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5-2413:08:15
在扳倒李从珂的事情上,与其说安重诲胜利了,倒不如说他是败得最惨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扳倒李从珂,并没有改变李嗣源对安重诲的看法,两人的隔阂依旧很深。
其二,安重诲得罪了花见羞,花见羞、孟汉琼不断在李嗣源面前诋毁安重诲。
安重诲饱受花见羞、孟汉琼的攻讦,实在是不厌其烦,甚至滋生了“退休”的念头。当然,主动放弃权力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安重诲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想试探试探李嗣源,给自己的“政治生命”下一个诊断。
如果李嗣源同意了,说明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与其等着挨宰,不如主动退隐,好歹有条活路。
如果李嗣源不同意,说明自己尚有生机,还能借“退休”的闹剧再捞一笔政治资本。
安重诲的逻辑看似合理,但他忽略了李嗣源不同意的另外一种情况——“养猪膘”。
农村杀猪,有两个前提,一是膘养得够肥,二是逢年过节。
收拾权臣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咱们看《春秋左氏传》,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为什么对蠢蠢欲动的段迟迟不动手?他嘴里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其实心里是巴望着段的膘再养肥一点,自己才能得到舆论的支持。
李嗣源对安重诲一再容忍,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安重诲权倾朝野,“膘”已经够肥了,但李嗣源需要一个时机,一个既能处理安重诲、又不至于引起朝廷纷乱的时机。
这个时机,可遇而不可求,李嗣源有足够的耐心。
因此,当安重诲提出“退休”请求的时候,李嗣源百般挽留。安重诲屡次请辞,李嗣源表面上大为光火,甚至在盛怒之下脱口说出“请便”,但旁人配合着劝两句,就当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
所有人都在演戏,只有安重诲依然沉醉在“政治资本”的迷梦中,难以自拔。
安重诲继续做着他的枢密使,李嗣源也继续睁只眼、闭只眼。纵观全局,李嗣源面临的难题,远比安重诲这块既碍眼又不可或缺的“绊脚石”要大得多。
※ 北方的“狼族”
李嗣源打了几十年的仗,确实不想再打了,他希望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但是,作为中原的新主人,他必须直面的战争威胁,便是来自北方的“狼族”——契丹。
我们在前面最后一次提到契丹,是在同光二年(924年)底。当时,契丹扬言让李存勖割让幽州,并不断骚扰北方边境。李存勖气不过,让李嗣源率三万多人北上迎敌。经涿州大捷之后,契丹人滚回了东北老家。
由于我们主要讲“本土”朝代的更迭,像契丹、党项、南诏这样的边疆政权,能省则省。不过,契丹是几朝中原政权的“老朋友”了,后来还一度成为中原的主角。为了避免故事情节过于突兀,我觉得有必要就契丹这些年的变化,作一个简单的概述。
契丹的国王依然是阿保机,很多人都称其为耶律阿保机,这个称谓是有问题的。阿保机出自契丹的迭剌部,而整个迭剌部使用“耶律”作为姓氏的时候,阿保机已经死掉好几年了。
阿保机以汉族的礼仪称帝,是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有的史料记载的是开平元年(907年),实际上是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落、成为首领的时间误记成了称帝。
这一次称帝,阿保机除了明确自己的地位以外,还夹带了一份“私货”——册封长子突欲为太子。按照契丹以往的传统,首领死掉之后,兄弟、儿子、族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由部落酋长、贵族召开集体会议推选。阿保机的这一册封,实际上终结了这种原始的“集体选举”方式,正式确立“家天下”体制。换句话说,与“文明”的中原正式接轨了。
与中原“接轨”的工作,前面也讲了,首功之臣是韩延徽。在阿保机、韩延徽的共同努力下,契丹从一个部落逐步演变成了正规的国家,为后来辽国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烽火遍地的时候,契丹当然也没闲着。阿保机总想跟着凑热闹,但由于实力不济,每次都被揍得七荤八素,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涿州被李嗣源痛扁了一顿之后,阿保机似乎突然变老实了。尽管会不时地骚扰一下后唐的北部边境,但规模跟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契丹人是被打怕了还是“从良”了?阿保机到底在搞什么飞机?“面壁思过”还是“闷声不响发大财”?
阿保机在中原近乎销声匿迹,其实早已在塞外威名远扬。短短三年时间,阿保机办成了两件大事。
其一,征伐漠北各部落。
这一次大规模征伐从同光二年(924年)持续到同光三年(925年),阿保机的主要战绩是:
——击败回纥人,攻占准噶尔东部、河西走廊。
——击败吐谷浑遗民及党项一部,占领阴山、鄂尔多斯一带及河套地区。
其二,征伐渤海国。
渤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武则天时期的圣历三年(698年),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边疆政权,后来成为唐朝的羁縻州(类似于自治州),改称渤海。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朝廷正式册封渤海羁縻州为渤海国,成为大唐的边疆附属国之一。
在全盛时期,渤海国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吉林全省、辽宁东部、黑龙江东部,还有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及朝鲜北部,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人口达数百万。
契丹征伐渤海国,是天成元年(926年)的事情。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这一仗并不好打。
渤海国历史悠久,又长期与中原来往,体制健全,关键是有比较像样的城防。契丹呢,虽然也在向正规的国家演变,但历史的惯性太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游牧的本性。特别是契丹实行“南北分治”,政权的核心依然是契丹本族,哪有什么像样的城池啊,搭几张帐篷就是“城市”,待上几天,装上马车又到别的地方“造城”去了,流动性比较大。
出乎意料的是,契丹灭掉渤海国,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看来,渤海国在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熏陶的同时,乱七八糟的积弊肯定也跟着学得有模有样,否则不会如此不经打。
阿保机灭了渤海国,或许是出于一种对中原文化的“恐惧”(或者说“敬畏”),并没有将渤海国直接纳入契丹的版图,而是成立了一个“东丹国”,由太子突欲担任国王,名义上成为契丹的附属国。
平定漠北、控制渤海,契丹国的疆域得以迅速膨胀,从东北到西北,还有外蒙古,这一片广大地区,都归契丹所有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英语中写作China,但在俄罗斯语等斯拉夫语系中,中国则来源于“契丹”的拉丁文,Kitaia,Cathaia,或者Cathay。
这个名称的来源,就是契丹此时的大规模扩张。对于中亚和西亚的国家而言,通往中国的方向都是契丹的范围,他们自然会认为整个中国都成了契丹。
喜欢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8d75f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