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8-21 13:13:47
5
杀,还是不杀?
这一次是陈宫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曹操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惊心动魄事件后,心力交瘁,倒在客店床上就呼呼入睡了。这也说明这个人具有极为强悍的心理素质。但陈宫却辗转难眠。他站在曹操的床前,看着这个令他爱恨交迸的人,慢慢拔出了长剑……
曹操先是误杀吕伯奢家人,紧接着又将吕伯奢杀害。这一系列的反常行径给陈宫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此前他甘愿放弃当县令的安稳日子,冒着被砍头的风险跟着曹操,想要为振兴汉室做一番事业。但曹操悍然杀吕,一下子就扯掉了陈宫眼中的光环。曾经的英雄不过是个狼心狗肺之徒。按照陈宫一贯的价值标准,他应该义无反顾地杀掉这个暴露了本来面目的曹操。
但是,“自我辩护”倾向无意识地扼住了陈宫的心灵,就像曹操口出恶言以证明自己没有错那样。
如果陈宫杀了曹操,那就证明他此前私放曹操、弃官跟随是一个天大的错误。陈宫不能接受自己竟然会犯这样的识人不明的错误。这样造成的认知不协调丝毫不亚于曹操滥杀无辜造成的失调。
所以,陈宫握剑的手就开始颤抖起来:“我是为了国家大义才跟着他到这里的(潜台词是:我没有犯错误)。如果杀了他,就是对国家的不义,唉,算了吧,还是不杀他了。”
为了国家大义而不杀曹操,这个理由很冠冕堂皇。曹操现在是董卓的敌人,董卓是国家的敌人,据此,杀了曹操正好称了董卓的心意,那么就是对国家不利了。这个理由足以让陈宫平衡心理了。
但是,陈宫也不能再追随曹操了。如果再跟着这个和自己的道德准则格格不入的“狼心狗肺”的家伙,陈宫的内心就会每天不得安宁。
所以,陈宫决定悄悄地离开,自行踏上了去东郡的路途。
从陈宫这一段的行为来看,他是个很果断的人。但是,果断的同义词往往就是冲动。他一时冲动就追随了曹操,他又一时冲动就离开了曹操。这也注定了他的职业生涯就要在动荡中度过。实际上,即便是要离开曹操,他也完全可以不动声色,采用一种更为柔和的方式离开。因为,他刚刚离开的这个人,雄才大略,即将在风云变幻的权力舞台上粉墨登场。而想要做一番事业的陈宫,无论是与他为友,还是与他为敌,都摆脱了不了这个人的阴影。
次日天明,曹操一觉醒来,发现陈宫不见了,顿时就明白了:“这个人见我说了这两句话,就怀疑我不是仁义之人。其实这不过是我找的一个理由罢了。”
自己和别人总是不一样的。自己的成功都是努力得来的,别人的成功不过是幸运使然。自己的错误总是能找到理由的,而别人的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
前NBA巨星“魔术师”约翰逊在被检测出HIV呈阳性后(艾滋病毒携带者),曾经说过:“对我来说,艾滋病是他人的疾病,它是同性恋者和吸毒者的一种病症,而非属于我这样的人。”约翰逊正是因为与为数极多的女人性乱交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但他竟然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张伯伦……”。张伯伦是另一个以性乱交闻名的前NBA巨星。约翰逊的行为和张伯伦毫无二致,但他竟然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张伯伦绝不相同。
曹操也是这样,滥杀恩人和无辜对别人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而轮到他自己,用一句“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了。
曹操不敢久留,立即出发,连夜赶到陈留,和父亲家人会合。
陈宫的不告而别对曹操是极其沉重的一个打击。这并不是说陈宫是正要起事的曹操不可或缺的助手。其原因在于,陈宫是曹操人生中第一个虔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尤其这种追随还发生在曹操的逃亡途中。人对于第一个总是最在乎的,就像人最难忘掉的是初恋情人,对人打击最大的也是第一次失恋一样。陈宫之后,有很多人成了曹操的追随者,但都没有像陈宫这样让曹操欣喜。陈宫之后,也有很多人背叛了曹操,但都没有像陈宫这样让曹操难过。
陈宫的追随点燃了曹操的雄心壮志,让他第一次有了成为“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大人物的自信心。
反过来,正因为曹操如此看重陈宫的追随,那么,他的离去也让曹操备受打击,并耿耿于怀,始终没有忘怀。
曹操来到陈留,找到父亲,却一句也没有提吕伯奢的事情。曹操要父亲遣散家资,招募义兵,讨伐董卓。
曹操的这个策略是对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当时,董卓已经把持了朝政,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如果一味躲藏,是逃不过去的。只有自己招兵买马,强大实力,才有可能保住性命。
但曹嵩说:“我们的家产太少,恐怕不足以募兵举事。不过这里有一个巨富,叫做卫弘,仗义疏财,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大事可图。”
曹操当即请卫弘来家赴宴,对他告白说:“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天下人恨之入骨。我有心力扶社稷,只恨心有余而力不足。您是忠义丈夫,所以特意向您哀告,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卫弘说:“我早有这个心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现在既然你有此大志,我愿意将家产资助你。”
曹操大喜。
卫弘与曹操素不相识,为什么初一见面就愿意舍弃家产,倾力相助曹操成事?
