为是昏君的李隆基手中夺过皇帝宝座玩玩而冒然发起内战了。
若干年后,当安禄山积蓄了足以和中央政府抗衡的军事力量之后,果然不出老谋深算的“看相高人”张九龄所料的那样,轰轰烈烈地向君权叫板,反了大唐,而且把自己的曾经的表忠对象李隆基干脆利落地赶出世界大都市长安,跑到四川去避难了。在屁颠屁颠的逃亡生涯中,不仅亲手下令勒死了自己的伟大爱人杨贵妃,最后连皇帝也做不了了。
在避难的某些阴沉的郁闷日子里,李隆基突然想起了曾劝其杀掉安禄山的真正忠臣张九龄,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啊,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念念有词:“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唉,小基子,这也觉悟得太晚了吧?见了棺材才流泪有什么用呢?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时九龄早已驾鹤西游,小基子也只能派出钦差大臣去祭奠故人聊表寸心了。如果李隆基能听从张九龄的劝告,毫不犹豫地干掉“反骨仔”安禄山的话,历史绝对因此改写。
所以《新唐书》也有评述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还算是十分中肯也,你想想“安史之乱”八年抗战啊,再好的国家也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可是那时候小基子却开始享受起人生之中最超级的“迟来的爱”,“三千宠爱”在一人身上,君王从此不早朝,贪于享乐,邪正不分,哪还有时间打理朝政?凡事也只有委托他的亲爱族叔口特别甜的李林甫来多多“辛劳”处理了,不玩死自己亲自缔造的顶级级盛世“开元盛世”才怪呢!
调用缓存:c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