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
第137节日期:2010-04-20 20:04:22
64装神扮鬼 诸葛亮回到成都来见刘禅。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问:“老臣我出了祁山,正要攻取长安。忽然被陛下召回,到底是有什么大事呢?” 诸葛亮的这句话表露出了典型的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就是对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在事后再来做出相反的判断与决策的一种心理模拟。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模拟想象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比如,奥运会的铜牌选手的幸福感要比银牌选手更强一些。因为银牌选手会觉得如果自己之前在努力一点,或者运气再好一点,就能获得金牌了。而铜牌选手则会觉得如果自己之前稍有松懈,或者运气稍差一点,可能就得不到铜牌了。银牌选手和铜牌选手表现出的正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这也正是人们后悔感或幸运感的来源。 诸葛亮对刘禅说自己出了祁山,正要攻取长安,仿佛长安唾手可得。而事实上,胜负尚未可知。但在诸葛亮事后的心理模拟中,这次被刘禅下诏阻止的出兵显然应该取得更好的成果。 刘禅知道诸葛亮这是在兴师问罪了,不敢明言,只好推说:“我久没有见丞相之面了,心里非常想念,故而把你叫回来了。并没有其他的事情。” 诸葛亮丝毫没有给刘禅留情面,直接反驳了他的话:“这肯定不是陛下的本意。一定是有乱臣贼子说臣有篡逆之心,让陛下生疑了。” 刘禅一直畏惧诸葛亮,见他毫不客气,更加不敢多辩,讷讷无语。诸葛亮还不放过,责问道:“如果朝内有奸邪之人,我怎么能安心在外讨贼呢?” 刘禅受逼不过,只好说:“都是宦官让我把你叫回来的。今天我才知道,是我弄错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刘禅已经认错,但诸葛亮决不肯放过向刘禅进谗言的人。他把宦官找来,一一询问,这才知道原来是苟安作怪。诸葛亮急忙下令追捕苟安,但苟安早已远投魏国去了。诸葛亮只能将给刘禅出主意的那个宦官一杀了之,其他有牵涉的宦官全部赶出宫中。 刘禅丝毫不敢有任何意见。 诸葛亮回过头来,又把蒋琬费祎等狠狠痛责一顿。“奸臣在天子面前害我,你们怎么不为我说话呢?”当初重用你们,让你们留守,就是让你们给我管好后方的,怎么会搞出这么大的乱子?! 蒋费二人连连请罪,只说自己实在不知,辜负了丞相信任。 说实话,诸葛亮回来之后的这番作为,确实有点过分了,难免还是给人留下是非之源。 也许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如此直接斥问皇帝刘禅,是因为他问心无愧,理直因而气壮。但反观此前司马懿被诬造反,他同样理直,却气不壮,反而是惶恐不可终日,哪里敢去质问曹睿? 这只能说明,诸葛亮才是蜀汉的真正掌控者。看来,刘备当年的担心,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诸葛亮快刀斩乱麻,处理好后宫之事后,再度去往汉中,准备下一次出征。 此时,士兵们针对诸葛亮屡屡出兵的议论和怨言已经开始出现。杨仪建议说:“不如将二十万大军分为两班,以三个月为期,实行轮换。” 这杨仪倒是聪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工人轮班制最早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出现。杨仪的这项建议超前了一千三百年。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前来进犯,料定诸葛亮是想趁陇西麦熟之际,抢收军粮,就相应做了防范。 诸葛亮却令人推出四辆一模一样的四轮小车来。每一辆车,配备二十四人,全部身穿黑衣,光着脚丫,披头散发,仗剑作法,推动小车前行。小车四周,高举七星皂幡。诸葛亮又令姜维、魏延、马岱等三人各引一千兵马护车,另有五百人在车旁擂鼓助威,分成三路而去。 诸葛亮自己却坐了另一辆小车,装备设施全部一样,又叫关兴扮作天蓬元帅的模样,手持七星皂幡,在诸葛亮的车前步行。 这正是诸葛亮最为善用的“光晕效应”,种种道具,似神非神,似鬼非鬼。司马懿派出的探马惊疑不定,急报司马懿。司马懿亲自前来探看,只见诸葛亮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左右二十四人,披发仗剑;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隐似天神一般。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是在装神弄鬼,急派二千人马去捉拿诸葛亮。