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至于说到他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的,就要根究于王继恩和程德玄了。先看王继恩,这个太监很不寻常,他是太祖的亲信,同时也被宋皇后所赏识,事发当夜,皇后把召唤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事都交给了他独立去办。可是他却违背命令,自作主张去找了赵光义,并且亲自带着赵光义回到皇宫,逼迫皇后就范。这样的表现,如果说他事先没被赵光义所收买,成了二赵一党的话,那连鬼都不会相信。
再看程德玄,此人当夜出现在晋王府门外绝非偶然,此人深通医药,再联想到后来南唐李煜、吴越钱俶在太宗朝的死法,能让人想到些什么呢?
如果说是程德玄配药,由王继恩下毒,是不是很合理呢?当然,这一切的猜想都没有意义,作案的细节在千年之后,甚至在当年都没人会知晓,更不会有人公之于众。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从宋朝当时的国朝大政,以及赵匡胤本人的各种施政方针来分析理解当事人们的处境,及他们的想法,还有他们可能举取的行动。
是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这是我再次重申的个人看法。下面,要探讨的是总问题之2――赵光义就算没杀他哥,得位可正?
日期:2008-1-25 17:20:38
连载(235)
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通顺,因为既己确信是他杀了他的哥哥,那么还问什么“就算没杀,得位可正?”
是的,但就得这样问。试想,如果真是他杀的,那还谈得到得位正不正吗?他是个凶手,自然不正!所以要谈得位正或不正,就只能先假设他没杀人。
好了,我们就先假定他是个好人,来探讨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还是凭空而落,靠运气才砸到他头上的;又或者是他生而幸运,投胎到了一位难说是贤明,还是偏心的女人的肚子里,是靠上一代的临终遗嘱才合法得到的。
先说第二个可能――皇位凭空而落,是靠运气砸到他头上的。
理由,司马光说,赵光义当晚闭门家中坐,富贵找上门,王继恩送皇冠,程德玄推波助澜,他完全是身不由己,最后还被他那年轻的,“少不更事”的小嫂子给强迫了一下,才勉为其难地接了他哥哥的班。
似乎很牵强,但是司马光先生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后世人等道德伦理败坏,什么事都往歪里想,一心想在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就算没骨头,也要先把鸡蛋打碎再说,这样,就实在和司马先生没有关系了。
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就是要往歪里想。现在返回头去看第一个可能――他的皇位是抢来的。
其实非常简单,就算一切完全像在赵光义死后22年才出生的司马光所说的一样,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法自圆其说――赵匡胤的宋皇后当时要叫的人是“德芳”,无论如何不是“德芳”他二叔!
赵光义可以说他什么都是被迫的,是王继恩和程德玄这两个乱臣贼子强迫他这样做的,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的身不由己。但是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我给你口棺材你就躺进去?!
所以赵光义你还是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那一点都不丢人,抢,毕竟也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高难度的劳动付出,不是谁想做就都能做的。
只不过历史证明,有些人是鼠窃,有些人是豪夺,人就是这么的奇妙,就连抢东西,都能分出来人品里的高低上下……所以该承认时要承认,无论是大丈夫还是真小人,共同的特点是“光明磊落”。
但是赵光义一定不会这么想,他会喊冤,因为他会说,以及他的臣子们都必须替他说――他的皇位是由于他亲爱的妈妈杜老太后的临终遗嘱才合法继承过来的,而且这个行为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当时整个汉民族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繁荣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所有人的个人福祉和家庭完整都彻底依赖于这个遗嘱的贯彻执行的程度!
这个遗嘱,就是众所周知,但又真假难辨的“金匮之盟”。
连载(236)
第三个可能――赵光义之所以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生而幸运,他的妈妈是那位古今第一老太太,生了一个开国皇帝都不算,甚至要成为两个皇帝,甚至三个皇帝的母亲的杜老太后。
故事急速往回倒退,一直回到赵匡胤刚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第二年的6月份。他的生母杜老太后去世了,临终遗言,要他本着“国有长君,家国之幸”的大前提,把皇位不传子而“一传光义,再传光美,三传德昭。”并且当场要儿子签字画押并由赵普监督生效,最后放在一个小金盒里,并由宫人秘藏在皇宫内某处。
以上的事情,在小文的前面杜太后死时,已经交代过了一次,这里不再复述。因为,请注意,不是我懒,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
一言以蔽之,就可以充分说明在公元976年10月20日之后,赵光义即位登基时的合法性能否用“金匮之盟”来弥合。
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知道有这个“金匮之盟”的存在!
那要在赵光义当了五年皇帝之后,才由急于在政治上复出的前宰相赵普突然提出来!!
还有什么疑问吗?想一想当时赵普是什么处境,他被死敌卢多逊已经压制了快近七八年,不仅他,连他的儿子都要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了,这期间他度日如年,随时都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他为什么就不早点使出这招撒手锏呢?!
而赵光义在得知“金匮之盟”之前,一直都活在“篡位”和“杀兄”等恶性传言的阴影里,并且他已经第一次征燕云失败,德昭已经自杀,他背负的恶名以及军国大事的压力无比沉重,赵普如果有这样的法宝,简直可以随时上报朝廷,让自己咸鱼翻生。
他为什么就是不做呢?
一句话,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是个小小的政治把戏,它不过是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交易――你让我重新上台,我让你平安过度。
其真相性,嘿嘿,不仅现在的人会不屑一顾,就算在当年,只怕也是路人皆知,对这样劣等的把戏,实在没必要评论,只需要……嗤之以鼻。
那么有人会问,怎样解释赵光义登基之后,立即对赵光美的提拔呢?他就像当年赵匡胤对他一样,封光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位于宰相之上。比之晋王兼开封府尹不过是一字之差,而且荣誉性的头衔更高,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他在遵守着“再传光美”的“金匮盟书”嘛。所以,“金匮之盟”还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证明着赵光义已经知道了“金匮之盟”的存在,所以他才这样的遵守,对吧?那么五年之后,赵普在搞什么呢?
这到底是赵普是个傻子,还是赵光义是个傻子?说到底,这件事如果再往下深究,就可以确定另一件事了,那就是――我们是傻子,在这件事上还浪费精力。
分析到这里,公元976年10月20日那个夜晚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基本上已经可以定性。那两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1,赵光义杀了他的哥哥;2,赵光义得位不正。
但是要强调,关于第2点,我没有半点的对赵光义不满的情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偷什么、抢什么都是不好的,都要被审判,被谴责,但唯独一件事物,是可以随意抢夺,可以用尽一段手法,并且可以不必担负任何一点点的心理愧疚的。
那就是――皇位。
甚至人类有史以来,发出的最多的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赵匡胤。他从七岁的小孩子柴宗训的手里抢到皇位时,难道人人都心悦诚服吗?不见得吧,如果他之后不是雄才大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统一和稳定,我们会把他当作什么呢?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114页/共1014页
[首页]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