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
第106节日期:2014-10-0621:33:31
8.回不去了 反帝,反封建,历史教科书中经常出现这两个词。一场群众运动,大凡沾了“反帝”、“反封建”的边,就具有了天然的正义性。若是这场群众运动没能取得成功,那其失败的原因必定是参与群众不是“无产阶级”,另外他们尚未参透“马氏科学社会主义”。 笔者小时候曾经深信上述理论,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当时好傻、好天真。编造上述理论的人,不过是通过逻辑诱导让你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世界。 壬午军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鲜开国,起义队伍想要实现的政治目标是闭关锁国,因此,壬午军乱本质上是一场“反资本主义”运动。我们可以同情起义民众的处境,但却无法认同他们的目标,上帝站在了资本主义一边,而他们却选择向资本主义开战,粉身碎骨是他们必然的命运,只不过这一次中国人充当了刽子手。 新中国的历史观相当有意思,内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论点,可惜许多国人都浑然不觉。举例来讲,官方至今仍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却把“改革开放”奉为圭臬,好像改革开放不是为了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同样的,我们也从来都是一边歌颂“戚继光抗倭”,一边批判“闭关锁国”,好像戚继光抗倭的目标不是恢复闭关锁国。 我们习惯用“开国”来形容一国近代史的开启。笔者必须指出,“开国”一词形象但不深刻,而且有误导嫌疑,它容易被曲解为“开门迎贼”,让人以为资本主义主要靠抢劫发家。 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在近代并不是被别人踹开了家门,而是被人家裹挟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由货币、公司和代议制构建的全新世界。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犹如走兽变身飞禽,不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无法实现。 常言道柿子要找软的捏,在大变革时期,最先被牺牲的也往往是那些底层民众。 壬午军乱是一场排外骚乱,或曰韩版“义和团运动”。由于《江华条约》对日本进口商品免税,所以欧美商人大多通过日本商人进行贸易。如此以来,对朝鲜民众而言,日本商人就成了“所有外国人”,代表了压迫他们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对于为什么会发生仇日骚乱,朝鲜高宗表现得很茫然,他在一份诏书中质问道:“六月之变,失信邻国,贻笑天下。国势日以岌嶪,赔款至于巨万,宁不寒心?日人之入我国,何曾虐我侮我,有乖和好?而特以军民之妄生疑阻,积怀忿怒,有此无故而先犯。尔等思之,其失在谁?”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起义队伍高喊“尽屠倭人”口号并因此迅速坐大时,他们的国王却觉得“军民之妄生疑阻,积怀忿怒,有此无故而先犯。”王与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已经隔膜到了无法互相理解,政治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 资本主义的扩张史,既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历史,也是一部冷酷无情的历史。壬午军乱的参与者希望关闭国门,重回过去,他们请回了儒家的卫道士大院君,以为只要领导人意志坚决,便可对抗历史大潮。时代变了,朝鲜回不去了,永远都回不去了,再也没有男耕女织,再也没有世外桃源。对于资本主义扩张,他们可以诅咒,但却无法阻止。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必须斩断过去,重新出发,在故土之上建立新的文明。如果他们不主动迎接这场潮流,那就只能被这场潮流所吞没,被来势汹汹的倭寇所奴役。 (未完待续) 日期:2014-10-0711:42:26 (正文接续) 权力,一旦得到就再也不能失去,因为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得到。闵妃是一个得到过权力又瞬间失去权力的人,在手握权杖时,她是何等的威风,生杀予夺只在她一念之间;在失势亡命时,她又是何等的狼狈,流氓乞丐皆能要她性命。如今她回来了,被清兵接回来了,而她的死敌——大院君——被清兵抓到中国去了。重新掌权的闵妃开始调整朝鲜的外交政策,由原来的一边倒转向了“以华制倭”。 