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8-13 22:02:36
心理诸葛10
刘备对诸葛亮好,关羽和张飞很不开心。睿智而敏感的诸葛亮早就觉察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自己遭遇了很严重的“信任危机”。关张二人是刘备组织中除刘备外最重要的人物。这两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尽管刘备此刻对自己信任有加,但如果不尽快证明自己的超级能力,树立牢不可破的威信,关张的态度迟早会影响到刘备。
由于“评价顾忌”使然,诸葛亮要想尽快证明自己。诸葛亮还没想好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非常及时地给诸葛亮创造了一个机会。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
曹操已经让刘备安耽太久了,他知道不能给刘备太长的喘息时间,他决定发起南征,对刘备下手。夏侯惇主动请命,曹操任命他为都督,以于禁、李典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
曹操的举动给了诸葛亮一个最好的证明自己的机会。主观上为了自己,客观上却帮了别人。这就像硬币的两个面,很难绝对分开。
但是,面对曹操的“帮助”,诸葛亮却很不开心。因为他这个时候根本不想和曹操打交道。
诸葛亮理想的战略三步走是:取代刘表、联合孙权、对付曹操。这是最符合刘备利益的战略步骤。只有先取了荆州,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基地,也才有了和孙权平等交往的资格,从而才有可能联手孙权。坐拥荆州,刘孙结盟之后,诸葛亮自信凭着自己的能力,就足以应对强大的曹操了。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不符合诸葛亮的想法。刘备不肯对刘表不义,和孙权联合也还没有半点影子,曹操却已经派了悍将夏侯惇来进攻。诸葛亮顿时陷入了两难之中。不击败夏侯惇,关张必然抓住这个把柄,将自己定性为无能之辈,让自己无法立足。击败夏侯惇,就会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甚至会亲率大军来攻打,顺势将刘备刘表一齐歼灭。
夏侯惇出征之前,诸葛亮的朋友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决定帮朋友一个忙。因为他知道,现在诸葛亮还不具备对付曹操的实力。但徐庶没有想到,他主观上想帮一下朋友,客观上却帮了敌人。
徐庶知道自己的话还是有分量的。他对夏侯惇说:“将军你不要轻视刘备。他现在得了诸葛亮,如虎生翼!”徐庶的目的是想通过“第三方推荐”来强化诸葛亮的能力,让夏侯惇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听了,立即问道:“诸葛亮是什么人?”
曹操心怀天下,求贤若渴,此前却没有听说过诸葛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诸葛亮的交往圈子很小,只限于襄阳附近的一个小小圈子”。
徐庶说:“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熟谙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非等闲之辈。”
徐庶说了一大堆,曹操还是没有搞懂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溢美之词要产生“光晕效应”,是需要充足的铺垫和精妙的技巧的。在这方面,徐庶的功力和诸葛亮还是差得很远。
曹操直接发问道:“那么,诸葛亮和你相比怎么样呢?”
曹操的思维非常清晰,以徐庶为基准来衡量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对办法。徐庶两次杀败曹仁,轻松夺了樊城,曹操对他的能力非常认可。
徐庶说:“我的能力不过是萤火虫般的光亮,哪里能跟诸葛亮的皓月之辉相比呢?!”
徐庶主观上希望通过神化诸葛亮来阻止曹操这一次的南征,但客观上却激发了夏侯惇的好胜之心,让他进攻刘备之心变得更加急不可耐。
因为,当“第三方推荐”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敌对阵营的人时,“推崇”往往就异变为“激将”。
果然,夏侯惇听了徐庶的话,立即就翻脸了,大声呵斥道:“徐元直,你这句话可说错了。以我看来,诸葛亮不过是草芥之辈,有什么可怕的?!我如果不将他击败,活捉刘备,愿意输了这颗项上人头!”说完,夏侯惇奋然告辞曹操,厉兵秣马,登上征程。
徐庶对自己不小心激发了夏侯惇的斗志而略感不安,但随即想到了“骄兵必败”这四个字,也就心安了。
曹操来攻,对诸葛亮来说,是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同样,对关张二人来说,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只不过,诸葛亮想证明的是自己的能力,关张想证明的是自己的眼光。这两个人存心要看诸葛亮的笑话,想让他在大败之余,无话可说,无颜再留,灰溜溜地走人。
关张早就做好了“不出力”甚至“不出工”的准备。刘备差人来请二人商议对策。
刘备说:“现在曹操派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二位兄弟,该如何迎敌啊?”
