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98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5-2220:44:50
        冯道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功绩?由于跨越的朝代较多,而且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功绩”不尽相同,得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以后的朝代以后再说,我们现在只想搞清楚,冯道在李嗣源开创的“天长小盛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毋庸置疑,这跟冯道本人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因果关系。说来也巧,冯道跟李嗣源在性格方面,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
        其一,两人都很节俭,不爱财。
        李嗣源在生活上不讲究,冯道也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欧阳修把冯道骂得一塌糊涂,却不得不承认他“能自刻苦为俭约”。冯道随军行动时,躺一捆稻草上就能解决睡觉问题,从来不设床席。每次发了工资,都会掏出来请身边的仆从一起“打牙祭”。后来官居高位,所有的送礼者都被拒之门外。
        其二,两人都不好色。
      
        李嗣源虽然宠幸“第一美女”花见羞,但并不出格,他的后宫从来没有人恃宠而骄。冯道也是如此,将领们将在战乱中掳掠的美女送给冯道,他总是妥善而周到地安置,为她们寻找亲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两人都特别关注于改善民生。
        在八年执政的中期,天下呈现承平景象,李嗣源时不时地冒出一些“飘飘然”的苗头。说实话,成就感溢于言表,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任由骄傲自满的情绪泛滥,势必会造成“前智后昏”的局面,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唐玄宗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嗣源不自觉地“洋洋得意”,就得有人在旁边提个醒,而冯道正是充当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有一次,李嗣源又“犯贱”了,冯道就跟他说起自己的一次经历。话说当时啊,冯道奉命出远差,经历一路的颠簸,冯道顿生了一个心得:道路艰险的时候,冯道小心翼翼,勒着马亦步亦趋,全身冒冷汗,最后总算有惊无险;一到平原地区,冯道便放松了警惕,任由马儿驰骋,结果摔了好几次。
        居安思危,方能久安。如此浅显易懂的暗喻,李嗣源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但很快就听明白了。
        忠言逆耳,但李嗣源听进去了,收起“自鸣得意”的神色,略显忧虑地问冯道:今年虽说是大丰收,但不知百姓是否衣食无忧?
        冯道的回答是“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又给李嗣源吟诵了一首《伤田家诗》。这首诗是文人聂夷中写的,其中有这么几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
        农民之艰辛,岂是寥寥数语能道尽。冯道认为,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民无疑是最为劳苦的,理应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与及时抚恤,李嗣源深以为然。
        无论是冯道的性格,还是他劝谏李嗣源的字里行间,都从不同的角度映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李嗣源开创“天长小盛世”的过程中,冯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八年的巅峰时代,冯道的功绩不容抹杀。
        关于冯道,我还想再多罗嗦几句。
        撇开有待商榷的“气节”不谈,冯道堪称“无懈可击”的“完人”。历史上有三类人最容易受到群起而攻之,一是无能,二是贪财,三是好色。
        以上三点,光满足一条就足以将一个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少人还是兼而有之,特别是又贪财又好色的,数不胜数。这样的评判方式,或许有时候过于偏颇,但总体上是广受认同的。
        但是,冯道居然一条也不满足,这一点比较“奇葩”。
        话说回来,冯道能历经四朝十帝而屹立不倒,而且每朝每帝都官居要职,个中缘由,恐怕不是“没有气节”所能解释的。——没有“气节”容易,人家也得把你看上才行啊!
        要让所有的新主子都慕名而来,首先你得有治国理政的突出才能,谁也不会傻到三顾茅庐请出一个草包。
        新主子看上你了,但高处不胜寒,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特别是屁股不大干净的人,一不留神就被人给捅下来了。可冯道一直稳稳当当地坐在上面,靠的就是作风正派、无懈可击。
        冯道写过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自身无诸恶,则无处不可立身,他做到了。
        正是基于此,大文豪苏轼曾称赞冯道是“菩萨”,王安石也说他是“佛位中人”。
        欧阳修说冯道丢尽了读书人的脸,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冯道为天下的读书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长兴三年(932年),经冯道提议、李嗣源批准,一项泽被后世的浩大工程正式启动。在冯道的亲自主持下,儒家经典古籍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校勘,并最终形成标准范本,雕刻刊印。
      
        此次校勘的典籍有“九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因国子监具体负责而得名)。
        这项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了2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方才全部刊印完毕。在战火纷飞、朝代不断更迭的乱世之际,“十四哥”冯道能使这一工程善始善终,让后世的读书人受益,确实值得记上一笔!
      




返回目录

[95]   [96]   [97]   98   [99]   [100]   [101]  

[首章]  [尾章] 98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be998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