魏兵急追,诸葛亮掉头缓行,忽地不见。魏兵停止追赶,诸葛亮却又掉转回来。连番几次,魏兵更加惊疑。而姜维、魏延、马岱另推三辆小车,也扮出诸葛亮的形象,从不同方向出现,令魏兵心神俱裂。 在当时那个年代,鬼神之说深入人心。战场上出现如此诡异之事,连司马懿都以为这是诸葛亮的奇门遁甲之术。魏兵急回,闭门紧守。而诸葛亮的三万精兵却趁这个当儿将陇西之麦尽数收割,充为军粮。 司马懿探明真情,对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也是深为叹服。两军相持,司马懿又吃了几次败仗。司马懿只得征调大将孙礼,率雍凉二州的二十万大军前来助战。 而诸葛亮方的军士轮换之期已到。杨仪急告诸葛亮说:“魏兵来势很猛,不如将换班军士先留下迎敌,等新兵到来之后再换。” 诸葛亮想了想说:“不行。我用兵以信为本。否则纵然取胜,也不光彩。就让该轮换者先回。我自有主张。”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杨仪的建议呢? 诸葛亮在实行轮换制时,为了防止军士心生怨言,一开始就立下严令,轮换迟到三日者,杖五十;迟到五日者,杖一百;迟到十日者,处斩。这是诸葛亮对军士的要求。而责权利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士兵们都凛遵奉行,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必须要按时放回已经尽到职责的军士。否则,两不对等,就会激发怨懑。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士兵们苦于作战已久,却总是劳而无功。谁不想在天府之国中安享天伦之乐呢。当年刘璋为什么最后关头不忍再和刘备作战了?部分也是因为西川乃天府宝地,人民尽可安享欢乐,不乐征伐。如今的蜀兵却因诸葛亮连年征战,苦不堪言。如果诸葛亮只顾让他们卖命而不讲信用,兵心必变,反而必败。 所以,诸葛亮硬着头皮也要放他们回去。但这样一来,士兵们深感诸葛亮之恩惠,在互惠原理的作用,反而主动提出留下来,为诸葛亮而战。 孙礼人马,远奔而来,兵困马乏。诸葛亮所部却受了激励,人人奋勇,将孙礼杀得大败。 诸葛亮得胜收兵,却收到了永安李严的一封急信。 信上说: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 诸葛亮大惊,如果东吴进兵,操自己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只能再一次在形势大好之际安排退兵。 司马懿派先锋大将张郃追赶,被诸葛亮射杀于木门道。 诸葛亮退回汉中,五出祁山无疾而终。李严却到刘禅那里告了诸葛亮一状。 李严对刘禅说:“我这边粮草已经征集打理完毕,正要运往前线,丞相却突然回师,不知是何道理?” 李严的言下之意是诸葛亮可能与顺曹之心或者有不轨之意。李严之所以要诬陷诸葛亮,也是有缘故的。他和诸葛亮同属托孤大臣,但诸葛亮一路扶摇,全盘掌控了军政大权,而自己却日渐靠边站。李严心理很不平衡。这次他受命在后方筹备粮草,却没能及时完成。他担心诸葛亮会借此机会压制自己。前次他的部属苟安已经让他受了牵连。这次诸葛亮可能就不会宽宏大量了。李严思考对策时想起上次苟安散布诸葛亮的流言,而懦弱的刘禅竟然果断地下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这让李严看到了一丝扳倒诸葛亮的希望。 李严认为,无论刘禅多么懦弱,但要是有人威胁到了他的位子,他也会勇敢地予以反击。所以,李严决定两头捏造谎言,意图通过谎言来让刘禅对诸葛亮下手,自己不但不会因置办粮草不力而受罚,而且还可以趁机上台。 但李严显然高估了刘禅而低估了诸葛亮。 刘禅心中将信将疑,但却不敢采取激烈的行动。他只是派费祎去汉中询问诸葛亮。两相对照,李严拙劣的谎言不攻自破。 诸葛亮大怒,派人查明实情后,决定将李严斩首。但费祎却提出李严也是托孤之臣,杀了他会引发不利的舆论。诸葛亮就将其贬为庶人。 看起来,诸葛亮经常无辜受到内部人的污蔑陷害,但他其实应该好好想一想了,为什么自己的后院老是会起火?为什么一个形象光辉、智谋百出的“神人”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诸葛亮到底做了什么,又到底做错了什么? ×××××××× 心理感悟: 强求而不可得,不求反而必得,世上的事情往往如此。 |
第137节_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在线阅读_陈禹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97 t:219-293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ca386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