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2-1417:57:49
就在李存勖举棋不定的时候,时任中门使的郭崇韬站了出来,
郭崇韬认为,打天下哪有不困难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迎难而上。为了支撑这种战略上的自信,郭崇韬在战术方面也做了详细分析。
他断定,契丹军根本不足为惧,理由有三:
其一,契丹军南下,看似来者不善,其实他们就是为捞点便宜来的,镇州到底会是个什么状况,跟他们无关。
其二,河东军在魏博征战多年,将梁军压制在黄河一线,早已威名远扬。
其三,契丹军曾被河东军狠揍过一顿,而且劳师以远,前锋一旦受挫,必然不战自溃。
郭崇韬说的入情入理,让李存勖重拾了信心,决意率主力北上,与契丹军开战,痛扁这个不长记性的“北蛮子”。
战局的发展,与郭崇韬的分析判断基本一致。河东军主力北上,特别是李存勖带着五千骑兵作为前锋,完全杀红了眼,将契丹前锋杀得片甲不留,还俘获了阿保机的一个儿子。
看到这个阵势,阿保机知道这次的便宜没得捡了,赶紧北撤吧。仓促之间,后撤的道路也不平坦,沙河桥窄冰薄,契丹军溺死者不计其数。
河东军收复新乐,原来驻扎在定州城下的阿保机又北撤到望都。此时的阿保机舍不得就此罢休,他还心存一丝侥幸,期盼着李存勖撤兵,自己趁机捞一把。
李存勖可不傻,非得把阿保机打绝望不可。河东军马不停蹄杀向望都,又是李存勖带着一千骑兵打头阵。阿保机将李存勖重重围困,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随后赶来的河东军主力蜂拥而上,将契丹军揍得哭天喊地。
阿保机屡战屡败,但还不至于找不着北,带着契丹军往易州(今河北易县)方向仓皇败退。一路上大雪纷飞,积雪数尺,契丹士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人马无食,死者甚众。
李存勖跟在后面追,但也走不快,一直没追上。在契丹军曾经落脚之处,李存勖并没有看到一片狼藉的景象,而是整整齐齐、一丝不乱,毫无溃败的迹象。契丹军严明的军纪和顽强的心理素质,令李存勖发自内心地折服。
就这样,李存勖一直将阿保机“礼送出境”,方才收兵南下。阿保机遭遇败绩,自己不反省,却把怨气撒到出馊主意的王郁头上,回撤时顺带将其裹挟而归。
日期:2014-02-1508:57:32
契丹人被赶跑了,镇州、定州也平静下来,李存勖终于可以向梁朝发起最后的攻势了吧?按理说没问题,但不是还有一句俗话吗:天有不测风云。
龙德三年(923年)三月,距离平定镇州之乱才过去半年,地处西线的潞州却有了新情况。潞州节度使李继韬在没有任何征兆、任何策反的情况下,率部发动叛乱,举城向梁朝投降。
搞什么飞机?跟王镕、王处直商量好的是不是?
潞州与镇州、定州隔着千山万水,似乎谈不上什么“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过,镇州之乱确实刺激了定州之乱,而潞州叛乱与镇州之乱之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李继韬是李嗣昭的儿子,而李嗣昭是为平定镇州之乱而阵亡的第二位高级将领。
李嗣昭阵亡后,李存勖让他的七个儿子(真不少)护送其灵柩回晋阳安葬。但是,李嗣昭的儿子们公然抗命,率数千亲兵武装护送灵柩回潞州安葬。李存勖不想把事情闹大,派弟弟李存渥前去劝阻。谁知李嗣昭的这些儿子一个比一个狠,摁住李存渥就往死里打,要不是李存渥跑的快,这一趟可就“因公殉职”了。
李存勖当时的注意力尚在镇州,没工夫理会此事。而王镕、王处直的经验证明,儿子太多就是麻烦。
李嗣昭死了,他的爵位和职务应由嫡长子李继俦袭任,但李继俦为人懦弱,根本不是这些亲兄弟们的对手。七兄弟当中,最凶残狡猾的是李继韬,父亲尸骨未寒,他就已经先发制人,将李继俦软禁,并精心编排出士兵武力“胁迫”自己出面主持大局的闹剧,再“声泪俱下”地向李存勖报告情况。
李继韬的戏演得再逼真,也忽悠不了李存勖,他什么没见识过,这不是班门弄斧吗?
不过,李存勖确实没工夫搭理他,前方打得正激烈呢,潞州千万不能出事,因此勉强同意他做了潞州留后。
李继韬的情绪得以稳定,李存勖也成功赶走契丹军,又平定了镇州之乱,便开始谋划南下灭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规定动作。为了打好灭梁之战,李存勖开始从河东调粮,潞州承担的任务是五万石。李继韬不干,说没这么多,三万行不行?
潞州的官僚们更是群情激奋,说李存勖除了会吃粮食打乱仗,啥也不会干。朝廷(指晋王府)无人,又穷兵黩武,早晚得被梁朝吞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与其做李存勖的“陪葬品”,不如弃暗投明,投靠梁朝。
李继韬心狠,却是一个经不住忽悠的。他未必真的相信李存勖会被朱友贞干掉,但他同样不相信李存勖能干掉朱友贞。更重要的是,李继韬始终心有余悸,担心李存勖有一天会对他秋后算账。思来想去,李继韬决定倒向梁朝。
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可把朱友贞乐坏了,赶紧派梁军将领董璋率军到潞州南面接应。李继韬方面也在做着积极准备,四处招兵买马,对付李存勖可能的进剿。
顺便提一句,李继韬招募的士兵中,有一个叫郭威的人。28年后,这个人成了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政权——后周的开国之君。
创建缓存:1c60b 大小:5K