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
第125节日期:2010-03-03 20:50:59
53七擒孟获(3) 说谎其实是天底下最为复杂艰辛的脑力劳动之一。说谎者必须同时在大脑中处理许多条思路,同时应对很多种真实的情绪反应。这么多层次繁多的反应缠绕在一起,对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所以,除了极少数极具说谎天赋的人以外,要把谎言说圆,且面不改色并不容易。也就是说,谎言总是有迹可寻的。如果你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判断规则,要识破谎言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孟获孟优兄弟俩不幸遇上的诸葛亮就是一个识别谎言的高手。 识别谎言的一条基本规则就是常态异变法则。一个成熟的人,其世界观价值观基本成型,其行为模式也基本固定。这就是一种常态。那么,一旦这种常态突然之间出现了异变,那么,这种与常态大不一致的异常状态就值得你高度警觉了。而且,你对某个人的常规行为模式越是熟悉,你就越容易解读他的欺骗行为。 在识破孟获的谎言之前,诸葛亮已经和孟获打了两次交道了。在这两次接触中,孟获表现出了非常典型的桀骜不驯与顽劣不堪,从来不可轻易低头。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孟获对诸葛亮很不了解,自以为胜券在握,处于很放松的状态,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非常真实的。但是,在第二次被擒后,孟获先是不服,后来诸葛亮带着他看了军马粮草,软语相劝后,孟获突然俯首低眉,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其态度从不服气改变为因为手下人心不顺才不肯投降,而且还表态说回去招安部众,一起来降。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地非常突然。这就足以让机警的诸葛亮起了提防之心。 一个人异于常态的表现也可能不是因为说谎导致的。所以,在确证谎言之前,还需要交叉验证,即从不同的渠道来证实或证伪谎言。 孟优前来献宝,见到马岱率兵布防时大惊失色,也是一个异常的举动。孟优如果怀着善心而来,那么就不该有如此大的戒心,也就不会再看到蜀军后噤若寒蝉了。当马岱把这一情形报告给诸葛亮后,诸葛亮心里已经基本判定了孟获的诈降。所以,他才会和马谡玩了一幕哑剧,并一一做好布置。 最后,诸葛亮随后询问孟优的几句话看似随意,其实暗藏机锋。 诸葛亮问:“你带了多少人来?” 孟优回答说:“不敢多带,只带了随身侍从一百余人,都是用来搬运货物的。” 孟优的回答非常奇怪。以他的身份,带一百个人并不为多。但孟优首先说“不敢多带”,说明他此前对带多少人经过仔细的衡量。而为什么要衡量呢?显然是担心人带多了,会招致诸葛亮的怀疑。随后,孟优又特意强调了自己所带的人都是为了搬运货物的。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辩解。显然,这是“做贼心虚”的表现之一。 而且,孟优所带之人,都是身高马大,身强力壮之人。这样的人,如果只是用来搬运货物,显然有些大材小用。 总之,诸葛亮从孟获兄弟的异常表现以及其他的辅助迹象,足可判定这兄弟俩是在行诈降之计。诸葛亮于是就根据事先的安排,故意不露声色,请君入瓮,再次将孟获擒获。 孟获第三次被擒后,诸葛亮照例问他服也不服。 孟获说:“这不过是我兄弟贪图口腹之物,误中了你的麻药,因此误了大事。我怎么会服气呢?” 诸葛亮一听,那么还是照旧吧。再次将孟获释放。 孟获抱头鼠窜而去。诸葛亮渡过泸水,大赏三军。诸葛亮把自己如何识破孟获诈降详细向诸将说明。众将身为叹服,齐声赞叹:“丞相智、仁、勇三者皆备,连姜子牙、张良都比不上啊!” 这本来是诸葛亮最希望听到的评价。但诸葛亮深受刘备之死的打击,当他终于听到部下心悦诚服地如此赞叹后,却感到不堪承担。诸葛亮说:“我现在哪里还敢与这些古人相比啊。这不过都是依靠你们的力量,才能建功立业啊。” 诸葛亮这辈子就没有谦虚过。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谦虚。显然,刘备之死引发的效应已经在诸葛亮心底开始发芽了。这将会驱使他不顾天时,像飞蛾扑火般地为实现那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景而鞠躬尽瘁,不死不休。 再说孟获,受了三次被擒之辱,忿怒不平地回到老窝银坑洞,重整旗鼓,再与诸葛亮作战,又被诸葛亮用陷阱擒获。此为四擒孟获。孟获早已总结出经验,诸葛丞相的耐心好得很,只要自己“不服”,总是能够获得自由。 孟获回去后,兄弟孟优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孟优说:“此去西南有一个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与我交厚。