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123节

日期:2013-08-2821:51:34
        ==========更新==========
        在堪察加,随着南明帝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海外商业贸易规模的扩大,势力应该在十八世纪触及到堪察加半岛,而这时候,沙俄的势力也已经触及到了这片地区,与英法谋取商业利益不同的是,沙俄谋取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扩张领土取得耕地和不冻港。两个帝国具有类似的地方,明帝国谋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是为了缓解国内的耕地紧张问题,所以对堪察加的要求是既要有商业据点和不冻港,也要有耕地。两国争锋相对,一百年前的较量在一百年后从黑龙江流域移到了堪察加半岛继续着。在堪察加的开发岁月不会太平,冲突是肯定有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帝国凭借优势的兵力和便捷海路补给线,可以击败在远东没有不冻港并且陆地补给线漫长的俄军,并成功独霸这片地区。
      
        在北美西海岸,因为巍峨高耸的落基山脉暂时阻挡了欧洲殖民者西进的步伐,使得直到十八世纪晚期,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他们的势力也没能控制这片区域。然而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美国相继对西海岸展开了殖民开发的热潮,明帝国似乎赶来的有些晚了,这片地区究竟会不会像以前的两块地区一样进入明帝国的势力范围呢?估计可能性不大,因为对于明帝国来说,北美西海岸过于遥远,对于英国加拿大和美国来说,却是尽在咫尺。当然也不能排除帝国坚决开拓的毅力和恒心,将这片地区纳入势力范围。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片地区迁移来了大量的华人,形成了与美英两国对峙的局面,甚至在实质上被华人殖民,但名义上被美英控制。关键看人口,如果汉人占优势,那么这块地方迟早不会是美英的,如果汉人不占优势,那么这块地方至多只能算是明帝国殖民扩张的一个小失败,也许到了今天,西海岸这片地区就成了美国著名的华人州区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已,如果这一切真的想发生的话,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政策是由利益集团决定的,无论是保守势力还是新兴势力,决定他们所能控制的政策走向的是利益,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走下去的话,并且新兴势力稍稍占据上风,就有可能发生上述的情况。但是如果没有,则没有。
        更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明帝国的政策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了,从一开始就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那么如果这样的,不会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也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更不会参加殖民扩张。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论证了明帝国限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说到底,上述所说的令人略感震撼并且略感荒诞的遐想,其实真的是可以发生的却未曾发生的。
        没有什么不可能,历史有很多条路,只不过既成的事实选择的是那些道路中最让人无奈的一条而已。
        日期:2013-08-2919:31:02
        ==========更新==========
        【会不会产生思想文化的变革】
        往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一定是建立在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阶层关系变革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南明的资本主义经济照常发展下去,那么随之的主体经济制度和社会阶层对比,必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说主体经济制度。原先的经济制度是以地主经济为主,以租佃、徭役、家庭小生产为生产方式,商业与手工业结合不是很紧密,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只是一种辅助的作用。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打破了这一切,租佃制还牢固地存在于农业生产中,但是徭役制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产生的局部的雇佣式徭役,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更是直接将徭役改中的雇佣形式合法化。在工商业中,雇佣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方式,到了17、18世纪之交,雇佣生产逐渐与家庭小生产势均力敌。
      
        到了18世纪,随着萌芽继续发展,逐渐向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迈近,徭役制生产已经不复存在,手工业中的雇佣式生产因为具有竞争优势,逐步地替代了原本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成为轻工业生产的主体。甚至在农业生产中,原来的租佃制也被打开了缺口,兴起了雇佣式生产,到18世纪中后期,开始形成了小农场型的农村。
        这样的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实际上也促进了财产私有观念的明确化。虽然从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了私田的产生,并且伴随着财产私有观念的产生,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至十七世纪)。但是中国的财产私有观念一直很模糊而且不彻底,甚至有些混乱。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在实质上的财产私有制度下,各个王朝却一直宣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天下的所有私产当做皇帝或者政府的私产,这固然也是财产私有观念,但却是大私有侵犯了小私有,这样的私有观念就是模糊的。其次,虽然实质上是私有制,但是文化上却有一种褒公贬私的共识,人人自私却又强调自私可耻,这明显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性质,这样的私有观念是混乱的。最后,虽然现实中是实实在在的私有制,人人心里也都知道财产是个人私有的,但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过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而这样的私有观念是不彻底的。
      
        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棱两可的私有观念一定会慢慢的得到改正,逐渐地明确化。假设即便最终明帝国自己没能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入《大明律》,但是随着东西方的交流,加上原本的私有观念作为基础,也会将西方新兴的明确的一整套财产私有观念体系引进来。如果这样假设的话,这一进程的时间,只怕要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法典》之后的19世纪初了。
        日期:2013-08-2922:34:24
        ==========更新==========
        其次说社会阶层对比,经济制度的变化最终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对比的变化。由于日渐繁荣的国际贸易,帝国商品经济和轻工业的发展,大批的开明地主、儒生利用有利的条件转而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工商业生产中去,与原本的商人集团融合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大量的南方农民转而抛弃或半抛弃土地,将劳动力投入到轻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可以获得比土地生产更加丰厚的报酬,成为新兴的雇工阶层。而在北方,则由于气候不适宜大量种植商品作物的原因,仍然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既有可能继续存在地主集团和佃农集团,也有可能从地主中分化出资本家性质的农场主,从佃农中分化出雇工性质的雇农。此外,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矿藏,随着采矿业的发展,由此也将产生大量新兴的矿主和矿工两个阶层。
      
        这样看来,整个社会各阶层力量对比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本的单纯的地主-自耕农-佃农外加少量作坊主、商人、手工业者的社会模式,变成了地主-自耕农-佃农、农场主-雇农、大资本家-小资本家-雇工、工矿主-矿工的多重社会模式。开明地主也可以同时是大资本家大商人,自耕农可以同时是小商贩、小作坊主或雇工,佃农阶层将慢慢消失而基本转化为商业形势的雇农、雇工、矿工、小商人,而同时,商人资本家又和顽固地主集团有着利益和观念上的矛盾,地主与佃农、雇农相互依存而矛盾,资本家与雇工又相互依存而矛盾,矿主与矿工又相互依存而矛盾,整个社会各种力量的关系对比将变得异常繁琐和复杂。
      
        而事实证明,社会力量关系对比越是简单的,社会模式就越稳定,各方面的变革就越不可能,反之亦然。农奴制之所以能变成封建制(西方)或地主制(东方),是因为奴隶主当中分化出了新兴的地主,农奴中也相应分化出了自耕农、佃农,而且这种关系模式比奴隶制更为先进。封建制之所以能在欧洲成功转型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因为封建主当中部分人因为高额的工商业利润的吸引而分化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和封建约束松动下的农民转而成为小商人和雇工,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比封建制社会关系更为适应社会发展。
      
        与西方的封建制相比,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地主-佃农制更加具有可变性(笔者不赞同将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称为封建社会,因为真正的封建社会指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经济时代,中国能与之相似的只有西周东周时期)。因为相比之下,佃农制下的佃农没有对地主的人生依附关系,佃农制下的商品经济可以自由发展而不用受到西方式的封建领主的限制,佃农制下的土地是地主的财产而非封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其实乍一看起来,对于封建社会的欧洲来说,东方的佃农制经济似乎更接近于资本主义。
      
        正因为如此,加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力量组成,帝国将有更大可能实现各方面的变革,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制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38条记录; 当前123页/共138页   

[首页]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尾页]


第123节_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在线阅读_寒山憶雪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604 t:218-6146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56157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