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4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5-2821:16:12
        孟知祥擅自诛杀李严,势必要给李嗣源一个说法。在打给朝廷的报告中,孟知祥隐瞒真相、肆意捏造,说李严伪造谕令,在西川大肆笼络将士,意欲取代自己,扰乱西川的“政治秩序”。说来说去,杀人的理由就一个——“维稳”。
        此时的李嗣源正忙着收拾烂摊子,尽管对孟知祥的理由有所质疑,但实在不希望西川再生事端,他也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维稳”。
        为了息事宁人,李嗣源派另一名客省使李仁矩前往成都进行安抚。在李嗣源“绥靖政策”的鼓舞下,孟知祥终于把悬在胸口的心放进肚子里了,“割据自雄”的想法愈加强烈。
        不追究孟知祥擅杀大臣之罪,已经使朝廷的威严扫地了,而李嗣源对孟知祥的纵容,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孟知祥打算将自己的妻儿老小从太原接到成都,经过凤翔时被节度使李从曮扣押。李从曮这么做,当然是出于牵制孟知祥的考虑,但李嗣源接到报告之后,为了“笼络”孟知祥,竟亲自下令放行。
        ——宽仁没有错,但毫无原则可言的宽仁,贻害无穷!
        利用李嗣源的失误,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孟知祥野心毕露,先是征集二十万民夫修缮成都城防,接着又公然抗命,将驻防夔州的西川兵召回成都,摆出一副与李嗣源“分庭抗礼“的架势。
        天成四年(929年),朝廷与两川的矛盾骤然升级,起因是李嗣源派李仁矩再次前往西川、东川。
      
        这一次,李仁矩的任务不是安抚,而是搞“摊派”——朝廷没钱花了,蜀地历来富庶,不能坐视不管。根据李嗣源的指示精神,西川一百万缗,东川五十万缗,李仁矩就是专程来督办的。
        孟知祥到底有多吝啬,咱们是见识过的,当年独吞二百万缗,骨头渣都不吐一口。就在前一年,孟知祥还为争夺盐利,跟董璋较了不少劲。朝廷随心所欲地搞“摊派”,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最后,为了给李嗣源一点面子,孟知祥和董璋还是屈服了,西川给了五十万缗,东川给了十万缗。
        两川如此视朝廷如粪土,令李仁矩怒火中烧,特别是东川的董璋,区区十万缗,你打发叫花子呢?
        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东川节度使驻地),李仁矩对董璋颇为傲慢,引起了董璋的严重不满。董璋率兵包围驿馆,厉声威胁李仁矩说,西川敢杀客省使(指李严),老子东川也敢!
        李仁矩跟李严一个操行,别看平时飞扬跋扈,真要到掉脑袋的时候,裤裆立马就湿了。李仁矩的运气比李严稍微好一点,董璋的狠劲毕竟不如孟知祥,见李仁矩苦苦求饶,便放了他一马。
        回到洛阳后,李仁矩告发了董璋,李嗣源又派李彦珣前往东川调查,结果被董璋以“失小礼”为由,将其随从扣押,李彦珣则被轰了回来。
        孟知祥、董璋愈发桀骜不驯,令安重诲感到深深的忧虑。由于李嗣源处理藩镇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坚决不打第一枪”,安重诲能想到的办法还是“掺沙子”。
        前一次“掺沙子”以李严人头落地、朱弘昭拔腿开溜而宣告破产,这一次,安重诲搞了一个“升级版”。
        西川、东川都不派“沙子”了,而是从两川的地盘中割出阆州(今四川阆中)、果州(今四川南充),组建新的保宁军,由李仁矩出任节度使,绵州刺史武虔裕率兵驻防。另外,武信节度使夏鲁奇率重兵驻防遂州(今四川遂宁)。下一步,还可能将绵州(今四川绵阳)、龙州(今四川江油附近)割出来组建新的藩镇。
        “升级版”的“掺沙子”果然更厉害!阆州、果州、遂州、绵州、龙州这几颗“大钉子”一旦成形,孟知祥、董璋将被彻底钉死在成都和梓州,丝毫动弹不得。
      