可以去那里避暑。蜀兵受不过暑气,自然就退了。” 孟获跟着兄弟来到朵思大王处。朵思大王说:“大王宽心,如果蜀兵过来,我让他们有来无回。” 原来秃龙洞只有两条大路。东北方一路,地势平坦,土厚水甜,人马可行。但我们只要用木石垒断洞口,虽有百万之众,也不能前进一步。西北方另有一路,山险岭恶,道路窄狭;其中虽有小路,但多有毒蛇恶蝎。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直至巳、午时方收,惟未、申、酉三时,可以往来;水不可饮,人马难行。此处更有四个毒泉:一名哑泉,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二曰灭泉,此水与汤无异,人若沐浴,则皮肉皆烂,见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饮之,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此处虫鸟皆无,惟有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经到过。自此以后,再无一人到此。 朵思大王的主意是垒断东北大路,只留西北大路。而蜀兵见东路难行,只有走西路。西路上无水,看见泉水必然饮用。那么百万之众,全部是死路一条。 孟获听了之后大喜,指着北方痛骂诸葛亮:“任你神机妙算,也难解此劫。我终于能报四擒之仇了。哈哈!” 诸葛亮果然率大军追击。王平为前部,一路上人马皆渴,看见一泉,立即狂饮不已。未及,个个哑而难言。王平急报诸葛亮。 诸葛亮亲自驾小车来察看泉水。只见一潭清水,深不见底,水气凛凛。登高远望,四壁峰岭,鸟雀不闻。诸葛亮不由心中生疑,但却束手无策。 诸葛亮有生以来,从来没有感到如此无助过。他甚至后悔自己和孟获玩这个“服也不服”的游戏了。真不如快刀斩乱麻,一刀砍了,再新立一个南蛮王。但是,作为三军主帅,作为整个蜀国的精神领袖,诸葛亮无法逃避。 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穷山恶水环境中,诸葛亮该何去何从? 诸葛亮左顾右盼,忽然看见远处山岗上有一座古庙。他攀藤附葛,来到这座破败不堪的庙中。这座庙正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庙。当年马援因平蛮夷到此,土人后来立庙祭祀。 随行众人都不知诸葛亮要做些什么,但他们相信,像神一般的诸葛军师一定可以找到破敌知道的。但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一贯自信,以神自居的诸葛亮军师,竟然会对着这座破庙中的一座破旧石像下拜祈祷! 诸葛亮对着马援石像下拜,口中念念有辞:“亮受先帝托孤之重,今承圣旨,到此平蛮;欲待蛮方既平,然后伐魏吞吴,重安汉室。今军士不识地理,误饮毒水,不能出声。万望尊神,念本朝恩义,通灵显圣,护佑三军!” 诸葛亮竟然把解决难题的希望寄托在了马援的神灵之上?! 诸葛亮向来是最崇尚自己的智力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凭借智力而胜取的。就像这次对孟获的数次擒纵,也是出于对自己智力的自负。他认为,以自己的智力,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没有任何困难。但他绝没有想到,孟获蛮性十足,虽然可以屡屡以智取胜,却总是不能以智服人。 要让人服气,一般有三种方法。即以德服人、以智服人、以力服人。以德服人,对于孟获这样的人可能是对牛弹琴。所以,诸葛亮选的是第二种。但其实,最能让孟获立即拜服的却是以力服人。如果诸葛亮能够亲自和孟获角斗而胜之,恐怕孟获早就服气了(当然这不过是一句笑语,诸葛亮怎么可能屈尊玩这样低级的游戏?)。而诸葛亮的智谋,在孟获看来,却等同于阴谋诡计,不够光明正大。这正是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是这两个不同群体之间必然存在的偏见。 诸葛亮四擒孟获而没有收服,让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此刻的哑泉之怪,已经超过了诸葛亮平生所学的范畴。在最无助的时刻,诸葛亮选择了和绝大多数一般人相同的做法,放弃自己的控制权,而把控制权交给神! 这也足以说明,我们的诸葛军师始终也不过是一个人! ×××××××× 心理感悟:迷信是极端无助时的最后一条出路。 |
第125节_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在线阅读_陈禹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97 t:219-2604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0daa2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