1882年(明治十五年)8月30日,闵妃政府与明治政府在仁川签署了《济物浦条约》(仁川又名“济物浦”),内容包括扩展通商口岸、厚葬遇难日侨、抚恤受害者家属、惩办肇事凶徒、允许日本驻兵,以及允许日本人游历朝鲜内地。总之,日本人提出的要求闵妃再一次全都答应了。 对日谈判结束后,闵妃政府还与清政府签署了四个外交文件——《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仁川华商租界章程》、《中江通商章程》、《吉林贸易章程》——给予中国“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权”和“清租界”。这一事件尤其值得注意,但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依照传统史观,上述四个外交文件都是“不平等条约”,是强凌弱的不道德产物,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上述四个外交文件将我们置于一种尴尬境地,它的存在似乎证明我们在被列强欺负的同时也在欺负朝鲜。正因为此,我们才不愿提及这段历史,到了非提不可时,我们就表现出一种言不由衷的愧疚感。笔者以为,我们完全不必如此,因为传统观的观念史观是有问题的。 观念史观的本质是泛道德主义,不管是马氏学派还是泛民主派,都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问题,不是“人民”就是“敌人”,不是“民主”就是“独裁”,不是“真普选”就是“假自治”。这种历史观极其幼稚,但很容易忽悠人,因为好懂。泛道德主义者往往不顾成因,也无视环境,更不承认条件,他们只要结果而不能容忍过程,以为靠一哭、二闹、三上吊就能解决政治问题。当这些耍赖手段无效时,他们就擎起一面道德大旗,把自己包装得高尚而可怜,把对方形容得卑鄙而残忍。 要看清历史并从中获益,我们需要放宽历史的视界,用无偏见的心态去面对历史的仲裁。 中朝签署上述四个外交文件源于双方合意,中国需要保住朝鲜这一最后属国,朝鲜也需要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事实上,早在壬午军乱发生前,朝鲜高层就萌生了“以华制倭”的念头,当时朝鲜进口商品的九成来自日本。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闵妃派要员金允植赴天津与李鸿章接洽,希望“令上国及小邦人民于已开口岸互相交易,以分外人独占之利,亦许派使入驻京师,藉通情款以资声势。庶外侮可御,民志有恃”。朝鲜的这一请求也符合清廷的利益,截至此时,琉球群岛已被日本占领,越南大部也被法国染指,朝鲜半岛是东亚朝贡体系最后的阵地了。为了保住朝鲜,清廷修改了“内政外交从不与闻”的对朝政策,壬午军乱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严格来讲,上述外交文件并非国与国之间的条约,而是宗主与藩国之间的“章程”。四个章程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朝鲜久列藩封,系中国属邦”。这句话看似于中国有利,实则不然。在日本入侵朝鲜前,朝鲜乃中国藩属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法国和美国向朝鲜提抗议都是向大清总理衙门发照会。而到了这会儿,大清帝国需要借助与属国签订外交文件来表明自己的宗主身份,这一事实本身即表明——东亚朝贡体系行将终结。 朝贡体系是中华帝国创立的东亚和平秩序,它的鲜明特点是非法律化和非强迫性。对于朝贡,天-朝-上-国的态度是,一国来朝不拒,一国断贡不追。“万国来朝”的本质是中华帝国体制文教的对外扩张,这种扩张不是领土的扩张,而是影响力的扩张,它依靠被扩张者的自愿。人家效法我们,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仰慕。别人的内政外交我们一般不干涉,除非其内部发生叛乱,或与邻国打得不可开交,即便干涉也大都有求才应。而上述外交文件的签署打破了既往惯例,维系原有体制的纽带早已不复存在,尤其是朝贡贸易。资本主义终结了东亚的闭锁状态,朝贡贸易失去了存立的基础,朝贡只剩下“朝”而不见“贡”了。今天,中华帝国余威尚在,朝贡体系尚可维持门面;他日,中华帝国一溃千里,朝贡体系就再无存世之理,而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
第106节_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在线阅读_迟玉德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615 t:219-66423]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05a34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