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11-23 20:50:56
心理诸葛30
周瑜气伤箭疮,半响方醒。周瑜的生气在于,诸葛亮再一次借助东吴之力谋得了领地利益。所以,周瑜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杀了诸葛村夫,难解我胸中怨气。”这实在不是周瑜心胸狭窄,换了任何人,受了这样的愚弄与打击,都是要反击报复的。
但是,鲁肃拦住了他。说实话,鲁肃是东吴第一个,很可能也是唯一一个不愿意看到孙刘交兵的人。因为事情最初就是由他引发的。如果不是他主动将诸葛亮带到江东,一切的恩怨得失就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而最重要的,也就和鲁肃没有任何瓜葛,足可以置身事外了。但现在鲁肃既然牵涉其中,出于维护自身行为的一贯正确的需要(这是一致性的内在需求),鲁肃自然要在维护国家的大立场的间隙维护一下自己的小立场了。
鲁肃的理由是,去找刘备说理。这也符合周瑜行事一贯追求“光明正大”的特性。于是,两人决定,先找刘备说理,说不通,再动兵不迟。
鲁肃来到荆州,看见旌旗整列,军容严肃,不由暗暗叹息。
宾主相见,鲁肃先发制人,说:“此前曹操率百万大军前来,名为下江南,实际是要来擒拿皇叔的。现在我江东废了钱粮无数,折了人马无数,幸得杀退曹操,救了皇叔。曹操所占之荆襄九州,理当归我东吴所有。而今皇叔使用诡计,将荆州、襄阳、南郡夺取。到底是什么道理?下官愚钝,请皇叔给我一个说法!”
鲁肃的这番话,隐含着三层意思,属于说服的精品。
第一,鲁肃开口一个皇叔,闭口一个皇叔,却只字不提诸葛亮,实在不是出于尊重刘备的目的。而是因为,说服是要选准对象的。刘备有“仁义道德”的标签约束,而诸葛亮是没有的。同样的一番话,可以对刘备起作用,却不能对诸葛亮起作用。所以,鲁肃只对刘备下手。
第二,鲁肃懂得“施惠求报”的互惠原理。他将曹操下江南的目的说成是前来擒拿刘备。而东吴费了钱粮人马,救了刘备,是给刘备的一个天大的恩惠。那么,刘备就应该知恩图报。如果刘备无以为报,那么,东吴攻取荆襄九州,刘备至少不应该插手。
第三,你刘备不但不回报东吴,反而利用诡计,袭取了荆襄。这种行为和你一贯标榜的仁义道德实在是背道而驰了。但我也不直接挑明,我只是弱弱地问上一句,请你给我一个说法。
鲁肃这一套“绵里藏针”的说法,其实胜过千军万马。那么,刘备该如何应对呢?
刘备虽然以机变出名,但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刘备的机变能力还是有的。他用目光看看诸葛亮,把皮球踢给了诸葛亮。
鲁肃之所以口口声声,言必称“皇叔”,就是料定刘备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一旦问题被转向了诸葛亮,难题也就成其为难题了。
诸葛亮立即接口说:“子敬你是高明之士,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
诸葛亮的做法是典型的“无理搅三分”。当你在说服谈判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的时候,记得在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前,一定试试要“无理搅三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否定了对方的观点再说。
诸葛亮继续说:“荆襄九州,又不是东吴的土地,而是刘表的地盘。现在刘表虽亡,儿子犹在。我主公是刘表之弟,以叔父的身份辅佐刘表的儿子,有什么不可以呢?”
诸葛亮是不会按照鲁肃预先设定的互惠的轨道来应对的。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如何,刘备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诸葛亮另辟战场,从荆襄归属的合法性上来做文章。
但其实,诸葛亮这样做也是立不住脚的。刘表已经将荆襄传给儿子刘琮,刘琮向曹操纳降。经过这两次流转,荆襄此刻的所有权应该是曹操的。既然是曹操的,东吴破曹出了大力,取了荆襄,又有何妨?
但可惜的是,鲁肃强于深思熟虑,却弱于临场应变。他没有想到这一点,就只能在诸葛亮设定的框架下应对。
鲁肃说:“如果公子刘琦占住,那当然是没问题的。可是,现在刘琦何在呢?”