关羽还未开口,张飞已经嬉皮笑脸地说道:“大哥,你派‘水’去迎敌不就行了?”
“水”?“谁”?刘备一时还没明白过来,看到张飞一副手舞足蹈的惫赖模样,这才明白过来,正色说道:“出谋划策靠孔明,上阵杀敌还是要靠两位兄弟,你们可要摆正态度啊。”
刘备觉得关张的态度有问题,内部的不和谐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他挥挥手,让关羽张飞先退出,再请诸葛亮前来议事。他要和诸葛亮先谈一谈。
刘备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淡淡一笑,说:“曹兵有什么可怕的呢?”刘备想,会者不难,对于高人来说,曹兵当然是没什么可怕的。当初徐庶也是轻松赢了曹仁。而诸葛亮的能力远胜徐庶,这样一对比,自然是更加不把曹兵放在眼里了。
刘备非常高兴,但诸葛亮立即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诸葛亮说:“不过,我现在却没办法来对付曹兵。”
刘备又急又疑,追问究竟。诸葛亮说:“您的两位兄弟一直对我不服气,我指挥不动,怎么来行兵布阵呢?除非您把剑印委托授权给我。”
诸葛亮这是借机主动要权。刘备请他来当军师,本意是让他当参谋的。刘备只是听取他的建议,发号施令还是由自己来。但诸葛亮明确而坚定地提出了要由自己来部署安排。这第一次的交锋非常重要。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诸葛亮此刻不说这番话,定位于“参谋”的角色就此定型,日后就没有机会再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了。而第一次,正是让刘备无法拒绝的唯一的最佳时刻。
刘备只能同意将剑印委交给诸葛亮,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拒绝会伤害诸葛亮的自尊心。由此,诸葛亮成功地将自己由参谋的身份转化成了三军主帅。而这一份权力,一旦入手,诸葛亮再也没有放开过。
诸葛亮立即聚集众将听令。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发号施令。诸葛亮知道自己只有一次表现机会,许胜不许败。但是,曹兵有十万之众,而刘备只有三四千兵马,其中的三千人还是诸葛亮新近刚刚招募训练的新兵。两相比较,强弱悬殊。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他人在场”的压力下,受“评价顾忌”影响,终于在最后一刻做出了行险的决定——火攻!
诸葛亮派关羽张飞各领一千五百军马,在博望坡左右埋伏,先放过曹兵,待火起后,再发动攻击。诸葛亮又派关平刘封准备引火之物,瞅准时机放火。再派赵云为前部,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诸葛亮再请刘备率一支军马,随时接应救援。
分派已定,张飞却懊恼了,质问诸葛亮说:“你给我们都派了任务,那么你自己干嘛呢?”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我独自镇守新野县城。”
张飞一阵大笑,说:“你倒是聪明得紧。我们都出去卖命,你却在家里安坐。这是什么道理?”
诸葛亮知道,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中心途径的说服是没有用的,只能采用外周途径。他指了指剑印,说:“剑令在此。违者必斩!”
刘备也为诸葛亮帮腔,说:“兄弟不可违令!”
张飞关羽冷笑而去,内心犹自不服。
关羽张飞的这种态度其实是对诸葛亮的一种隐性攻击。攻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为目的的。而工具性攻击则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关张对诸葛亮进行隐性的工具性攻击,是为了达到把诸葛亮排挤走的目的。这种攻击在职场是屡见不鲜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应对这种攻击,是无法在职场立足的。
诸葛亮显然不是善茬,他不但有效反击了关张的攻击,而且还利用关张的攻击,达到了将军政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最优目的。
但是,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即便是聪明冠绝天下的诸葛亮也不能享尽好处而不付出代价。诸葛亮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差点让他的出山行为变得毫无意义……
×××××××××××××××××××
心理学家感悟: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似乎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恒定法则。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晚21:50于别馆13B
创建缓存:4af67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