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第120节

但是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的,《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就不用说了,康、乾盛世是谁也没法否认的,并且以《康熙字典》为例,它修成时,已经是康熙55年了,满清正是鼎盛时期。就算是朱棣在永乐元年,刚登基就开始修的《永乐大典》,也是明王朝建国34年以后,那时候朱元璋早已经把天下变成了自己的朱家大院,子孙们除了自己窝里斗之外,再没有什么天敌了。
        可是赵光义呢?这时的宋,只建国区区18年,不仅北方有强虏契丹,以及北汉,就算在长江以南,还有吴越和陈洪进的漳、泉两州还在版图之外,何况他还刚刚当上皇帝,他有什么资格修书呢?
        但他就是这么做了,而且很快就做了一件更大的事。
        修崇文馆。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下自己手里的书本!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它们就是当时的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世间才俊的地方。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史称宋初时,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仅小屋数十间,而且“湫隘卑 ,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乱了这个程度,朝廷要是命令三馆的学士们受诏撰述,写点官方文书,学士们都不在三馆内正规的办公室写字。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他摇摇头走了,随即就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即日起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要比皇宫还要美观精美!(轮奂壮丽,甲于内庭)就连亭台楼阁的设计图纸,都是赵光义亲自画的。
        一年之后,新三馆终于建成了。史称迁旧馆之书,分贮两廊。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部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六库图书。其书原有一万二千余卷,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平江南得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三馆篇帙大备,正副本凡八万卷。
        赵光义赐名新三馆为“崇文”之院,借此以诏告天下“扬文抑武”的决心。
      
      
      日期:2008-2-14 17:21:45
      
      
        连载(238)
        《如果这是宋史》――赵光义卷
        提起历史,人们总会习惯性说:“……历史长河……”这没错,只是不大精确。就像提到人生,人们总是用长跑来比喻一样,乍听没错,细想全错。
        因为真正的人生,是短跑。长年累月的准备,艰苦卓绝的训练,都只为了关键时刻的冲刺。然后,人生定型。
        历史也正是这样。
        它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的关键时刻,这些或光明、或阴暗、或惨烈、或讳莫如深的瞬间时刻,才是我们人类的精华体现。其后所有的漫长岁月,都不过是它们的附属品,用来稀释、淡化当时的浓郁内核。
        就像公元976年10月21日这一天。
        这一天在宋朝历史上的份量并不是特别的重大,只不过它的个性太鲜明了,绝对的独一无二。这一天的清晨时分,宋朝所有的臣民们刚刚从床上爬起来,就突然间全体面无人色,瑟瑟发抖,就像瞬间同时看到了牛头马面,给他们送来了阎王爷的早餐请柬。
        一点都没有夸张。事实上,他们中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马上就回想起了17年前,甚至是22年前……那时候他们活在五代十一国里,随时都会血肉横飞、妻离子散、人头落地,那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一转眼就这么多年了,好日子过得多了,大家也就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乎这17年以来他们的富足、安定,甚至都能重新奢谈一下的尊严,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可是这一天的早晨,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一切都是谁带给他们的?
        答案是柴荣……还有赵匡胤。
        但是赵匡胤却突然间死了――就在昨天他还好好的,可只是一夜之后,就被宣布已经是一个死人!
        恐惧瞬间袭来,这时候,宋朝的全体臣民们才突然发现,他们的全部福祉,还有生命的保障,竟然是这样的脆弱,完全都维系在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上。这让他们发抖,因为谁都知道,赵匡胤只有一个,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的!
        但是别怕,这还不算什么。这一天注定了非常刺激,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害怕这种单调乏味的情绪。没过多久,这些人的眼睛就都瞪圆了,变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是真的吗?新皇帝居然马上就诞生了,而且竟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历史记载,在这一天的清晨,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灵柩前奉遗诏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这时候,宋朝子民们的感觉就开始分层了。有的人选择继续迷惑,他们要猜,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可有的人就感到了更大的恐惧,并且这种恐惧的加深程度和他们官职地位的高低成正比,越是平时那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们,这时候就越显得两眼发直,四肢麻木,随时都会昏倒。他们眼前浮现的,不再是牛头或者马面,而是一张和蔼亲善、温文优雅的中年男子的脸。
      
      
        连载(239)
        赵光义的脸。
        这张从未在任何人面前扭曲狰狞过的脸,从此在人们的心底里彻底变样。
        无数的问号在每个人的脑子里生成――昨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即位的人是他,而不是他哥哥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无数个疑问,但都没必要再追查分析。上演了几千年的老剧了,再没有什么情节的哪个变化能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尤其是“谁犯罪,谁受益”这条颠簸不破永不失效的真理。
        于是在那个清晨,人们看着赵光义在他哥哥的灵柩前悲恸欲绝,痛哭流渧,要宰相薛居正等国家重臣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做皇帝。然后为了感恩和尊敬,他在《即位赦天下制》里宣布――太祖“猥以神器,付与冲人……凡开物务,尽付规绳,予小子伋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逾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前旨,同守成规,庶 冲人,不坠鸿业。”
        “冲人”――小孩子。他以38岁的实际年龄,深自谦抑,表示自己什么也不懂,要“尽付规绳”,完全踩着他哥哥的脚印走下去,并且要依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一定要做到“不坠鸿业”。
        就这样,宣言报告在继续,加冕典礼在继续,一个个法定的程序在继续,一个新的、名正言顺的皇帝在一步步地生成……没有异议,没人反对,全票通过。于是,在那一天的漫天大雪里,至高无上的皇冠落到了赵光义的头上,其他人的头上和身上,落的都是惨白色的雪花。
        包括原来的皇长子赵德昭、皇次子赵德芳,以及盛殓着赵匡胤尸体的棺柩。
        那么就真的没有怨气,没有反对,没有仇恨了吗?!
        可是有,或者没有,还有什么意义吗?不管当年、那时的现场到底发生过什么,至少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记载,能够证明在那一天,或者在那之后,有谁反对过赵光义登基即位当皇帝,就算我们能彻底不负责地戏说一下,假定那天全开封城里每一个人都想要赵光义死,都只能更深刻地证明一件事――赵光义无所不能。
        这是千真万确的,以后22年里所发生的事情将证明,这位新皇帝无论面对什么事都有他解决的办法,不管局势多么恶劣,有多少人,不管这些人是宋朝人、契丹人、党项人,给他出了多少的难题,都从来就没有让他真正的走投无路过。
        所以眼前的这点小事,实在是不值一提。而且就从这时开始,人们就可以开始观摩欣赏,赵光义是怎样极为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天下万物收入到自己的囊中。
      
      
      日期:2008-2-15 17:21:57
      
      
        连载(240)
        先安内。
        首先是皇族,只见一连串金光闪闪的头衔被赵光义扔了出去,落到他亲爱的族人头上。
      

喜欢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120页/共1014页   

[首页]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尾页]


第120节_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在线阅读_高天流云A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104 t:219-20223]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2114e 大小:6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