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6节

宗承灏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7-22 12:42:15
      
        李世民有多少兄弟?不是说李世民一个人收获了大唐天下,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吗?这要问他老爸李渊,他有多少个儿子。我们的李渊同志不仅箭术惊人,床上功夫也同样不差。他在战争间隙,劳逸结合着一共造出了22个儿子(还不算19个女儿)。
        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等前四子都是窦皇后所生,即所谓嫡子。李玄霸是第三子,而且他早在隋大业年间就夭折了,还未能等到太原起兵时,自然不能竞争皇位了。
        而在《说唐》中,这位李玄霸被改成了李元霸,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虽骨瘦如柴,却力大无穷,善使双锤,当时的好汉们(包括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在他手底下没有能走过三招的。历史上的李玄霸早夭,演义中的李元霸也早夭,而且,还为李元霸设计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早夭情节。李元霸在和李世民一起行军的途中,嫌天上打雷太响了。骂骂咧咧之余,提起手中斗大的大锤就向天上扔去,想砸得老天不再打雷了。结果,大锤飞向天空之后,李元霸仰面等了半天也不见锤下来,还以为掉到别处去了呢,刚刚低头准备走时,大锤正落在他的头上,敢情这大锤砸自己主人的头也很卖力,一下子就把他砸死了。
      
        儿孙满堂在寻常百姓家里也许是有福的象征,但在帝王家往往会酿成天大的祸端!
        【谁的剑快谁有理】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是捧不上手的陈芝麻烂谷子,很多时候拼的不是讲事实摆道理,拼的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
        在玄武门这场重头戏中,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呼啸而来的剑下没有来得及摆出任何POSE。他们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之所以近年来,玄武门事件被史界和戏剧界不断炒作、翻拍。是因为它具备了戏剧冲突的各种元素。畅销和收视才是硬道理,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去做的。
      
        于是乎“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
        铺天盖地塞满史册。看看这些白纸黑字,遥想太宗当年的雄姿英发,李世民简直就是漫画书里小姑娘们趋之若鹜的白马王子,文治武功天下无双。
        但作为一本试图还原真相的史书,我不能人云亦云。李世民果真是骑着白马的王子,死在他箭下的兄弟果真是那般的污浊不堪。这里我要说道说道李建成,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
        翻看那段历史,有时候我会不自主地想,如果是李建成这小子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已经病入膏肓,就是拉到医院也抢救不来。
        1、一个人的战斗
        造反,成王败寇,千古亦然。
      
        造反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去翻江倒海那是哪吒传奇,不是历史。
        《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上面的史书出处,是李世民首谋论的支持者们出门辩驳必备的葵花宝典。从上面的文字记载,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晋阳起兵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而李渊不过是在李世民多方作用下,勉强同意并参加而已。从里面我们就读出李渊想说得一句话:各位看官,都是我儿子李世民的功劳啊!老子是被胁迫的!
        太原起兵被史书记载,被文学作品演义成千般风情,无论真相是因为李世民为老子设下的那“一,夜,情”骗局还是李渊早就胸有大志以图天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李渊起兵知道的人范围不会很大。做为助手和参谋,最可靠并有成效的莫过于其子。当时李建成已25岁,作为老子我想应该是先要听听长子的意见吧?毕竟是一项冒险的投资,用身家性命押宝未来。
      日期:2009-07-22 12:48:35
      
        太原起兵后李建成与李渊的有一段对话,李建成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这话说得十分乖宝宝,完全是在向他老子表态,老爸你就俺心中的红太阳,俺誓死捍卫老爸的尊严。
        李渊对这个懂事的长子相当放心。当时李世民年仅18岁,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李渊不会抛开25岁的长子李建成而单独同18岁的少年李世民密谋。
        对于谋划,结纳人士等,李渊又怎能不让李建成参与呢?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因此,李建成是李渊反隋活动的知情者、协谋者,那是那是必须的。如果历史让李建成开口说话,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李建成会说什么呢?“造反,谁再说是李老二一个人在战斗,我跟他急!” 
      
        在太原起兵前,李渊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眼皮子底下的太原,这里由他和李世民坐镇;一个是在河东,则完全交给大儿子李建成独立进行活动。这样安排,李渊是有自己想法的:一方面,太原是他的根基所在,起兵要在这里进行,而李世民毕竟年龄还小,政治经验不成熟,要放在身边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锻炼。
        另一方面,河东当时是军事重镇,通往关中的要塞,大业十一年李渊曾在此镇压过农民军,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史称:“河东以来,兵马仍令帝(李渊)征发”。而且李渊许多亲属都在关中,河东处于太原和长安之间,如果在河东进行组织活动,既可以接纳关中豪杰,有利于夺取关中,又可以与太原遥相呼应。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派李建成打着照顾家属的旗号到河东地区开展革命工作,结交当地一些英雄豪杰和地方势力。为了以防万一,李渊又让当地一个叫任王襄的人协助李建成,据说这个人在当地黑白两道很吃得开。让任王襄掩护李建成开展活动,这有点地下党接头的意思。
        大业十三年(617年),是起兵的关键时期,李渊加紧起义准备“仍命皇太子於河东潜结英俊,秦王於晋阳密招豪友,”。
      
      




返回目录

[82]   [83]   [84]   85   [86]   [87]   [88]  

[首章]  [尾章] 85章/共13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31201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