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11-26 22:57:15
心理诸葛32
关羽此去,本来是如诸葛亮所料要遭受挫折的。
但是关羽与黄忠首战时,出于骄傲心理放了马失前蹄的黄忠一马,无意中使出了人类进化史上威力巨大的“施惠”武器,让黄忠感恩戴德,反过来也在箭上饶了关羽一命。这就是互惠的力量。黄忠此举,却引起了长沙太守的疑心,要将黄忠斩首。另一员大将魏延为救黄忠,杀了韩玄,顺便将长沙献给了关羽。
所以,当诸葛亮跟着刘备急匆匆赶到后,不但没有看到关羽的笑话,反而是关羽取了城池,招了得力大将魏延。黄忠心念旧主,闭门不出。
关羽得意洋洋,带着魏延来见刘备。刘备知道魏延此前就曾为了自己叛出襄阳,导致一家老小全部被蔡瑁杀害,这次魏延又立了献城大功,正要大加褒奖。却听诸葛亮勃然作色,对魏延喝道:“韩玄和你无怨无仇,你怎么能杀他呢?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不久没有忠心之人了吗?”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出斩首!
这是诸葛亮平生第一次当众情绪失控。他向来是个稳重内敛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呢?
理由很简单,是魏延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诸葛亮算计停当,一心等着看关羽受挫的。但魏延横生枝节,轻松地帮助关羽脱困。这样一来,诸葛亮收服关羽再一次成了泡影。而关羽经此一役,更是傲气丛生,今后也更难收服了。
而且,魏延在外形、气质上和关羽极为相似,更是触动了诸葛亮潜意识中的那种反感。所以,诸葛亮气急败坏之下,就把魏延当成了替罪羊、出气筒了。
刘备一看,诸葛亮的举动十分反常,来不及顾及诸葛亮的面子,立即喝止了刀斧手。刘备这个人,大家都认为爱哭,软弱,其实他有着很强的决断力,在这种关键时刻,从来是当仁不让,斩钉截铁的。况且,这一次劝阻诸葛亮杀魏延和上次劝阻诸葛亮杀关羽时大为不同。上次关羽立了军令状却违令放了曹操,是有错在先。而这次魏延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当然更是不能让诸葛亮无故杀戮了。
刘备说:“诛降杀顺,是大不义之举。魏延有功无罪,为什么要杀他?”
诸葛亮顿时清醒了过来,由此也领教了刘备的厉害之处。这个人平时柔软和善,关键时刻确实绵里藏针,毫不糊涂,也毫不手软。诸葛亮对刘备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他知道魏延已经杀不掉了,但还是要坚持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
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诸葛亮这句话分为两半。当他说完前一半的时候,就知道站不住脚了,慌不择言之下就又随口编造出了“反骨说”。
为什么说前半段站不住脚呢?此前张飞前去攻打武陵,武陵太守金旋出来迎战,却被手下巩志一箭射杀。巩志献城给张飞。诸葛亮随后褒奖巩志献城之功,命他取代金旋的太守之职。巩志杀金旋献城与魏延杀韩玄献城,如出一辙。为什么前者有功当赏,后者却有罪当诛呢?这种双重标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诸葛亮只能说魏延“脑有反骨,久后必反”,为了不留后患,现在先杀了再说。但这种说法也是极其荒谬的。按照诸葛亮的逻辑,每个人久后都是要死的,那就不如现在都别活了。
诸葛亮口才急智都是上上之选,这一次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口不择言的时刻。这也说明,一旦你立心不正,再好的口才也难免不露怯。
刘备淡淡地说:“如果杀了魏延,恐怕降者人人自危了。”刘备刚刚攻占了荆襄九州,旧部中人才寥寥无几,所用之人大部分是原刘表手下的降将。如果降将人人自危,起了异心,恐怕荆襄九州也要得而复失。
刘备这么说,其实是在给诸葛亮找理由,留面子,毕竟此刻诸葛亮还是不可或缺的。诸葛亮见刘备给自己搭了台阶,连忙就坡下驴。但他从来是善于维护自己的正面、高大形象的,所以,一番场面话还是少不了的。诸葛亮指着魏延说:“我今天饶了你的性命,你可要尽忠报主,不要怀了异心。否则,早做早砍你的头,晚做晚砍你的头!”