一方面是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人人都想擒而诛之。另一方面,董卓大力追捕曹操等于是给曹操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活广告。曹操本来人轻名微,现在却变得广为人知,知名度大大增强。而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行刺失败,本来是一种临阵退缩的懦夫行为,根本就是要被唾弃的。但董卓的追捕却等于是将曹操的懦夫行为转变为英雄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董卓的本意。但人们只知道,在董卓权势滔天的时候,只有毫不起眼的曹操站出来敢于刺杀他。这样,曹操的美誉度也与知名度同步增长。
当一个人成了名人,成了英雄,关注、财钱、人才都会如飞蛾扑火般自动前来。按照惯常思维忠于汉室的卫弘愿意散尽家产资助曹操,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曹操当即明白,刺董已经成为自己最可大用的资源。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皇帝来给自己造势。只要抓住这两点,万事无往而不利。
曹操命人到各地去宣示皇帝的命令(这当然是曹操假托的),要各路诸侯联手起兵,讨伐董卓。同时,在陈留这里竖起招兵白旗,上面写着大大的“忠义”两字。
大旗一树,应者云从。曹氏宗族的曹仁、曹洪,与曹操亦属同宗的夏侯惇、夏侯渊均率兵前来。乐进、李典也来投奔。另有壮士五千,成了曹操最初的班底。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而四方闻讯,前来送粮食者,不计其数。曹操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原始积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董卓成就了曹操。
再说袁绍,得到了曹操假传的圣旨,也聚集部下的壮士商议。这时候的袁绍,身边谋士有田丰、沮授、审配、郭图等人,武将有颜良、文丑等人,手下又有精兵三万,正是兵强马壮。袁绍引兵来与曹操会合,一起讨伐曹操。
袁绍的加入更增加了举兵的号召力。曹操的名声是刚刚兴起的。而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站出来登高一呼,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此时的曹操。
天下诸侯纷纷起兵响应,计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等,算上曹操袁绍,一共是十八路诸侯。
这些人均是割据一方的豪强,曹操能够将这些人聚合起来,也确实是不容易。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年刘关张起兵时的情况,做一个对比。
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要起兵征讨黄巾军,也只聚齐了三五百人马。而曹操招募的兵马人数竟然是刘备的十几倍。而且,连名声显赫的袁氏兄弟以及其他豪强都愿意前来会盟。这更彰显了曹操如火箭般上升的影响力。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就此傲然升起。
但令人意外的是,曹操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讶异的决定。
按照常理,曹操是挑头反对董卓的,这些人是曹操通过矫诏聚拢起来的,那么,当十八路诸侯推举盟主的时候,曹操应该是优先的人选。而且,一般人在盛名权威骤然来临的时候,往往会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甚至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有能力,有资格担任盟主之位。
但是,曹操却很清醒,他主动地推举袁绍来担当盟主。曹操的这一招非常厉害。成大事者并不是要事事争先的。懂得主动退步的人,才更能进步。
曹操的声望与实力还远远不及袁绍,就算他当上了盟主,也很难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诸侯。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推举的袁绍呢?这样,不但袁绍会领他一份情,而且也会给其他诸侯留下一个好印象。
袁绍虽然心中早以老大自居,但还是推让再三,这也是中国人惯常做的功课。直到众人都说:“非本初不可为也。”袁绍这才答应。
××××××
心理感悟:对手比朋友更能成就你。
创建缓存:29085 大小: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