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陷了巴格达后,从萨达姆的高压统治下被“解脱”出来的人,顿时蜂拥而出,一反往日谨小慎微的形象,成群结队,冲进了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将值钱的东西一抢而空。仅巴格达国家博物馆在48小时内就被抢走了几千件珍品。《科学》杂志甚至对比评论道:“自从西班牙征服者的劫掠之后,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还从没有这么严重流失过。”
为什么这些人一下子从良好市民变成了道德败坏的暴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群体的激发作用。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也可以在足球比赛期间经常看到。大量聚集在一起的球迷,在群体气氛的渲染下,往往会做出破坏公物、袭击对方球迷,甚至与警察对抗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迷失自己,放弃自己原先的道德准则,突破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呢?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因着他人的掩护,会感觉一种身体匿名性。而当一个人的身体处于匿名状态的时候,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能不会(或不容易)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关注,放纵就此产生。
心理学家埃利森、戈文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位女司机,让她在红灯转绿时,故意多停12秒钟再启动。女司机要记录的是,停在她车后是一辆敞篷车或其他封闭式的车子两种情况下,后车司机鸣按喇叭的情况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敞篷车司机,那些封闭式车子的司机按喇叭的速度要快1/3,频率则是前者的两倍,而持续的时间也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这足以说明,封闭式车子给司机带来的某种身体匿名性,让他们更富有攻击性。
另外,某些环境可以赋予人们短暂的匿名性。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将两辆实验用的车辆分别弃置于纽约上城布朗斯克区靠近纽约大学校园的地方以及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斯坦福校园附近。这两辆车摘除了车牌,顶篷也被掀开,让人一看就是废弃的车辆。布朗斯克区是一个相对混乱的地区,这个环境给了人一定的匿名性,在48小时内就有好几十个衣冠楚楚的过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车上拆走了各种零部件,或仅仅是对车辆加以破坏。而另一辆放在秩序井井有条的斯坦福校园附近的车,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任何一个路人对其动了歪脑筋。甚至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把车子开走时,还有三个路人向警察汇报说“一个小偷偷开走了这辆车”。
当张闿一行人马行至这个只有三五僧人的荒郊野寺时,这个环境就为张闿等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匿名性。而且随行的应劭也不过带着几十个人,根本不能与他们对抗。情境随之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无论是陶谦,还是曹操的影响力在这个地方都相对失效了。社会规范以及组织权威的影响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这样,张闿等人就在群体相互激发中,放纵了自己卑劣的需求。
而且,张闿认为,自己等人得手之后,可以很好地逃到山中隐蔽起来,这样,即便是陶谦和曹操时候追究,也很难找到自己。这等于是确保了身体的匿名性来逃避惩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赶快下手呢?
曹嵩也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丧命于这荒郊野寺之中。
曹嵩的死,某种程度上是曹操犯了错。
曹操手下兵马甚多,为什么只派一个应劭去接迎老父,却没有派一两员大将,带着精锐人马去迎接曹嵩呢?纵观曹操这一生,越是艰难险绝的时候,他越是不会犯错误。而在他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时候,却总是犯下重大错误。
曹操此时威震山东,在潜意识中充满了骄傲自大,也就放松了警惕。要知道,在这个乱世中,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只要你稍微一疏忽大意,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
心理感悟:人无时无刻不想摆脱社会的约束,但却不一定能获得预期中的胜利。
日期:2010-09-24 08:49:04
心理曹操008
曹操闻报,痛彻心扉,哭倒于地。夏侯惇等人将曹操救起,说:“这是陶谦放纵军士,才会如此的,必须对他兴师问罪。”
夏侯惇为什么会将一切归罪于陶谦?陶谦明明是盛情招待,并细致周到到派人护送。夏侯惇的看法典型地表露了固藏于人类头脑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低估情境的影响力,而高估个人内在特质的作用。张闿等人是因为避雨到了寺庙里才临时起意要杀人劫财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蓄意为之,更不是陶谦有意指使的。如果没有这一场雨,说不定张闿就不会起这个恶念。夏侯惇则将一切都归结于无辜的陶谦。
而对于曹操来说,此时最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愚蠢(即没有派出足够强大的兵力去迎接父亲)找到一个开脱的理由,所以,陶谦也就成了最合适的替罪羊。
曹操咬牙切齿地发令,起动大军,杀奔徐州,为父亲报仇,所到之处,草木不留!
此时,陈宫正在东郡担任从事,他一向与陶谦交好,得知曹操起兵报仇,连无辜百姓也不放过,慌忙星夜前去拜见曹操,希望曹操能够卖自己一点面子,也好拯救百姓于血火。
陈宫之所以敢于来见曹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毕竟曾经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恩惠。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不告而别却深深地伤害了曹操。曹操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果然,曹操虽然接见了他,但却没有赐座。这个细节也说明了曹操的城府其实并不是那么深。
但即便如此,陈宫也还是有机会说服曹操收回成命的。可是,陈宫一张嘴,就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陈宫说:“我听说明公您尽其大兵,要扫平徐州为父亲报仇。所到之处,尽杀百姓。因此我特意前来进言。陶谦是一个仁人君子,并非刚强好利之辈。他派出的护送之兵之所以会行此恶事,肯定另有缘故。而且,州县之民都是大汉百姓,与明公您无怨无仇,杀之不详,请明公三思而后行!”
陈宫一开始就将曹操钉在错误的柱子上了,这怎么能够让曹操接受呢?而陈宫最大的错误就在于采用了中心途径的说服途径。曹操此刻正处于万箭穿心般的悲愤之中。当一个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是很难用中心途径加以说服的。他根本听不进任何符合事理的建议。
曹操大怒,但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却和攻打徐州毫无关系。
曹操说:“你此前弃我而去,今天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一句话揭示了陈宫不告而别之举对曹操的重大打击。而曹操一开口就说这句话,也说明了他其实一个心中藏不住情绪,喜欢快意恩仇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后来虽然也当了丞相,但他的肚子根本撑不了船。其实,这也是曹操的爽直可爱的一面,亦可见世人对曹操老奸巨猾的评价其实很不相称。曹操的这种性格还将在今后的诸多场景中屡屡展现。
创建缓存:df9e4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