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1节

姜狼豺尽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就像提竹林七贤很少提到山涛、王戎一样,在建安七子中,徐幹、应玚、刘桢相对比较陌生,但名气和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比如贺方回名气不如周美成,但谁能说贺铸写词不如周邦彦?能进入建安七子的,都是当时文坛最顶尖的才子,没两把刷子,进得去么?
        徐幹赋、诗俱佳,可惜徐幹的赋现在多是残篇,比如《齐都赋》,其中有两句写的最精彩:“皓皓乎若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徐幹的诗留传不多,比较有名的是《室思诗》六首,描写妻子抒发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写的非常真挚动情。
        尤其是第三首写的尤其好,诗如下:“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这一句最精彩,将思念比喻成滔滔不绝的江水,江水永远不会停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停止,非常的感人。
        刘桢也长于写诗,以《赠五官中郎将(曹丕)四首》最为知名。刘桢的风格相对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家,他的风格渐趋于悲壮苍凉,铮铮有不平之鸣。可以说刘桢的诗与唐边塞诗的风格有些接近,如赠曹丕诗的第三首有两句写的很有这种味道:“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
        至于应玚,留下来的作品极少,但他的那首《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应玚的风格和刘桢比较接近,比较崇高自然流畅的风格,比如这首诗的前几句:“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笔由心声,自然而出,不见丝毫做作。
        建安七子是与三曹、蔡邕父女齐名的汉魏文学集团的代表人物,但在汉魏文坛上活跃的远远不止这十二个人,还有许多名动当时的文学家,比如繁钦(繁读“婆”)、王脩、丁冲等。
        繁钦是曹孟德的丞相府主簿,因为长时间在曹丕身边周旋,所以繁钦和曹丕的私交极好。曹丕本身就是个大才子,能留在他身边侍从的,也都是当时的顶尖才子。繁钦能诗能赋,虽然他的文名不太响亮,但繁钦有一首诗写的极好,就是那首描写女人冲破封建礼教,自主择偶的《寄情诗》(又名《定情诗》)。
        这首《寄情诗》是一篇乐府诗,可能是这首诗与封建礼教严重冲突,封建卫道士们自然不会宣传这首情诗。但无可否认的是,就创作手法来看,繁钦的才气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释放,如行云流水,一泄千里,是汉魏诗的极品之作。
        这首《寄情诗》的前半段写的非常“露-骨”,这个女人追求爱-情的方式大胆而炽烈,当她出门游玩时,看到一个美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当即就开房间嘿咻了。然后两人在榻上卿卿我我,说了许多海枯古烂的甜言蜜语。
        看得出,诗中的女主人公爱上了这个男人,两人约定了时间,准备下一次的幽-会。两人分手后,女主人公欢天喜地的在约定时间等待情郎的出现,可从早晨到傍晚,这个男人始终没有出现。诗的后半段,就是这个傻女人痴情等待的心理过程的描写。
        在上午的时候,女主人公还抱有一丝希望,可能是情郎有事耽误了时间。女主人公有些埋怨,但这种埋怨是建立在幸福的启盼基础上的。到了傍晚,“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女主人公终于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个男人根本不爱自己,他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他感情世界中的过客,满足了他的欲望,仅此而已。女主人公非常伤心,“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她在悲壮的夕阳下失声痛哭,用哭声宣告这段短暂爱情的结束。
        这首诗很长,但这首诗是汉魏诗中难得的爱情诗精品,不忍割爱,还是全篇摘录下来吧,诗如下: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和繁钦相比,另一位魏国名臣王脩(曹孟德任命的司金中郎将就是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他有一篇教育子女的《试子书》,没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感情真挚,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在外打拼的儿子的关心和怀念。
        我们都知道刘备那道著名的《敕后主诏》,告诫儿子刘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王脩在《试子书》中也告诫儿子:“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闻一得三,志在善人。……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浪费时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借用雷锋的一句名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之中去”。王脩担心儿子在外面学坏,就要求儿子多和有德行的高人接触,学习他们的长处,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并劝诫儿子做事不要冲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清楚再做。冲动是魔鬼,千古皆然。
      日期:2010-04-08 17:00:10
      
        四十九  蓬莱文章建安骨——三国文学纵横谈  下
          下
        上面也讲了,汉魏文坛的主要人物包括建安七子、三曹和繁钦等人。历史上有三对著名的父子文学集团:魏国的曹孟德、曹丕、曹植;梁朝的萧衍、萧纲、萧绎;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三曹和三萧都是帝王,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萧衍的文坛领袖地位稍弱一些,毕竟在他的前面还有个老妖精沈约,而曹孟德在汉魏文坛则独步天下,蔡邕之后,文坛领袖非曹孟德而谁?
        以曹孟德为首的曹氏父子文学集团在汉魏文坛上赚尽了风流,与三曹同时代的刘备父子、孙权父子不会写诗,赋也没见到一篇。曹孟德和曹丕的一些文坛事迹在之前的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都讲过了,曹植也讲了一些。为了节省篇幅,下面讲一讲曹植的那篇超级名作《洛神赋》。
        如果曹孟德,的《短歌行》可以称为汉魏诗的旗帜性作品,那曹植的《洛神赋》则当之无愧的坐上汉魏赋的头把交椅,论文采、论影响,汉魏之际还没有哪篇赋超过《洛神赋》,曹植的另一篇名作《铜雀台赋》在气势上总感觉稍弱一些。
        《洛神赋》和一个传说中的悲剧爱情故事有关,曹植和他的嫂子甄宓的关系一直不清不楚,甄宓死后,曹植带着复杂的感情,写下了这篇赋。《洛神赋》本来叫《感甄赋》,也有一说称为《感鄄赋》(鄄城——曹植封地)。魏明帝曹叡觉得《感甄赋》这个名称太敏感,为了避他母亲甄宓的讳,就强行改名。
        在曹植之前的汉魏文坛上,有许多文人都写过梦见女神的赋,比如王粲、陈琳都写过,难说曹植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这类神女赋的共同特点是明虚暗实,都是借用一个虚幻的梦境,来影射世俗的某种感情存在,曹植的《洛神赋》也是如此。
      




返回目录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首章]  [尾章] 131章/共14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ce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