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90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10-10 22:47:19
      
        心理诸葛18
        江东群儒虽然也觉得薛综所说太不象话,但外群体偏见是无处不在的。诸葛亮和己方毕竟是属于两个群体的,决不能眼睁睁看着己方这个群体就这样被诸葛亮一个人挫败,于是,又有一人挺身而出,发起攻击。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是相国曹参之后。你的主公刘豫州虽然自称中山靖王的后裔,却无据可考,眼下更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佣夫,哪里能和曹操相抗衡呢?!”
        这家伙另辟蹊径,从“血统论”下手,但其宗旨还是没有脱离抬高曹操,贬低刘备(以简介贬低诸葛亮)。
      
        诸葛亮看了一眼,认得是吴郡陆绩陆公纪。多认识人还真是有好处啊,诸葛亮要是没认出他来,还得费点口舌击退他。但是,既然诸葛亮认出他来了,击败他就易如反掌了。
        陆绩可是一个大名人,在6岁的时候,就红遍大江南北了。当时,这个少年才子去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偷偷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这个故事就此广为流传,后来还被收入《二十四孝》一书,是为“陆绩怀橘”。
        诸葛亮呵呵一笑,用手做了一个往怀里放橘子的动作,说:“您不就是那个在袁术宴席上偷橘子的陆郎吗?呵呵。且坐好了,听我慢慢说来……”
        陆绩一听,顿时羞红了脸。
      
        陆绩当年的行为,本属于“小偷小摸”的行为,但一来他年仅6岁,二来是出自一片对母亲的孝心。所以,人们也就不以为忤。在将他的事迹收入《二十四孝》时,人们为了美化他,故意用“怀”字取代了“偷”字。但不论如何,这件事就算不违道德,也是孩子气的行为。
        诸葛亮当众提出后,等于是将陆绩定义为一个“小儿”,而非东吴鼎鼎有名的士大夫了。这样,两者之间就不再是平等交往的关系,而是诸葛亮(大人)远高于陆绩(小儿)了。而且,诸葛亮还话中有话,隐隐含有“连一个偷拿橘子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东吴杰出的谋士,为什么还要以出身和血统来羞辱别人呢”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根本无需再多加辩解,就足以让陆绩羞愧难言了。
      
        但诸葛亮连驳四人,跑顺了嘴,一时也刹不住车,就继续说了下去:“当年汉高祖,出身也不过是泗水亭长,却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我的主公,就算不是汉室宗亲,但他仁慈忠孝,天下皆知,为什么要以织席贩履为耻呢?你这不过是小儿(注意这两个字的分量)之间,不足与高士论辩。难道你自己不觉得羞耻吗?”
        陆绩为之语塞。
        但江东毕竟人才辈出,立即有人接过来话茬:“虽然我江东才俊,都被你强词夺理,我倒要问问你,你研读什么经典?”
        说话的是彭城严曼才。这几乎是东吴方固定的辩论套路了。先是抛出一个貌似无关痛痒的问题,却提前为你不经意的回答设好了一个陷阱。
        经过几个回合,诸葛亮早已熟谙他们的辩论套路,就不再和他们玩你来我往的回合了,而是直截了当跳过那个铺垫的回合,直奔主题:“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哪里能兴邦立事?古有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都有匡扶宇宙之才,却不知道他们生平研读何样经典?哪里像那些书生,只能在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
        严曼才垂头丧气,无言以对。
        江东群儒,见诸葛亮面不改色,对答如流,滔滔如江河之水,不觉黯然失色。但犹有张温骆统等人想要发难。
        诸葛亮此时已经进入了最佳的辩论状态,哪里还会害怕呢?但如果诸葛亮沉浸于此,将全盘精力用上,反而与己不利。因为他今天起早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江东群儒辩论,而是要说服孙权联手抗曹的。舌战群儒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为说服孙权而争取舆论的手段。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也迷失在将手段视为目的的误区了。
        幸好从外面来了一个人,一声断喝,解了诸葛亮的羁绊。这个人正是老将黄盖。黄盖素来和鲁肃交好,也是主战派的骨干。黄盖说:“孔明是当世奇才,前来帮我们抗曹。你大敌当前,你们不去好好想想怎么应对,却在这里用口舌难为孔明,是何道理?现在吴侯已经在等诸葛先生了,请先生快快前往相见吧。”
        诸葛亮就坡下驴,跟着黄盖出来,去见孙权。黄盖对诸葛亮说:“先生的这些金玉之言,为什么不去对吴侯说,跟着帮酸儒辩论有什么用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诸葛亮顿时明白了过来。是啊,抗曹的决定权掌握在孙权手中,就算江东群儒全部被自己言辞击败,难道他们就能转而抗曹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的观点一旦公之于众后,越是被别人辩驳,反而会越是维护自己的立场。这是“一致性原理”在作怪,很难幸免。
        再说鲁肃早已等在门口,一见诸葛亮来了,连忙说:“诸葛先生,你去见吴侯,可千万别忘了我当初提醒你的话啊!”
        鲁肃的意思是,你千万不要如实描绘曹操的实力,一定要贬低他,只有这样,孙权才有可能扔下畏惧之心,奋起迎战。
      
