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日子(12章/46章)

第12章

倪萍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真正开始用伞是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山菊花》内景的时候。那时,
      
      广州正值梅雨季节,没有雨伞简直出不了门,我在那儿住的半年里买了三把
      
      雨伞。我买雨伞特别讲究,一是要伞大,二是要布面厚,三是要颜色好看。
      
      那时自动雨伞很流行。托人从石狮带回来,也就十块钱一把,我却不喜欢,
      
      总去市面上寻找那些长把的,用手撑起的老式雨伞。拍片休息时,在屋里呆
      
      闷了,打着一把伞去赤岗走一趟心里就满足了许多。出去走走,不仅可以享
      
      用一下伞,最重要的是可以欣赏那由五颜六色花伞装点的街市,千滴雨万滴
      
      雨,千把伞万把伞,伞的花色太多了,除了单色之外,花伞几乎是没有重样
      
      的,但是唯独不曾见过母亲那样的黄油布雨伞。当然不会有了,那都是老货
      
      了,母亲不是说过了吗?
      
      从广州回青岛,我还特意买了好几把雨伞带回去,母亲怪我尽乱花钱,
      
      说一把雨伞能用好些年。我们又翻出了家里那把大黄伞,我们都长大了,黄
      
      伞也随母亲一起老了,伞的中心和四边都被母亲用布缝过了,黄油布上也有
      
      了许多洗不掉的斑点。我和母亲都笑了,同时想起了我小时候说过的那句话:
      
      “等我长大了,你把这雨伞给我吧。”如今我真大了,雨伞我却不能再用了,
      
      它已经经不住风雨了,它老了,它要退休了。母亲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又把
      
      伞包好,仔仔细细地存放起来了。我懂母亲,伞是我家平凡生活的一个帮衬,
      
      是我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这些年,每次出门我都忘不了带上一把雨伞,伞成了我的装饰品了,可
      
      惜如今用伞的机会太少了,出门坐车,好心的司机会在雨天一直把车开到你
      
      的门口。就为了撑起一把伞,有时雨天我特意出去走走,观赏一下雨中的伞
      
      景,却总是失望地回来。如今人们已经忙得没有了悠闲的脚步,悠闲的情致,
      
      悠闲的回忆,所以,伞也被撑得满街飞跑,人多的地方伞互相碰撞,谁也不
      
      肯躲谁,谁也不肯让谁。偶尔一对情侣依偎在伞下,但不久他们也要收起那
      
      美丽的伞而钻进出租车里。
      
      前几天我在一个酒店里开会,无意中发现了那里的一把伞,老式的一把
      
      大伞,伞柄、伞骨、伞圈都是老式的,唯独伞面现代,是由灰白红黄四种颜
      
      色交织的小格子,伞把是竹子做的,我当即买了它,真够贵的,九十五块钱。
      
      我把伞筐摆在了我的书房里,那里有一堆我喜欢也曾用过的伞,其中,最让
      
      我喜欢的一把当是挚友送我的那把铺满报纸的雨伞,报纸的刊头、标题、文
      
      章、图片无一不真实地印在伞上,那伞别致新颖得令人叫绝,那把伞会告诉
      
      你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报社,雨伞的设计者又是多么独具匠心。
      
      大伞,伞柄、伞骨、伞圈都是老式的,唯独伞面现代,是由灰白红黄四种颜
      
      色交织的小格子,伞把是竹子做的,我当即买了它,真够贵的,九十五块钱。
      
      我把伞筐摆在了我的书房里,那里有一堆我喜欢也曾用过的伞,其中,最让
      
      我喜欢的一把当是挚友送我的那把铺满报纸的雨伞,报纸的刊头、标题、文
      
      章、图片无一不真实地印在伞上,那伞别致新颖得令人叫绝,那把伞会告诉
      
      你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报社,雨伞的设计者又是多么独具匠心。
      
      初为北京人
      
      初为北京人
      
      ——自题
      
      那年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户口算是最难办的一个问题了。多少人只
      
      因这一张小小的户口卡片,夫妻分居几十年。有些人为这一件事奔波了一辈
      
      子,最后是户口解决了,人也退休了。
      
      在户口问题上,我办得奇快,从启动山东的户口到落上北京的户口只用
      
      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那天,当我在前门大街边的一个很简陋的平房里签上倪
      
      萍两个字的时候,窗户里的那个民警同志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口音跟我说:
      
      “成了,我告儿您,您现在就算北京人了。”
      
