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
迟玉德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10-1321:45:07
9.袁世凯对阵金玉均
大清帝国想要保住朝鲜,明治日本却想要撬走朝鲜,为了抢夺对半岛的主导权,中日双方进行了明争暗斗,袁世凯与金玉均是中日各自的代理人。
袁世凯我们都熟悉,晚清重臣,民国大总统,一代枭雄,临了儿犯了回糊涂。袁世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而朝鲜是这个传奇的起点。
平叛结束后,袁世凯随大清远征军返回北京,不过没过多久他又以“帮办朝鲜军务”的身份返回了半岛。这一年袁世凯二十三岁,青春昂扬,意气风发,他急需展示才华的舞台,动荡的朝鲜成了他绝佳的选择。
正统的中国人不会喜欢袁世凯,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孩子”。袁世凯出生于河南官宦之家,自幼顽皮,从十四岁开始混迹于青楼妓馆。袁家在当地是豪门大户,男孩必须走科举之路,袁世凯在十七岁时考举人,结果没中,到了二十岁时再考,结果又没中。三年复读生活耗尽了袁世凯的热情,他放弃了科考转而投军,对这一决定,他如是解释:“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1881年,闵妃开始组建别技军,而袁世凯投奔到了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吴长庆是袁世凯嗣父的铁哥们,对袁世凯非常关照,分配他到营务处做秘书工作。1882年春节期间,庆字营内发生了一起士兵骚乱,留守士兵因喝酒赌钱打了起来,当时吴长庆等军官都回老家了,没有人能镇得住闹事乱兵,局面逐渐不可收拾。在这个关键时刻,袁世凯站了出来,他以有吴长庆密令为由枪毙了挑头者,一下子把所有人给镇住了。骚乱就像男人的激情,来得快去得更快,冲锋时雄赳赳,撤退时软趴趴,不过是纸老虎!袁世凯开枪杀人时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吴长庆则因为这一点看中了袁世凯。吴长庆是一名淮军军官,常年与太平天国作战,他深知,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为将者必须要有胆略,袁世凯正具备这样的素质。
当年7月份朝鲜爆发壬午军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赴朝平叛,他的头衔是“前敌营务处帮办”。在这次行动中,袁世凯贡献颇多,他以雷霆手段迅捷整肃了军纪,使清军能及时赶到汉城,此外,他还一手策划了抓捕大院君的鸿门宴,并在行动期间身先士卒,令上下为之动容。朝廷对于袁世凯大加赞赏,先封他为五品同知,后派他帮办朝鲜军务。
袁世凯赴朝是闵妃政府要求的,袁世凯的任务是帮助闵妃训练一支“新军”。日本教官训练的别技军是壬午军乱的导火索,肯定不能再练了,可是闵妃又需要一支能能打仗的新式武装,于是他想到了年轻军官袁世凯。闵妃之所以看重袁世凯想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袁世凯比高宗更像男人,而闵少『妇』尚未过怀春年纪;二是袁世凯比其他清国官员更真实,更随性,更可以亲近。
对于闵妃的邀请,袁世凯欣然接受,他寻觅这一机会已经很久了。事实上,袁世凯早在二次落榜后就开始攻读《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他在庆字营期间还从吴长庆那学到了淮式治军之法。袁世凯投军后运气不错,表现可圈可点,自我感觉异常良好。亨利·福特曾经说,“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袁世凯开始练兵了,他在汉城招募了一千人,用组建淮军的办法组建这支“新军”。袁世凯渴望出人头地,他练兵时非常卖力,仅用月余时间就把自由散漫的农民变成了令行禁止的军人。
高宗和闵妃对袁军官的表现十分满意,袁世凯很快就成了朝鲜政坛的红人。袁教头还特别善于交际,他有一种八面玲珑的本领,能在短时间内笼络人心,既能让人有乍见之欢,又能让人有久处之乐。袁世凯为人豪爽、见识不凡且务实奋发,既能吸引开明士绅,又能鼓舞落魄举子。总之,袁世凯成了朝鲜王国的“万人迷”。
不过,再红的明星也有人骂,有些人骂是因为看不惯,有些人骂则是因为利益冲突。袁世凯是大清帝国的代理人,他干得越好就越碍日本人的眼,在半岛之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
(未完待续)
日期:2014-10-2621:21:12
(正文接续)
金玉均是一名爱国者,同时也是一名亲日派,他爱国的方式就是亲日。
十九世纪末,日本一日千里,蒸蒸日上,代表着梦想与希望;而同时期的中国软弱迟缓,垂垂老矣,甚至都罩不住自己的行省(台湾)和属国(琉球)。中日此消彼涨之势已然明显,两国对半岛的争夺又是零和博弈,朝鲜人必须在“亲华”与“亲日”之间做出抉择。
在朝鲜,要老百姓不仇日都很困难,就更甭提亲日了。不过,仇日不等于亲华,清廷在平定壬午军乱时充当了大恶人,它逮捕了大院君,屠杀了起义者,复辟了外戚党,严重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感情。
创建缓存:0424d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