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7-31 11:00:49
心理诸葛08
诸葛亮怎么能爽快答应呢?
他精心筹划,精心运用“光晕效应”,将自己包装打造成“得之可安天下”,足可媲美姜子牙和张良的“天下奇才”,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拒绝!
这并不是诸葛亮一定要故弄玄虚,而是如果不这样做,即便刘备三顾茅庐,恳请他出山,他也无法建立起足够的威信,从而也无法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为诸葛亮的年纪很轻,资历为零,但是他的目标却很远大。只有让刘备觉得得到诸葛亮是如此的不容易,才有可能在他人对诸葛亮提出质疑的时候,刘备会固守维护自己当初的立场和判断。否则,以一个嘴上无毛的年轻小伙子,怎么来身居高位,调度指挥这一帮如狼似虎,纵横天下数十年的豪杰之士呢?
诸葛亮一拒绝,刘备可就着急了。实际上,刘备的内心的追求已经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他一直以来的目的是要辅助汉室,安定天下,而请诸葛亮则是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延请的过程一再遇上困难,一再遭受挫折,刘备已经将请诸葛亮出山这一手段目的化了,而且,由于“光晕效应”和“投入陷阱”的双重作用,刘备更是产生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
当然,手段和目的在某一阶段的易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手段可以视为阶段性的目的,目的也可以视为阶段性的手段。两者之间存着辩证互动的关系。
就此刻而言,请诸葛亮出山已经成为刘备现阶段必须完成的目的了。但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诸葛亮准确地把握住刘备当前唯一的目标就是请自己出山,他只需同意就可以了,而根本不必对刘备展开长篇大论的战略远景规划。也就是说,诸葛亮说什么内容根本就不重要,哪怕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有见解的主张,也不会影响刘备请他出山的坚强信念。
但是,就像所有的人一样,对于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对于自己认为非常独到的见解,总是想让公之于众,来获得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的。诸葛亮此前已经为刘备的来访精心做了准备,他仔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得出了最适合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这个时候,他当然是“不吐不快”的。
诸葛亮于是继续引刘备上钩:“既然你想听听我的见解,我倒是想先听听将军您的志向!”
刘备一向韬光养晦,从不肯吐露自己的远大志向,但他知道现在必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他一再把诸葛亮视为姜子牙张良之属,实际这是可以照出刘备内心的一面镜子:刘备显然是想自己成为周文王汉高祖的。但这个想法在当时还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刘备公之于众,那么和其他有觊觎之心的人就没有两样了。刘备本来势力单薄,如果再失去道义上的美誉,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梦想了。但此刻,他担心自己不对诸葛亮说明自己的志向足够远大,足可以给诸葛亮位极人臣的舞台,那就不能说动诸葛亮了。
所以,刘备屏退左右(注意:是屏退左右),对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倾颓,天下大乱。我是真想伸张大义于天下啊!可是由于我智术短浅,到今天一无所成。可是我仍然不甘心了。正想请先生指教一二!”