魏延心里这个郁闷啊!他明明立功,却差点被杀。而诸葛亮的“反骨论”更是给他套上了标签枷锁。你想,魏延先是反出襄阳,接着反了长沙,如果这次受气不过,再叛反刘备,那不正好印证了诸葛亮的“反骨论”?!说明诸葛亮看人极准,这次要杀他确实是英明无比。天下之大,魏延已经没有别的立足之地了。你想想,以前的枭雄吕布,先后两次杀了义父,败坏了名声,到第三次被曹操擒获后,曹操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他了。有这样的先例,谁还敢收留魏延?而魏延唯有老老实实,唯唯诺诺,夹着尾巴做人,才有可能证明自己“脑后没有反骨”。
魏延生气,关羽则更加生气。他很清楚,诸葛亮就是冲自己来的,这更加激起了关羽的孤傲之心。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难以调和。
至此,荆襄已经平定,有一个人就失去利用价值了。这个人就是刘琦。刘琦若在,荆襄的刘表旧部难免感念旧主,也就会导致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刘琦“非常识时务”地死去,为刘备在荆襄名正言顺地施展拳脚让出了空间与舞台。
但有得必有失。刘琦一死,债主就上门来了。债主正是鲁肃,当初正是他与刘备口头约定荆州归属以刘琦的生死为期限的。
刘备毕竟是看重“仁义”之名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鲁肃的索讨荆州。诸葛亮却说:“主公放心,我自有言语对答。”
鲁肃见了刘备,开门见山就索要荆州。刘备只是不答。鲁肃连说几遍,诸葛亮就变了脸色,怒道:“子敬,你好不通情理!”
原来,诸葛亮所谓的办法就是“耍无赖”!什么口头约定,我根本就不承认!
诸葛亮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不往远处说,就说本朝的高祖皇帝,他的天下就得之于暴秦。现在我主公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当今皇帝之叔,理当封疆分土。加上刘表是我主公之兄,弟承兄业,有何不可?你家主人,不过是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现在占据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还想得到汉上之地。刘氏的天下,我主公姓刘的倒没份,你家姓孙的主人倒有份?况且,赤壁破曹,如果没有我借来东风,别说二乔被曹操俘虏,就是你的家小也保不住!”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像连珠炮般轰了出来,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不过是强词夺理。鲁肃这个老实人听了,头都大了。所谓一物降一物,人也是如此。鲁肃在江东挺吃得开,孙权对他言听计从,但他见了诸葛亮,总是一筹莫展,任由摆弄。
其实,鲁肃根本用不着和诸葛亮争辩,只要抓住刘备不放,抓住上次的约定不放,任诸葛亮如何放烟雾弹都不加理会,也许效果会好的多。
但鲁肃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鲁肃转而哀求说:“你的话确实有道理……”鲁大夫真是昏头了,向饿狼猛虎求情,从来是没有用的。当一个人,哪怕是正直的人,必须以政治家的面目出现的时候,就会比饿狼猛虎还要凶恶一百倍。而此刻的诸葛亮,正是这样的一个政治家!
鲁肃说:“……可是我干系太大啊。你们难道愿意损人利己吗?”
诸葛亮说:“你有什么干系?”
鲁肃说:“一切瓜葛,都是有鲁肃而起。我讨不回荆州,回去吴侯必然杀我全家啊。玄德公也要受万世耻笑啊。”鲁肃是想示弱以保全自己。
但政治家诸葛亮根本不吃他这一套,说:“曹操带着百万虎狼之兵,动不动打着天子的旗号,我都没放在心上,难道还会怕你江东?不过呢,考虑到你是我的老朋友了,为了让你脱清干系,我就让我家主公写个文书,暂时借荆州立足。等我们取了别处土地,就交还给你们东吴。你觉得怎么样?”
鲁肃倒也不傻,问:“你要取了何处土地,就还我荆州?”诸葛亮说是刘璋的西川。
鲁肃想了想,如果诸葛亮抵赖到底,自己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口头约定,他从来是不遵守的。如果立个文书,白纸黑字,约束力总强些。自己拿着,也好回去交差,洗脱干系。鲁肃这么一想,就立即同意了。刘备写完,诸葛亮请鲁肃画押。鲁肃颤抖着手,对刘备说:“我知道皇叔是仁义之人,必不相负!”,希望以此来强化文书的约束力,然后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明是不会归还荆州的,为什么要装模作样立下文书呢?难道是耍弄鲁肃吗?
正是如此。但诸葛亮要耍弄的不仅仅是鲁肃,而且还有鲁肃背后的周瑜!诸葛亮就是要激怒周瑜。
诸葛亮口口声声倡导联孙抗曹,为什么要挑衅东吴呢?原因如下:
第一,人生得意马蹄轻,诸葛亮正处于一生最为快意的时期,所谋所虑,无一不中,无一不成(只除了没有收服关羽),难免过度自信。此刻,诸葛亮心中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了荆襄之地,对付周瑜易如反掌。所以才会像猫逗老鼠一样,故意用“立文书、借荆州”来激怒周瑜,激怒东吴。
第二,诸葛亮对周瑜的报复之心仍在。报复这个东西很奇怪,就像吸毒,是会上瘾的。一旦开了戒,尝到了那种报复后的快意,就再难忍住了。上次狂骗戏弄周瑜,取了襄阳,诸葛亮就开始上瘾了。所以,诸葛亮闲来无事,就开始策划二气周瑜。况且,气死了周瑜,还可以极大地削弱东吴的力量,更有可能将东吴掌控在自己手上。有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诸葛亮就更加施行无忌了。
×××××××××××
心理感悟:无赖行径套上“组织利益”的外衣就成了大义凛然的化身。
创建缓存:714ff 大小: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