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5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6-0214:48:15
        虽然李嗣源打算睁只眼闭只眼,但来自凤翔的一份报告,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报告是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写的,主要内容是安重诲在凤翔牢骚满腹、深怀怨望。
        要说这个朱弘昭,实在是卑鄙下贱无极限。安重诲得势的时候,朱弘昭极尽巴结之能事,深得老安的信任,先是派他到东川做“卧底”,后来又保举他做了凤翔节度使。
        有这样的“交情”,且不说投桃报李吧,两人说白了也是一种交易,一个寻靠山,一个找同盟,说不上谁欠谁的情,但你也不应该落井下石啊,更何况是通过捏造诬陷来落井下石,这未免也太不要脸了。
        事实上,安重诲在凤翔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无非是把受自己提携的朱弘昭视作知己,多喝了几杯,多说了几句,感慨自己为奸人所构陷(主要指孟汉琼),多亏圣上明察,才保住一条老命。(谗人交构,几不免,赖主上明察,得保宗族。)
        这话有什么不妥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妥,至少他在口头上对李嗣源还是“感恩戴德”的。
        但是,到了朱弘昭的报告里,就变成了安重诲借着酒劲辱没圣上,真让他带兵打仗,没准掉转枪口就奔洛阳来了。
      
        除了向李嗣源告刁状,朱弘昭还煞有介事地写信给石敬瑭,说安重诲除了会打败仗,狗屁本事没有,千万不能让他带兵。
        石敬瑭听了朱弘昭的忽悠,也急眼了,赶紧打报告给李嗣源,让他把安重诲弄回去,别到前线来添乱。
        巧合的是,奉命到关中巡视的宣徽使孟汉琼也抱着一摞状子回到洛阳,有一封算一封,全是告安重诲恣意妄为、扰乱地方治安的。
        朱弘昭、石敬瑭、孟汉琼,还有沿路各地的节度使、刺史,纷纷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安重诲,不惩办不足以平官愤。——李嗣源苦苦期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安重诲的政治前景不妙,前线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长兴二年(931年)正月,西川兵攻破遂州,夏鲁奇自刎身亡。朝廷援军在两川之地缺乏呼应,又始终进不了门,石敬瑭只得率部北撤。
        就在石敬瑭率兵北归的时候,安重诲也接到了李嗣源的诏令,让他速回洛阳。安重诲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火急火燎地往回赶。觐见李嗣源之后,安重诲才发现朝廷屁事没有,无非是嫌他在前线碍眼而已。
        李嗣源最初并没打算把安重诲怎么着,让他做了护国军节度使。几个月之后,安重诲自己觉得无趣,主动请求“退休”,在河中养老。
        李嗣源同意了,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是官场铁律,想置安重诲于死地的人多了去了,纷纷在李嗣源面前下他的烂药,说安重诲“退而不休”、图谋不轨。
        三人言虎,李嗣源也是将信将疑,便派皇城使翟光邺前往河中探察。“重诲果有异志则诛之”,这是李嗣源交待给翟光邺的原话,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没那档子事儿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那就“疑罪从无”,放他一马。
        李嗣源终究是个宽仁的人,但派去巡察的翟光邺,还有时任河中节度使的李从璋,向来跟安重诲不合。既然老冤家落到了自己的手里,罪名无非一句话而已,他们当然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朝廷最终给安重诲定的罪名,一是将孟知祥、董璋逼反,二是妄图征伐淮南。
      
        虽然安重诲不是什么好人,但我还是想帮他说句公道话,这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征伐淮南的事,前面说过了,纯属谣言,李嗣源是知情的,当初还劝老安不要介意。至于逼反孟知祥、董璋,更是扯淡了。两番“掺沙子”,都是安重诲为朝廷的利益而琢磨的办法。孟知祥、董璋这哥俩,与其说是被安重诲逼反的,倒不如说是李嗣源把他们“养”反的。要不是李嗣源想息事宁人,变相地给他们撑腰,他们也不会反得这么快。
        不管服气不服气,安重诲终归是被弄死了,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安崇赞和安崇绪。
        话说回来,这条不归路,也是安重诲自己选的。说他是咎由自取,似乎一点也不过分。
        安重诲死了,石敬瑭也撤了,所谓平定两川之乱,实际上是无功而返,此后也再未派出一兵一卒。孟知祥乘胜占领利州,后来又跟董璋翻了脸,一举灭了这个草包,据东川为己有,逐渐在蜀地坐大。
      
        平心而论,李嗣源实在是对两川提不起什么兴趣,那里原本就是“意外之财”,如今“得而复失”,也没什么心疼的。
        在李嗣源看来,李存勖灭前蜀绝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血淋淋的教训。——江山变成李嗣源的了,两川也归了孟知祥,而他自己,只剩下一堆烧焦的骨头。
        前车之鉴尚在眼前,与其入川冒险,步李存勖的后尘,不如大家相安无事,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过去有个前蜀,中原的日子过得也不差啊。
        和平相处,既符合李嗣源的利益(他忙着建设“天长小盛世”),也符合孟知祥的利益(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出了剑门关,我也打不赢你)。
        既然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和平解决分歧也就成为可能。双方各退一步,李嗣源“不统”,孟知祥“不独”,成交!
        长兴四年(933年)二月,李嗣源正式册封孟知祥为蜀王,任西川节度使,在蜀地行便宜之权,享有任免当地官员、不向朝廷缴税的“高度自治权”,孟知祥则向朝廷承诺“不称帝、不扩土、不动武”。
      
        不过,李嗣源与孟知祥的“盟约”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李嗣源的去世,这份约定便名存实亡。
        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新的蜀国,史称“后蜀”,庙号蜀高祖。
        对于后唐而言,孟知祥“单飞”意味着蜀地的得而复失,但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随他去吧。
        李嗣源成功实现了与孟知祥的“和平共处”,以为中原可以确保无虞,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后唐内部足以致命的隐忧,正在悄然逼近。
        一条裂缝,一条并不起眼的裂缝,终于导致后唐大厦的轰然倒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返回目录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首章]  [尾章] 105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6e04c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