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新宋(693章/925章)

第693节

阿越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皇上是个念旧的人——听说陈世儒案,皇帝最初还想过要念陈执中的情份,留他一条命下来。舒亶口口声声司马康涉案,时至今日,可曾有司马康半句口供?”薛向的话已近于直白,“休道是冯当世,便是司马十二——恕我直言,只要司马康不伏罪,终亦不会有事。相公熟知早年故事,皇上初登大位之时,是先想过让司马十二为相的;是他不识时务,皇上才决定起用介甫。这些年司马为计相,可曾出过半点差错?十几年君臣的情份——相公以为皇上会全不顾惜么?”
        吕惠卿越发的动摇起来。皇帝的心思,他比谁都清楚。赵顼最初只不过是恼怒苏颂等人枉法循私,一时激怒,才令舒亶穷治此案。不料舒亶竟借机兴大狱——这可不是皇帝的本意。只不过舒亶有个大义的名份,皇帝又在病重之中,少知外事,一时间也无力制止。在皇帝那里,现在还以为司马康涉案不深呢!
        舒亶若真能把案子办成铁案,倒也罢了。
        但是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唬弄的。
        这也是吕惠卿始终放不下心来的原因。当今皇帝,不是可以任人摆弄于手掌之中的庸主。
        “倘若司马与冯当世最终果然无事……”薛向枯瘦的脸上,花白胡子一抖一抖的,“皇上乃是英主,舒亶做出这等事来,皇上虽一时不察,终必厌之!若万一有不讳之事,少主年幼,自是太后当国……”
        薛向说到这里便闭上了嘴巴。
        的确,后面的话是不消多说的。
        除非对旧党取得彻底的胜利,到时候皇帝也好,太后也好,都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否则,表面的局势看起来越是乐观,实际上就越是危险。但是,旧党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范纯仁聪明的保全着实力,而蔡京……吕惠卿想起今日在政事堂的事情,心里就越发的感觉到不安。石越和他的党羽们,可远比旧党那些迂腐的儒生们危险。
        “如之奈何?!”吕惠卿忍不住喃喃问道。
        “为相公计,如今须要留一个退步。”薛向的小眼睛里闪着精光。
        “退步?!”吕惠卿笑了起来,那是苦涩的笑声,“我有退路么?我实是无路可退!行百里半九十,今日之局面,来之不易,我哪里还有退路?”
        若非是司马光们咄咄逼人,非要将他从相位上拉下来,他当初又何苦让舒亶去查旧党大臣的私隐不法之事?如今舒亶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绑上了一条船上,这时候,他还能有退步么?
        “未必没有,但看相公肯不肯行?”薛向的心跳也快了起来。
        “哦?”吕惠卿有点意外地看着薛向。
        “譬如与一狂人共渡,有必覆之危。当此之时,勇者逐之,智者避之。”
        “勇者逐之,智者避之?”吕惠卿沉吟道。
        “癫狂之人,不足为恃。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公若能丢卒保车,请皇上更换法官,将案件限于吕公著、苏颂,释司马康、吴安持、蔡渭之辈。则亡羊补牢,尤未为晚。”
        “此东郭之智,不足效法。”吕惠卿不以为然。这个方法过于幼稚,这时候对付舒亶,旧党不仅不会感恩,多半还会反咬一口。而舒亶又岂是好惹的?
        但薛向原也没太在意这个主意——这不过是幌子而已,他凝神注视吕惠卿一会,方沉声道:“相公何不以退为进?避开这个狂人?”
        “怎么个以退为进之法?”
        “相公何不辞相,荐王禹玉自代?此时司马、冯、范皆自固不暇,难与其争位,必能成功。而王禹玉若无相公之荐,焉能位居马、冯之上?其必德相公。以王禹玉之才德,又如何能久居司马诸人之上?其必不安其位,迟早复引相公相助……”
        “真奇策也!”薛向的话未说完,吕惠卿已经在心里赞了起来。这一招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只要他在这个时候辞相,那么一切事情,都与他无关了。益州也好,陈世儒案也好,朝廷自然会找到相应的替罪羊——皇帝和王珪,都有充足的理由替他保存体面。而且,他也有一个不贪恋权位,避位让贤的好形象,也留下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他也很清楚,薛向的这个计策,不是为他而想的。他是为自己想的。吕惠卿既然要辞相,为了将来东山再起,一定会推荐薛向当参知政事——毕竟他已经六十八岁,没有了当年的威胁,而且这个人情他不做,王珪也会做。以吕惠卿的精明,自然不会留这个人情给王珪……