      初为北京人的我,一下子有了“可靠的未来”,走在大街上真有些不一
      
      样了,脚下轻得要飞起来。我沿着前门大街往长安街走去,我就是想在长安
      
      街,这条最能代表北京的马路上以北京人的身份走一走,看一看。其实,这
      
      里我十几岁时就曾来过,后来又在北京拍电影来过无数次。但是今天不一样,
      
      我像第一次结识它们,我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仔仔细细。北京就是北京,她
      
      虽然古朴,但却透着一种少有的大气,让你只能对它肃然起敬。
      
      我从天安门一直走回了公主坟,一路上我好几次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摸那
      
      证明我已是北京人的小纸片,生怕乐极生悲,把它丢了。走在街上,多少有
      
      些羚羊征服山涧沟壑的得意,更有一份新生的亲情。
      
      是不是北京人,对我真的就那么重要?当然!生活和事业都将从这里掀
      
      开新的一章。就像当年从青岛去济南一样,城市所给予一个人的机遇差别很
      
      大。在北京,你都可以把银河当成保龄球道,你尽管挥洒。这在我日后的工
      
      作中全都做了最好的证明。
      
      我庆幸在我二十八岁的时候成了北京这个城市的一位市民。那时我就想
      
      了,北京,感谢你收留了我,日后我会和北京人一样爱你,保护你,建设你,
      
      为你争光。也请你多多关心我这个外乡人,如有不妥之处,千万别臆测我,
      
      别磨难我,要多多原谅我。
      
      那一晚,我以北京人的身份在西郊的专家公寓平静地度过。时间是
      
      1990
      
      年
      
      11月
      
      6号,与我离开青岛去济南是同月同天,老天爷确实能掐会算。
      
      第二天一大早,迎着耀眼的太阳,我来中央电视台报到。一切和我想象
      
      中都不一样,车辆和人流,青得像七月的柿子,涩得让你张不开口,这里没
      
      有人在等待我,更没有人盼着我来,我连大门口都进不去;我对门卫说:“同
      
      志,我是来报到的!”“等着!”传达室里已有几十个人在那儿办进门手续,
      
      门卫很不耐烦。此刻,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我耐心
      
      地等着,一直等了一个半小时,才有人问我,“你找哪个部门?”“我是来
      
      文艺部报到的。”
      
      “等着吧,一会儿有人出来给你开进门条儿。”于是,我又规规矩矩地
      
      等了一个半小时,熬过十一点钟了,文艺部来了位秘书才把我领进去。办公
      
      室的人都三三两两开始去食堂吃饭了,我又坐在那儿等,昨天办户口时的那
      
      些好心情全都没有了。
      
      我低头看着自己早起精心选择的这套裙子,心里笑了,真可怜,换上这
      
      套,又脱下那套的,忙乎了好一阵子,这一上午了,谁看你一眼了?估计头
      
      发也乱了,衣服也皱了,算了,我为自己松了一口气,这一放松,人倒整个
      
      的平实了,我不再那么提着气了,你以为你是谁?既来之则安之。
      
      的平实了,我不再那么提着气了,你以为你是谁?既来之则安之。
      
      是
      
      2449,我是中
      
      央电视台进台的第
      
      2449号人。我上班了。
      
      头一回坐在那属于我自己办公用的写字台前,不知该在上面做什么,办
      
      公室的导演们来去匆匆,我像陌生人一样坐在那里等待着分配工作。
      
      办公室里的三部电话此起彼伏,但这一切都跟我没有关系。
      
      奇怪,我怎么坐在这儿了?世间最复杂的事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事,往往
      
      又最不可思议。生活在不断地挣脱惯有的轨道掷出常理,到达想象力所不能
      
      企及的地方。我努力地回忆着一切跟这次调动有关的人和事,努力地想理出
      
      一条清晰的线路,我是怎么由一个山东话剧院的话剧演员成为中央电视台的
      
      主持人的,一切一切都是从那次青岛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
      
      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职业主持人。
      
      说实话,从前,我把主持人这个职业看得很轻,报报幕,背几句台词,
      
      没有什么艺术可言。我崇尚我所从事的话剧艺术,当你如醉如痴地在舞台上
      
      生活于艺术中的时候,是那么地忘我,那么地幸福,艺术会在那一刻让你永
      
      恒。我曾决心献身于她。
      
      1987年春节,我回青岛过年,被电视台作为家乡的名人请到了剧组。当
      
      时我已经拍过了电影《女兵》、《山菊花》、《流泪的红蜡烛》、《祁连山
      
      的回声》等影片,片子虽然都不是很有影响,但在当时,我们国家一年才生
      
      产几十部电影的时代,在剧院里能够被选中去拍电影的人并不是很多,我在
      
      山东就算小有名气了。和我同时被请到剧组的还有唐国强、宋佳,我的两位
      
      同乡,和我们见面的是他们从中央电视台请来的女导演刘瑞琴。刘导个子比
      
      我还高,人长得很帅气,据说六十年代曾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我们的见面
      
      竟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返回目录

[9]   [10]   [11]   12   [13]   [14]   [15]  

[首章]  [尾章] 12章/共46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50971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