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东汉最具有争议的皇帝——汉和帝刘肇

第129节

日期:2015-01-1114:58:48
        4士大夫集团
        相比于宦官出人头地的艰难,士大夫的晋升之路就比较容易了。自汉武帝以来,政府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在《后汉书》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次的“累仕两千石”,很多汉末的英雄也都是世代为官。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汉中后期时,国家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刘秀本人也是地主,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士族子弟是怎么为官的呢?说白了还是相互推荐,你的士族有权有势,我的士族有权有势,两边互相推荐,两边的家族子弟就当上大官,这不是好事吗?
        当然,东汉时期的选官并不全是这么的龌蹉,东汉政府的有识之士对选举进行了适当的改革(比如左雄),但是在汉桓帝时期,吏治败坏,选举这种事情慢慢变成虚的了。
        桓灵时期有一首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士族当中当然有恪尽职守的人物,可是大部分的人物都像胡广一样,浑浑噩噩,什么都不去管。
        而这个时候,宦官势力抬头,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这些宦官大量安插自己的同族当官,每一个宦官几乎都有以自己为首的保护伞。吏治的败坏,令一些士大夫极为不满,清议也因此产生。
        清议最早出现在东汉后期。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善于品评人物之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评论可左右乡闾舆论,因而影响士大夫的仕途。当时政治腐败,这种品评人物之风被称为“清议”。具有一定激浊扬清的作用,但是士大夫因此而沽名钓誉,“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
        东汉时代最著名的清议运动为太学生清议。安帝以来,农民暴动四起。太学生认为宦官外戚的统治是引起民怨,招致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力图以清议的手段打击宦官外戚势力,挽救东汉政权。太学生最推崇的是李膺、陈蕃、王畅等士大夫。因而清议他们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甚至,将与李膺郊游称为“登龙门”。
        但是学子动动嘴皮子是没用的,宦官们仍然我行我素,士大夫便打击那些宦官子弟,或者用法律制裁,或者用舆论打击,以此减弱宦官势力,同时也向士大夫靠拢,博得官场上的利益。
      
        宦官和士大夫的争斗完全是利益争斗,只是士大夫势力相对来说正义一些而已。
        接下来,大战开始。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开始十分奇怪。
        起初,当桓帝还是蠡吾侯的时候,曾经跟着甘陵国人周福读过书。等到他当了皇帝以后,擢升周福担任尚书。当时,和周福同郡的河南尹房植,在朝廷也很有名望。于是,乡里的人编了一首歌谣说:“天下为人言行正派,有房植;靠当老师做官,有周福”两家的宾客,互相讥笑和攻击,于是各人树立自己的党羽和门徒,逐渐结成怨仇。因此,甘陵国的士人便分为南北两个党,对党人的议论从此开始。
      
        柏杨对此事有一番评论:甘陵的内讧,大概是房植先行动手,从歌谣的内容可看出他对周福的心理反应,如果不是压根瞧不起,则一定是怒火中烧。周福可能滥竽充数,阴差阳错地当了皇帝的老师,又因缘附会地当了尚书,可是历史上这一类的人,车载斗量,自会沉沦消失。但是经过房植这么一闹,周福反而名垂千古。炉火往往会把对方烧得红起来,恐怕是大出妒主意外。
        日期:2015-01-1214:44:09
        5党锢前篇(1)
        当时,汝南郡太守宗资任命范滂为功曹,南阳郡太守成瑨任命岑晊为功曹,两位太守对两位功曹都十分信任,让他们整顿和澄清太守府的吏治。
        根据《太平御览》记载,范滂这人为官更是敢想敢干,看见不好的东西就像看到仇人一样。
        例如,范滂的外甥李颂这人一向无赖,中常侍唐衡便将他托付给汝南郡太守宗资,请他给这个小弟,宗资也清楚李颂不是什么好鸟,但又不敢得罪宦官,只好任用李颂为文学吏。范滂却将公文搁在案头,不肯召见。很久之后,唐衡再次写信,询问李颂的情况,宗资心想,要是不赶快解决李颂的工作问题,唐衡估计要把我贬官的。于是他对范滂扣押公文一事十分生气,可又不敢向范滂发作,只好召见功曹书佐朱零,准备好好问问他(其实是问范滂),为什么我批准的公文被搁在一边。朱零便去找范滂,向他说明情况,请范滂给他出主意,怎么给太守说。
      
        范滂说道:“你只要这么说,李颂是我的外甥,我怎么不希望他能够官运亨通呢?但是李颂是小人,不应该污染朝廷名誉,因此我才不敢让他当吏,也没有征召他。”
        朱零也就原原本本的把这件事说出,宗资大怒,可是又不敢向范滂下手,只好迁怒他人,捶打书佐朱零。朱零抬头对宗资说:“范滂所说的话,就像利刃割去腐肉一样,这是范滂刚正的决断,今天我宁愿被笞打而死,也不违背范滂的决定。要是今天我被使君打死,我就会得到忠义的名声,要是今天我违背了范滂的命令,我就成为了恶人。”宗资一看朱零不肯屈服,只好作罢。
        另外,郡太守府中的中级以下的官吏也对范滂的行为有所不满,他们无不对范滂咬牙切齿。于是,两郡就传出了讽刺性的谣言:“汝南太守是范滂,宗资不过只签字。南阳太守是岑晊,成瑨呆坐不管事。”
        宗资这件事情虽然平常,但是却很能说明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根据此事进行解释。
        首先,宗资的职位是郡守(两千石),从前他也担任过御史中丞这样的高官,而他的家族也有很多高官,而范滂不过是军中的一个功曹,就算以前当过光禄勋主事,但是御史台长官和九卿的下属,孰高孰低,我想大家都知道。范滂也没有什么爹可拼。总而言之,宗资和范滂不是一个级别的官员——但是为什么宗资却委任范滂管理郡中的事情,而且关于官员任免,郡守竟然要听一个功曹的?
        我想无非两个原因,第一个范滂是很多士大夫公认的好官,其次,因为李颂的后台是宦官。
        其实宗资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李颂是范滂的侄子,一方面,李颂是唐衡的小弟,宗资很想给范滂一个面子。我们很难想象,李颂假如不是宦官的小弟,他会不会被范滂举荐。但是李颂是宦官的小弟,不管是范滂还是宗资,都不会给他官做(或许宗资会迫于压力),因为士大夫掌握着舆论,宗资不可能做冒着被士大夫戳脊梁骨的风险去保住一个小吏。
        宗资最终也没有因为打朱零而被士大夫非议,反而因为举荐了范滂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在当时也获得了任用优秀下属的名声。而范滂更是名扬天下。当然他们做的很正确。
      
        在首都雒阳,舆论的作用也十分强大。当时在雒阳的太学学生共有三万余人,郭泰和颍川郡人贾彪是他们的首领。他俩和李膺、陈蕃、王畅互相褒扬标榜。学生中间流行这样一句赞美他们的话:“天下楷模是李膺,不怕横暴是陈蕃,天下才智出众是王畅。”于是朝廷内外受这样的风气影响,竞相以品评朝政的善恶得失为时尚,自三公九卿以下的朝廷大臣,无不害怕受到这种舆论的谴责和非议,都争先恐后地登门和他们结交。
      
        当然宦官集团不会对这些口水文章十分在意,因为在士大夫眼中,他们已经是异类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宦官们紧张不已,也点燃了党锢之祸的导火索。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8条记录; 当前129页/共148页   

[首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尾页]


第129节_东汉最具有争议的皇帝——汉和帝刘肇在线阅读_阳光明媚BO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232 t:219-5682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8f50f 大小:6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