        但不论怎么样,这个计策对吕惠卿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占尽优势的时候忽然辞职,谁再来说是他指使舒亶党争,这未免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他连宰相都不当了,为什么要去争权夺利?
        而且,谁也料不到这一招。
        最妙的,还是王珪这个人选——王珪与司马光亦是水火难容,王珪要保住自己天上掉下来的相位,最佳的选择,还是要请回吕惠卿。
        但是,所有的奇策都是有高风险的。司马光还被舒亶纠缠着,但是不排除在吕惠卿离开政事堂的时间内,皇帝任命他为仆射。还有石越、王安礼、韩维,都有趁虚而入的可能。这种可能会让王珪更加急迫地想令吕惠卿回来,但同样,万一这些几个人中的一个果真趁虚而入,那么吕惠卿要想复入中枢,那就是天难地难了。
        真要如此,那可真是尽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字!
        更何况,真的舍得离开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么?哪怕只是暂时的。
        为了益州之事,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熬过最艰难的时刻。此时占据着对旧党的绝对优势,若是他全力以赴,未必不能彻底击败旧党!
        皇帝眼见着是不行了——吕惠卿心里很肯定这一点——高太后到底只是个不出宫禁的女流之辈,以宰相的威望权重,到时候总有办法解决。这是唯一要担心的事,而且,那还是以后才要考虑的事情。
        他绝不甘心向司马光示弱,更舍不得拱手让出自己的权位——哪怕只是一天也不行。
        吕惠卿望着薛向,喝光了自己杯中的酒,微微笑道:“师正容我再思之。”
        薛向紧紧盯着吕惠卿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他也立即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陪了一杯,道:“区区一得之愚,聊供相公参酌而已。”
        “师正过谦了,此奇谋也。”吕惠卿笑着亲手给薛向满了一杯酒,笑道:“师正到太府寺后,可还顺利?你那位寺丞,可是个伶俐人。”
        “蔡京?”薛向亦笑了起来,“此君既会做事,亦会做官,的确称得上是伶俐人……”
        吕惠卿与薛向在水榭中密谈了整整两个时辰。送走薛向后,吕惠卿回到书房,却见吕渊在书房里等着,见他进来,连忙请安。吕惠卿没有理会这个儿子,只扫了一眼案几,却见上面放着两封书信。他知道肯定是家人放在这里的,连忙走过去,拿起上面的一封,却是舒亶的。吕惠卿随手撕开,原来是回自己前一封信的——吕惠卿当时差人写信劝他,劝他治狱不要过严苛。舒亶倒是立即回信了,信中冠冕堂皇地讲了许多的大道理,其实说是他已无退路之意。吕惠卿写这么一封信,原也不指望舒亶收手,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所以看到“义之所在”四个字,便只随便浏览了一下下文,便将信放回信封中,收了起来,又顺手拿起下面的一封。
        但这次,吕惠卿只看了一眼封皮,脸色就立时慎重起来——这是王安石写来的书信。他从案上找了一把小刀,小心地将信拆开,方打开信纸看了一眼,整个人顿时就呆住了。
        王安石在信里对他说,他有感于皇帝的知遇之恩,又难得司马光竟肯捐弃前嫌,亲自写信相邀,已决意接受诏书,担任益州路观风使。此时已经在返回汴京的路上。
        ——只看到这一段话,吕惠卿的思绪便混乱起来。后面王安石对他的勉励之辞,在他眼中,已是一个个模糊不清的黑团……
        过了好一会,吕惠卿仿佛觉得全身的力气被什么东西突然抽走一般,只想找个东西来靠着。他勉强挪动着脚步,坐到了书案后的椅子上面。
      




返回目录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首章]  [尾章] 693章/共925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cc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