刘备的话还是比较隐晦含蓄,但诸葛亮心领神会,顺势抛出了自己的“三分天下论:
“自从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不响,兵力不多,但曹操最终能够以弱克强,战胜袁绍。推究缘由,并非只有天时,更重要的是他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人能与其争锋。江东的孙权在父兄三代的努力下,占据险要地势,得到民众的拥戴和能臣的辅佐。东吴可以视为盟友而不宜当成谋取的目标。荆州北控汉水和沔水,远至南海的物资都能运来,东面和吴郡、会稽郡接壤,西边连通巴、蜀两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它的主人却守不住,看来这地方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夺取的意愿吗?益州土地广阔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关塞险要,当年汉高祖就是凭借这个地方成就霸业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百姓兴旺富裕,但刘璋却不知道加以存恤。有智谋和有能力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既然是汉室之胄,信义之名著于四海之内,现在正广招英雄,求贤若渴。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凭借两州地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务。一旦天下发生了变故,就派一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向宛、洛进军。您亲率益州军队出兵秦川。那里的百姓看到朝思暮想的王师,必定纷纷出迎,盛情接待。如果真的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很多人以为这是诸葛亮的“统一天下论”,但其实不然。
诸葛亮的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分天下”,第二部分才是“统一天下”。这两个部分在诸葛亮心目中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部分“实”,可谓是战略目标,是他出山后一定要实现的,也是他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刘备实现的;第二部分“虚”,可视为战略远景,到底能否成功,则不是仅靠人力所能实现的。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诸葛亮应该是当时最具战略眼光的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远胜常人。他的师友司马徽、崔州平都曾经评论过天下大势,认为“大治之后必有大乱”,汉室已经统一了四百多年,接下来必然是割据混战的乱世。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但是,他也知道,刘备是不可能仅仅满足于三分天下的,为了因应刘备的需求,诸葛亮必须加上“如果天下有变”的这一段。但这仅仅是“如果”,仅仅是用来满足刘备对未来远景的憧憬的。诸葛亮内心认为,真正切实可行的就是三分天下据其一。如果刘备能够完成这个目标,就已经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最大的一种战略可能了。
刘备此刻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诸葛亮说的内容,因为这是以后有大量时间可以探讨的。他最关心的是尽快说服诸葛亮同意出山,所以,他并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诸葛亮所说的内容,只想附和迎合,满足诸葛亮的“展示欲”后,赶快让他答应跟自己回新野。
只关注于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往往无暇顾及整体和长远,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认知倾向。刘备也不例外。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不过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都是汉室的宗亲,我不忍心夺取他们的地盘啊?”
诸葛亮以为这不过是刘备的一贯的“托辞”而已,在他的心目中,政治家是不能有妇人之仁的,该出手的时候必须出手。所以,诸葛亮在这样的认知倾向下,就不再展开论析,而是淡淡地说:“据我夜观天象,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刘璋也非立业之主,荆州益州久后必归于将军。”
诸葛亮和刘备各自的认知倾向,让双方都以为对方懂得了自己的意思,但其实双方都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按照诸葛亮的理解,他认为刘备内心是会同意对刘表下手,占据荆州的。这样就能顺利拥有立身之基,然后再以此为条件,和孙权对等性地联合,共同应对曹操。但诸葛亮决没想到,刘备说的“不忍心对刘表下手”,绝非托辞,而是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当后来诸葛亮真的建议他这样做的时候,他断然予以拒绝。这等于是把诸葛亮逼上了绝路。因为一个赤手空拳、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怎么可能说服孙权来和你联合抗曹呢?
如果诸葛亮知道刘备的真实想法,他说不定就会不出山了。因为当时的天下,曹操和孙权势力已成(参见地图),一穷二白的刘备是很难对他们下手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挑最软的柿子来捏。而刘表是最近在眼前的软柿子。不对刘表下手,根本没法开展霸业之旅。诸葛亮的“隆中对”,当然是非常杰出的战略规划,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地图,恐怕也会得出“只能如此”、“不得不如此”的想法吧。
刘备对名声的顾忌,等于是拴住了诸葛亮的手脚。唯一的一条路被刘备堵死后,诸葛亮其实已经很难施展拳脚了。但他已经出山上了刘备的“贼船”,哪里还有退路呢?
这也逼得一生谨慎保守的诸葛亮在出山初期,频频行险,孤身独自去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和“资产”几乎为零的刘备联合抗曹,后来又不得不连蒙带骗地“借荆州”,总算是为刘备谋得了立身之基。
但这样的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了诸葛亮出山之前的预计,而且也为蜀汉后来与东吴交恶埋下了祸根。
凡此种种,都是这次“隆中对”,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对个明白带来的后续影响。
但不管怎样,刘备和诸葛亮终于达成了“共识”。诸葛亮终于决定要出山了。诸葛亮是个精细的人,他吸取了徐庶被曹操赚去老母的教训,提前安排好了家眷,杜绝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
心理学家感悟:目标与手段的阶段性错位,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误区。
创建缓存:6a93e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