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节
那么说,此事就真的年深日久,埋没无闻,彻底的人死两不知了吗?不,历史会证明,没有人能真正的一手遮天,历史的真相,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年轮,只要你会阅读,你就会发现在千年的印迹之中,哪一年发过大水,哪一年特别的干旱,又或者哪一年遭了山火虫灾,在树的年轮里一切都有记载,只要你会阅读……真相,虽然隐密,但总还是有的。
日期:2008-1-24 17:21:31
连载(233)
欲求真相,就得把时间往前推移,回到赵匡胤在洛阳时。当时他面对弟弟那句“在德不在险”的空话,为什么就没有当面反驳,进尔索性一意孤行,强制迁都呢?
他真的那么“懦弱”?
当然不,事情要连贯起来看,看他回到开封之后又做过些什么,答案自然就会显现。史料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之后,在公务繁忙之间,居然在七月这一个月里,“三幸光美府第”。
赵匡胤在一个月里连续三次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去。
这是极其反常的。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国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的,那是极大的特殊性荣誉,代表着“圣眷优渥,高厚隆宠”,大家别想着赵匡胤随便就到赵普家去吃肉喝酒,就觉得这事很平常。在《宋史》记载中,赵匡胤到二弟光义家去的次数都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头数出来――“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十五年里,赵匡胤不过才“数幸其府”而已。可是赵匡胤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去了三弟赵光美家三次。这是个极其敏感的政治符号,相信所有视力正常的宋朝官员们,都会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大宋皇帝赵匡胤已经积极明显地向其三弟示好。
这样做的用意何在?难道是赵匡胤祭祖归来,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长兄如父,要给从小就缺乏父爱的三弟以深沉地、炽热地、不求回报的父爱吗?
玩笑开得大了点,只要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马上就会明白,这是赵匡胤在着意培养三弟,要光美登上政治舞台。其作用只有一个,用他来牵制二弟光义。
这样做,好处真是妙不可言。想想四五年前的赵普、赵光义之争,赵匡胤打破了政坛的平衡,赶走赵普,让赵光义一人独大,直到后来他二弟敢于和他公开和他叫板,拆他的台。这是恶果,让他在洛阳时公开丢脸,且无可奈何,那么就索性让光美来成为第二个光义如何?
我把从来没有权位的光美扶植起来,用来打压光义。什么?有人说,光美无法和光义对抗?为什么没有?光美无功劳,那么光义有什么功劳吗?光美无根基,那更不在话下,由我来着意培养,比当初培养光义时还要用心,事情怎么就不会成功?!
而且一旦成功之后,光义被分权,从此老实,安心做人;而光美毕竟根基浮浅,我会吸取当初让光义尾大不掉的教训,把握好分寸。甚至他都不会像得势的赵普那样,想像一下,当初如果扶赵普压光义,由赵普独揽大权,那样的日子就很好过吗?
而如果事情能按照这样的设想去发展,那么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分掉了光义的权柄,就等于拿掉了他的野心,他和光美从此就都没有了非分之想,就还是我的好兄弟。再加上之前,我派德昭去迎接钱俶,派德芳主持当天的迎接宴席,我的儿子们也会顺利地走上前台。于是,一天的云彩就都会散开了……
更何况,我还做了另外的一件事,来压制光义最有力的那部分力量,让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地实施。
连载(234)
出征北汉,相信很多人都在想,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的急呢?按照他以往的行动规律,每次灭掉一个割据大国之后,他都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消化它,把当地的矛盾都解决,并改善那里的国计民生,比如说用减税、免税之类的手段来把那片土地彻底大宋化。那么为什么在平灭南唐这样的超级大国之后,赵匡胤仅隔半年就决定出兵北汉呢?
是被民众国情等热烈因素推动的吗?有,但相信赵匡胤如果决意等待,谁也没法强迫他。那么是他彻底地轻视己经残废了的北汉,觉得只要出兵就一定能获胜吗?
可是全地球的人都知道,打北汉就是动契丹,再怎么样,赵匡胤也不会轻视那些来去如风的契丹铁骑吧?那么他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诸多因素纷繁杂乱,如果一定要刨析疑团,相信下面的这个因素才是他诸多考虑中被最重视的一点。
他要借助另一场大胜,来继续提升自己的威望,使之达到一个辉煌的,时人不可企及的顶点,然后无论自己再做出什么事,都能压制整个官场。比如说废掉晋王,或许干脆杀了赵光义。
就算不那么暴烈,通过这次战争,也可以调动整个官场来为自己服务,把赵光义多年来当首都市长所培植起来的官场势力下降到最低点……纵观这一切,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赵匡胤还是在顾全着大局,他还是想着怎样既平稳过度,又能达到削弱赵光义,扶植自己儿子登台的目的。
那么这时,把目光转向赵光义,设事处地换位思考,站在赵光义当时的立场上,想一想他已经是什么处境了――眼见得赵匡胤的声威会更加的震烁古今,如果这次的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曾经怎样广施恩惠、小心结交了多少的官场同仁,都不会有人再陪着他淌混水了;更何况三弟光美马上就会在名利场中异军突起,有赵匡胤的刻意栽培,这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最要命的还有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25岁,一个17岁,早己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苗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既然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就绝对没有突然偃旗息鼓的道理。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自古华山虽险,尚有一线之生机,而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再不使险招的话,等待他的就只有安乐死!
而所谓的险招会是什么呢?历史证明,赵匡胤是在事业处于辉煌的顶峰时突然死亡的,这真的是巧合吗?或者是像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赵匡胤是家传基因有问题,再加上自己好喝酒,才造成了中风、心梗一类的突发疾病才猝死的。
这真是笑谈,试问千年以下,你凭什么来说赵匡胤的家传基因有问题呢?你能再找到赵家的DNA?还是凭着赵光义的子孙们或疯或傻,有疯了之后放火烧宫殿的,更有当了皇上突然间变神汉的,以及德昭、德芳的早死来做的判断(对不起,那些“学者”们就是这么凭借的)?见鬼,那跟赵匡胤有什么关系?那应该从赵光义的遗传基因上找毛病,更要从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上找客观原因。如果一定要说赵匡胤是突发疾病死的,那就像肯定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它们消化不良,大量放屁,把当时的大气层给毁了,让紫外线直接照到地球,把恐龙们给照死的一样荒唐。
我们要追究,只能从曾经发生的那些有记载的事情里来分析,事情从赵匡胤一步步地谦让,想方设法地让朝政的变化,权力的再分配变得平和些开始,所以他难免地从开封退让到了洛阳,再从洛阳迁就回到了开封,可是变化却没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事实证明,他越来越接近成功――因为他至少还真正地掌握着当时的国政大权!
可是他唯一的漏洞,就是从来没有想过他那个和善真诚,教育良好的弟弟会突然间对他下杀手,以终结他生命的办法,来阻止他计划的完成。
综上所述,赵光义杀兄,己可定案。千古之謎,就算没有真凭实据,就算赵光义事发当夜没有和他哥哥独处饮酒,他都脱不了最大的主使者的干系!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113页/共1014页
[首页]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