        朝廷在自己身边安排“卧底”,孟知祥、董璋可以让他销声匿迹,再通过混淆视听“善后”,但一个名副其实的藩镇摆在自己眼前,孟知祥、董璋就有些犯难了。
        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击?
        事已至此,除了撕破脸皮、公开叛乱,已别无他法。
        日期:2014-05-3111:50:36
        ※ 两川之乱
        长兴元年(930年)八月,董璋以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率先发动叛乱。次月,孟知祥也在成都起兵。
        在赵季良的建议下,董璋率东川兵攻打李仁矩所在的阆州,孟知祥则主要对付遂州的夏鲁奇。
        阆州很快就被东川兵围困,众将建议固守待援,但李仁矩认为董璋不足为惧,力主出战,结果兵败阵亡,阆州陷落。
        相比于阆州而言,孟知祥的西川兵在遂州打得相当艰难。夏鲁奇好汉不吃眼前亏,始终坚持固守待援。遂州城防坚固,西川军根本就啃不动,只能在城外僵持。
      
        董璋拿下阆州之后,准备乘胜攻打利州,结果半道遭遇大雨,辎重部队受阻。董璋担心打持久战会饿肚子,决定撤回阆州。
        孟知祥闻讯之后,大骂董璋是草包,利州主帅李彦琦根本就不会打仗,战鼓一响,李彦琦比被狗撵跑得还快,能变千里马。三下五除二拿下利州,你还担心没饭吃?
        破口大骂只能过嘴瘾,董璋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孟知祥、赵季良都很清楚,拿他也没办法。
        为了防备朝廷进剿,孟知祥提议,派三千西川兵协防剑州(今四川剑阁),但还是被董璋以“此已有备”为由顶了回去。
        董璋不希望孟知祥染指自己的地盘,可自己又没本事独当一面。李嗣源派石敬瑭前去平乱,从关中南下,直取剑州。那阵势,说摧枯拉朽都是客气的,东川兵溃逃得漫山遍野都是。石敬瑭的官军边打边抓,轻松加愉快突破剑门关,进抵剑州城下。
        剑州是两川的北面门户,一旦失守,石敬瑭便可一马平川杀往成都。孟知祥哪里还坐得住,赶紧将董璋撵到旁边歇着,派五千兵马先行前往剑州驻防。随后,孟知祥又从围攻遂州的部队中抽调一万人前往剑州,另派四千兵马驻守龙州,与剑州相呼应。
        石敬瑭捏董璋这个“软柿子”捏上了瘾,未免有些轻敌,结果中了西川兵的埋伏,大败而归,退守剑门关。
        派兵去平叛,结果连门都进不去,联想到当年李继岌、郭崇韬的西征军“秋风扫落叶”,李嗣源不禁大为光火,寻思着换人。
        想换人容易,你也得有人可换啊。一朝天子一朝臣,昔日的悍将已经所剩无几,基本上都端不上台面。实在无人可换,恐怕只有亲征了。
        正在李嗣源犯难的时候,安重诲冒了出来,说不行就让我上吧。李嗣源瞟了他一眼,原本想说“一边待着去,怎么哪儿都有你”,不过转念一想,让他去也好,一来两川的祸是他惹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二来少一个人在自己跟前唱反调,何乐而不为。
        李嗣源隐隐地有一种预感,收拾安重诲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到了!
        安重诲严重缺乏实战经验,但他深信自己“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硬着头皮上去了。或许,他还想借此缓和一下与李嗣源的紧张关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李嗣源),本应是文臣名震沙场的英雄剧,结果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头说起。
        老安是文臣,对排兵布阵或许很外行,但“打仗就是打后勤”的理念还是很到位的。一路之上,老安不断征民夫运钱运粮,人畜累死了一路。(钱帛、刍粮昼夜辇运赴利州,人畜毙踣于山谷者不可胜纪。)
        路过的藩镇不干了,你老安拍拍屁股走了,我们怎么跟百姓交待,抚恤的钱谁出?你这是去平乱的,还是来给我们添乱的?
        于是乎,弹劾安重诲的奏疏如雪花般飞往洛阳,一路上都没断过,李嗣源光看告状的奏疏就能知道安重诲走到哪里了。
        安重诲到哪儿哪儿遭殃,李嗣源还是有些心理准备,过去是朝廷和自己遭殃,如今也让各地的藩镇也见识见识这个“祸祸”,挺好,免得秋后算账的时候有人替他打抱不平。
      




返回目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首章]  [尾章] 104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25c8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