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姜狼豺尽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4-08 17:04:27
五十 死亡游戏——三国战争综论
上
问一个大而泛之的问题:历史终究是靠什么推动向前的?
答案五花八门,比如人心丧失论,经济崩溃论,气候异常论。这些答案都有各自正确的因素,虽然一个时代的结束,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有一个原因,是古代新旧时代交替时的永恒定律,那就是战争!换而言之,战争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最直接原因。
战争是两个或多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解决彼此利益矛盾的终极手段,虽然军事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连半点生存机会都没有的。我们对武力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武力就像是一把利刃,我们不会拿这把刀去杀人,但我们会用这把刀自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千古至理。
从性质上来说,战争实际上也是人类竞争的一种模式,和其他竞争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战争与所有竞争都不同的是,战争的筹码是一个民族(或军事集团)的生存机会,以及成千上万的血肉之躯。战争的标签是什么?两个字:残酷!
战争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战争对历史发展的一次次洗牌,历史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什么是军事家?就是那些把战争当杂耍玩出艺术的牛人。
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就不能不提及汉末三国。由于三国本身特殊的魅力,以及《三国演义》的强力渲染,三国的战争史已经家喻户晓。三国的战争史和三国的政治史一样,都是从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开始算起的。如果不这么算,那么震撼历史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成了东汉战争史,岂非滑稽。
如果从公元184年算起,截止公元280年晋朝灭吴,三国总共发生过多少场战役?粗略估计,三国时代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六百多场,这还不包括更小的战役。可以这么讲,没有三国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三国的历史不会如此精彩。
我们对三国的三大战役已经耳熟能详了,官渡之战拉开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序幕;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夷陵之战正式确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其实这三场战役只是三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并不能代表三国战争史所有的精彩,三国精彩的战役还有好多。比如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魏吴合肥之战、魏蜀汉中之战、吴偷袭荆州之战、诸葛亮北伐、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等等。*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战争中,最陌生的就是那场发生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界桥之战,这是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军阀混战,在战争史上的知名度不高。因为篇幅有限,所以三国战争史这一篇只选三场战争:界桥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已经单独讲过了。现在先讲一讲相对陌生但却精彩十足的袁绍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
之所以要着重讲界桥之战,是因为界桥之战实际上是官渡之战的微缩版。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是曹操消灭袁绍集团、统一河北的关键性战役,而界桥之战恰是袁绍集团占领河北的关键性战役。
界桥之战的胜利,标志着袁绍河北军事集团的正式成型,袁绍才有能力和曹操掰腕子。界桥之战的发生,其实是冀州军阀袁绍和幽州军阀公孙瓒之间恩怨矛盾的总爆发,就相当于刘备和孙权彻底翻脸后,爆发夷陵之战一样。
在(东汉晚期)三国早期,公孙瓒可不是个等闲人物,他是和袁绍齐名的河北大军阀。即使在士林中,公孙瓒也是能挂上号的,公孙瓒的老师是当时士林的顶级名臣卢植。当然不能不提公孙瓒师出同门的著名师弟——草根枭雄刘备。
公孙瓒和刘备一样,身上都强烈的草根气质,热血霸道,这样的男人比孙权有趣的多。公孙瓒最牛的事迹就是带着几十个弟兄奇袭数百强悍的鲜卑骑兵,因此一战,鲜卑“不敢复入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局势。
公孙瓒从此在江湖上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不过让公孙瓒更加出名的是他组成的一支著名的骑兵近卫部队——白马义从。这支骑兵部队清一色的白色战马,能被选进白马义从的都是神箭手,个个英武帅气,功夫了得。
不过公孙瓒真正的发家致富还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他率两万多步骑兵在勃海郡大败黄巾军三十多万,收降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公孙瓒狠狠发了笔横财,一跃成为河北大军阀之一。
当时河北的形势是袁绍据南边的冀州,公孙瓒打着刘虞的旗号据北边的幽州。公孙瓒和袁绍都想统一河北,然后再南下争天下,不过最先动手的却不是袁绍,而是公孙瓒。
公孙瓒攻击袁绍的借口是他的弟弟公孙越在与袁绍的作战中战死,他是在为弟弟报仇,实际上公孙越不死,公孙瓒也要南下与袁绍决战。利益决定一切,借口都是糊弄傻小子的,千万别信,谁信谁上当。
对于袁绍来说,公孙瓒是他的统一之路上第一个强敌,翻不过公孙瓒这座山,袁绍就别想征服天下。但公孙瓒可不是一般的散兵游勇,公孙瓒手下的幽州兵战斗力非常彪悍,不是袁绍说吞掉就能吞掉的。
公孙瓒这次南下是有备而来,他对冀州志在必得,可以说这次公孙瓒出了血本。公孙瓒迎战袁绍的战阵是典型的“罗马战阵”,具体布阵是这样的:三万步兵列成方阵,左右两翼是各五千轻骑兵,中间是他嫡系的白马义从,实际上是重骑兵部队。白马义从也分为左右两部,公孙瓒居中指挥。
论步兵实力,袁绍并不弱,数万袁军步兵结阵南线,与公孙军对峙。不过袁绍并没有派出骑兵应战,而是派河北名将麹义率八百死士出场。袁绍这样安排也是无奈之举,袁绍骑兵并不多,与其拿少量骑兵和公孙瓒的一万骑兵硬碰硬,不如以智取胜,麹义就是袁绍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
麹义在投袁绍之前,一直生活在西凉地区,对公孙瓒这种阵法再熟悉不过了,之后的马超也是这样的玩法。麹义知道自己只有八百人,公孙瓒必然瞧不上这盘小菜,麹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公孙瓒果然没瞧上麹义的八百弟兄,公孙瓒准备派骑兵趟平这小股袁军,可他却忽视了与麹义八百步兵同时出现的袁军强弩阵,这一千张强弩机才是袁绍真正的杀手锏,麹义只是诱饵。
强弩机的发射力度非常劲爆,远非寻常弓箭可比。袁绍骑兵有限,在平原地区与骑兵的作战中取胜,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强弩劲射,切不可派步兵和骑兵肉搏,这纯属是自杀。
创建缓存:2622e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