        诸葛亮当然明白鲁肃的意思。但诸葛亮会按照他的想法去说吗?
        诸葛亮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如果他按照鲁肃所想的,对孙权说,曹操实在不堪一击,我们不久前仅仅以数千人马,就打了两个大胜仗。现在你们江东兵强马壮,又有长江天险,怕他何来?
        这样,孙权当然会勇气满溢,立即宣战。但对诸葛亮,对刘备又有什么好处呢?既然曹操如此差劲,我们东吴自己完全就可以完胜,根本用不着刘备帮忙了。
        所以,诸葛亮出于自己的立场,非但不能说曹操实力孱弱,反而要添油加醋述说曹操十分强大,非得孙刘联手,才有可能与其对抗。只有这样,刘备和诸葛亮才能名正言顺地从胜利果实中分一杯羹。
        但诸葛亮这样说,也有很大的风险。这就是鲁肃此前担忧的。孙权此时还没有见过世面,如果将曹操说得超级强大,很容易吓着他,加上张昭等众谋士“和”风劲吹,说不定孙权很快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向曹操投降了。
      
        而这样的结果对刘备就更惨了。孙权一旦投降,曹操就基本一统天下了。那么,天下再大,也没有刘备立足之地了。
        由此可见,说服孙权联手抗曹的难度极大。这也是对诸葛亮的最大考验!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诸葛亮此来本就是火中取栗,没有退路的。在紧要关头,再谨慎的人也会选择冒险。
        孙权与诸葛亮相见,请诸葛亮落座。诸葛亮再三谦让,遂坐于侧。
        孙权说:“我多次听子敬提起你的德行,今日有幸相见,还望先生多加教诲啊。”
        诸葛亮说:“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孙权直入主题,说:“听说你近来在新野辅佐刘备,和曹操多次交手,不知胜负如何啊?”孙权这也是明知故问,却是开启话题的一种高明手法。他事先早已经知道,诸葛亮用兵如神,以少胜多。但他这样说,选择了谈话对象最得意的事情设问,等于是施惠于人,给人一个很大的面子,让人可以顺势畅谈自己的得意之举而没有炫耀之嫌。
      
        但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停住。孙权也就可以趁势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不过,诸葛亮没有按孙权的套路来。主动权始终是控制在他自己手中的。
        诸葛亮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刘豫州兵不满千,将只三四人,加上新野城小无粮,怎么能抗拒曹操呢?”
        孙权一愣,心想:“你所说的,怎么跟鲁肃对我说的不一样呢?”
      
        孙权继续发问:“曹操共有多少兵马啊?”
        诸葛亮说:“马步水军共有一百多万。”
        鲁肃在旁听了,气得鼻子都歪了,心想:“我千叮万嘱,要你往少里说,你怎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呢?”本指望诸葛亮能够坚定孙权抗曹之心,没想到诸葛亮就像是曹操派来的劝降说客。鲁肃万分后悔自己带诸葛亮来见孙权。
        孙权倒吸一口凉气,但还抱有侥幸心理,说道:“哪里会有这么多兵马呢?其中不会有诈吧?”孙权自己其实只有精兵数万,如果曹操真的有一百多万人马,那还打什么呢?赶紧投降吧。
        诸葛亮微微一笑,说:“我担心吓着了你们江东人,这还是往少里说的呢!不信,我就来给你们算算账!”
        ××××××××××××
        心理学家感悟:你孜孜以求的目的,也许仅仅是别人的手段!
      

喜欢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返回目录

[87]   [88]   [89]   90   [91]   [92]   [93]  

[首章]  [尾章] 90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b4ab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