诸葛亮说:“公子就在这里,子敬如要相见,我就请他过来。”
其实,不管鲁肃想不想见,诸葛亮都要让他见到刘琦的。因为,只有让鲁肃见到了刘琦,鲁肃才会安心而去。
诸葛亮吩咐左右,请刘琦出来相见。过不多时,只见两个从人架着刘琦出来,刘琦面色羸瘦,气喘吁吁。鲁肃见了大惊。等刘琦告退后,鲁肃默然良久。这是因为刘琦正当盛年,却是一副垂死之相。
鲁肃想了想,问道:“公子若在,如何?不在,又如何?”鲁肃自以为问得高明,其实正入了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说:“公子在一日,则我守荆州一日。如果公子不在了,另行商议。”
鲁肃说:“如公子不在了,荆州必须还给我东吴。”诸葛亮笑道:“就按你说的来。”鲁肃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刘备这才发言,吩咐摆宴款待。
这个可笑的“借荆州”的协议之所以能达成,其关键在于刘琦的健康状况。刘琦的健康状况本来是个伪命题,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根本不是考虑“在”与“不在”的时候。但诸葛亮事先安排让刘琦装出垂危之状,就让整个命题成真。鲁肃只有看到刘琦朝不保夕,才有可能主动退让,等刘琦死了之后再来取回荆州。否则刘琦生龙活虎,鲁肃再傻,再天真,也不会轻易放弃领土要求。
而“借荆州”其实只是诸葛亮的一个缓兵之计。较真起来,刘备一方是背离道义的。鲁肃如果只是坚持讨要说法,诸葛亮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委屈刘琦扮一下垂死之人,和周瑜受了箭伤诈死,其实都是一个套路。这样一来,谈判就不会陷入你争我夺的顶牛中,而是可以用第三个途径加以缓冲了。
但诸葛亮这样做,等于是给自己,给刘备集团上了一个枷锁,此后孙刘的一切纠纷,祸根即在于此。
人在得意的时候,会自套枷锁。此前周瑜以为南郡势在必得,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人在愧疚的时候,也会自套枷锁。这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够厚黑,而实在是照顾了刘备的“道德需求”。
诸葛亮自以为聪明,但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只是一种拖延,而拖延只能有助于事情向你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其实,这牵涉到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说起。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是什么?是没能说服关羽联吴抗魏吗?是没能阻止刘备伐吴吗?是多次北伐劳而无功吗?
都不是。
诸葛亮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成功地说服刘备夺取刘表治下的荆州。
当初诸葛亮在草庐之中,对刘备侃侃而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主张。这就是“隆中对”。隆中对力主联孙抗曹,但其能够得以施行的基本前提就是取得刘表治下的荆州。
同样的一块土地,什么时候夺取,从谁手上夺取,就战略价值而言是完全是不一样的。当时,曹操尚未进兵,孙权与刘表相持不下。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从刘表手中得了荆州,就是自家独立的地盘,和外界不会有领土纠纷。这样,曹操不能见刘备坐大,也会前来攻打。此时,联孙抗曹,就顺理成章。击败曹操之后,东吴也不可能提出荆州归属的疑问。这样,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才是真正得到了贯彻实施。
而这个最好的时机错过之后,荆州的归属就有了很大的争议。现在,诸葛亮靠着阴谋诡计,借着东吴之力,取了荆襄,但也为双方今后的领土纠纷留下来隐患。这一刻,诸葛亮虽然靠“借荆州”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此后,他再三抵赖不还荆州,在道义的对立面上越走越远。当关羽镇守荆州后,其实已经不能心平气和地与东吴建立联盟了。道理很简单,你刘备是得利一方,当然是想维持现状,保持和平合作的。但东吴这方连续吃亏,心理怎么能平衡呢?必然要想方设法,夺回荆州的。所以,关羽与东吴的交恶,其罪责也不能全部归结于他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没能合理合法地早早夺取荆州。
也许有人会说,并不是诸葛亮不想早取荆州。他多次劝刘备趁早下手,只是刘备囿于道德约束,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说而不服,说而不从,正是诸葛亮的缺陷与失败。刘备并不是不能违背道德,只是你必须给他一个足以违背道德的理由。诸葛亮没有找到这个理由,所以,错失良机。而另外一个与他齐名的庞统,就帮刘备找到了这样的理由,让刘备克服了道德障碍,直取西川。
所以,责任还是要归结到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对刘备说的那句“早晚让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座。”看似自信自得,其实却是错误可笑的。早晚有别,领地的战略意义是必须考虑时间价值的。
×××××××××
心理学家感悟:在品尝最成功的果实的时候,往往已埋下了最失败的种子。
创建缓存:76b5c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