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3节

宗承灏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7-07 12:55:56
      
        【篡改与真相无关 】  
        最高权力的游戏,如此残酷,又如此美丽。
         在人类的所有欲望中,没有那一种欲望,比对权力的渴望,尤其是对最高权力的渴望,更为强烈;没有哪一种诱惑,比权力的诱惑,尤其是最高权力的诱惑,更能扭曲人性;没有哪一种斗争,比权力斗争,尤其是最高权力的斗争,更能带来这么多令人不寒而栗的阴谋、背叛、疯狂和屠杀。但同样,也没有那一条道路,比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更能产生这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辉煌、成就和雄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最初打天下的征程中,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父子可以说是“铁三角”组合,老子李渊坐镇中央,几个儿子四处扫荡,直至天下归心。这是战争年代,人多力量大。如今江山打下来了,不能三个人都去坐啊。皇帝只能有一个,老子活着,由老子先来坐那是理所当然,谁也不能有意见。但作为儿子来说,谁能成为将来大唐的NO.1,这可就不好说了。按中国人的说法,长幼有序,可还有大不欺小,这就不好说了。李建成、李世民已经意识到,往后最重要的,就是对内的问题了,也就是兄弟之间的事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就算是人民内部矛盾,也要看这矛盾有多大,矛盾的指向在何方。对李渊几个儿子来说,其实就一个矛盾。谁将是李渊的皇位继承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问题,当然应该是嫡长子李建成。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真正应该的,谁定的规则,游戏如果有了规则那还是游戏吗?政治游戏也是如此。
      
        对于皇位而言,李建成作为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是唯一的选择吗?是不容改变的吗?当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不靠谱。秦二世而亡,唯一一个皇帝继承者恰恰不是嫡长子。西汉十帝,只有四位是嫡长子继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隋同样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也不是嫡长子。也就是说,秦始皇以下,到隋炀帝止,嫡长子继位的成功率只占16%。由以上分析可知,嫡长子继承皇位本来概率就不高,再加上李世民作为大唐立下的无可替代的大功,李建成的皇位就越来越不靠谱了。这大半江山都是我打下来的,凭什么分好处了,就全都是你的了。
      
        我们现在再来追究李世民是主动伸手夺皇位,还是自卫还击,迫不得已而为之。在既定事实面前一切看起来都不重要了。现在让我们来清点一下李世民凭什么与大哥争皇位,或者说老大为什么在这么多弟弟中间,唯独与李世民形同水火,毕竟都是窦太后所生,一母同胞。如果按照史书记载成立,李世民是第一个决定起兵造反的人。就算不成立,但李世民肯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角色,立功无数。综合各种史料,能看出这小子上辈子是做裁缝的,老有才了。他综合运用劝说、激将、胁迫等各种手段,才使李渊最终决定起兵的。还有个说法,李渊当时决心起兵时还对这个儿子说:“如果起事成功,那么我家天下都是因你所致,应该立你为太子。”这话连我这么一个比李渊还庸的庸才都不会说的,那么这句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站不住脚的,也就是李世民后来为自己夺位找的一蹩脚理由。
      
      日期:2009-07-07 12:58:16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之一,太原造反时,李世民才多大,年仅18岁,刚刚成人礼啊!就算古人再早熟也熟透不到哪里去。我18岁的时候我爸我妈每个月还往学校给我送生活费呢?家里超过五百元以上的开支都不跟我交代,拿我当小屁孩一个。很难想象,年纪轻轻的李世民能在充满危机的太原,能够独立而又老到地策划了谋反的大事。作为太原起义功劳最高、作用最大的,我认为还是首推李渊。虽然前面我说过李渊算不上个英雄,是个庸才。那只是相对于前朝后世那些开国之君而言。李渊性格里有其犹疑不定的一面,但作为一个拥有长期积累的军事经验和人才济济的合作团队的李渊。太原起义那最后定音的一锤子还是李渊敲下去的。李世民固然天纵神武,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天才,但以上这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是需要政治地位和号召力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做到的。
      
        理由之二,史书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胜利者是可以影响史书的记载的,甚至改写历史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等书籍不止一次地记载了李世民同志如何关心史书记载的实例。李世民估计是想让那些历史文本成为自己的公开日记,剔除糟粕,尽留芳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提出,想看看自己的《起居注》。也就是记录自己日常言行举止的册子。不识相的大臣朱子奢马上劝谏:“按照制度,皇帝陛下是不准看当朝《起居注》的,如果你看了,必然会影响史官们秉笔直书的公正性,那以后还有信史吗?”这话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李世民,你做的那些好事,我们会记下来;你做的那些见不得光的坏事,也有人记录下来。如果你看了自己干的坏事被记录在案,你肯定要生气,您老一生气,那些史官们还有活头吗?李世民只好罢了,但他并没有死心。他心里对自己干下的那些缺德事,一门清。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一次李世民又找到褚遂良说:“你是负责《起居注》的人,那《起居注》的内容,皇帝可以看吗?”褚遂良说:“今天的《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史、右史,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而且记录皇帝的善行与恶事,为后来的执政者们提供参照,这样也可使你的后来者们产生警惕之心。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看史书的记载内容的。”李世民说:“那我有不对的地方,你是不是也照实记录?”褚遂良说:“那还用说吗?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当然要记录了。”李世民这次又没有达到目的,只好怏怏走开。
      
      




返回目录

[79]   [80]   [81]   82   [83]   [84]   [85]  

[首章]  [尾章] 82章/共13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55599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